分享

东戈山的健脾丸药

 liyh65 2017-01-30

王进明

健脾丸药是东戈山村的“代”称。

在我小的时候,经常会在东泉的大街小巷听到“当——当”的敲锣声和一个壮汉的叫卖声:健脾丸药来——东戈山的健脾丸药——

说起平遥东戈山的健脾丸药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据说在清嘉庆年间,平遥东戈山村中医大夫王世邦和他的兄弟王世英继承父业研发制作健脾药三十多年,以优质红枣和一种补血杀菌的植物混为一体配制成丸药,称作健脾丸药。并经常带着此药走村串户,给人治病。从此,该药逐渐享誉平遥。王家也将此药的配制秘方作为振兴家业的传家之宝,以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传给了王世邦的次子王华宝。

时间追溯到1913年,一个叫“守业堂”的药铺在平遥东戈山村悄然开张。“守业堂”的掌柜就是王华宝的独生子王守身。

王守身酷爱医学,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做健脾丸药。并在平遥古城东街“广仁义”堂药铺行医看病二十多年,是当时平遥颇有名气的、以治疗疑难杂症为主的中医大夫。他40岁时回到了草坡遍布,山势起伏,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空气清晰的东戈山村,组建了自己的药铺“守业堂”。

“守业堂”里有一种“神药”,就是流传至今的“百应健脾王”丸药。它是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追加了党参、当归、云苓、白术、山药、蜂蜜等二十多味草药而成的。而“守业堂”堂号就是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百应健脾王”丸药因其有独特的健脾胃、调气血之功效,故以“健脾王”名之。除此外,还因其有立竿见影、男女老幼服之皆灵的效果,故称为“百应健脾王”丸药。

“守业堂”堂主王守身生有四个儿子,由于老大老三在外做官,老二掌管家务,只有四儿子王联魁继承了祖业,看管药铺,跟着父亲行医看病,学习“百应健脾王”丸药的制作技艺。至今他还保存着王氏代代相传的珍贵医书,他制作的“百应健脾王”丸药远销全国各地。村里一些在外当兵、工作的人探家时,常常把这药带到外地治疗有关的疾病患者。

可以讲,“百应健脾王”丸药是平遥家喻户晓的健脾良药。其功效可以健脾益气、和胃止泻、消化不良、胃脘胀闷、烧心呕吐、食积腹泻、不思饮食、缺铁缺锌、营养不良、气血不足、面黄肌瘦、具有祛斑养颜、调理妇女月经之功效。对青少年厌食挑食而导致的发育迟缓更有特效。

从外观看,“百应健脾王”丸药是一种呈红褐色黄豆大小的蜜丸,外光内柔,微有铁腥味。从制作技艺看,“百应健脾王”丸药的制作过程枯燥繁琐,必须经过一年当中的三伏天,由120天的翻晒、搅拌、蒸煮、泡制才能成药。为此后人感到非常辛苦,加之利益甚少,不愿劳作继承。眼看着祖传“圣药”后继无人,王联魁老先生感到痛心疾首。

为了让此药造福世人,改革开放后,王联魁打破了王氏家族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女的传统,他不仅让五个儿子(王广晶、王广森、王广鑫、王广骉、王广磊)学会了“百应健脾王”丸药的制作技艺,还让两个女儿(王风卿、王国琴)也学会了制作方法,秘方还传授给了自己的侄儿王广文,又将“守业堂”堂号改为“联业堂”,寓意为联合传承的意思。

“百应健脾王”丸药200年来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登门求药的患者约为3000人左右,患者满意度达98.15%。大部分患者都是在当地各医院求治无果或者投入巨大资金疗效甚微的情况下慕名而来。不少患者反映,“百应健脾王”丸药与市场上名目众多的各类健脾药相比,价格十分低廉且疗程较短,非常适合历经长期慢性病折磨的脾胃病患者服用,青少年尤为适宜。由此可见,“百应健脾王”丸药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

东戈山村的“百应健脾王”丸药,从古至今,世世代代从无设书面广告,都只靠患者的口碑传颂营运。由此可见“百应健脾王”丸药的独特功效,是很有文化研究价值的,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讲,百应健脾丸药成就了东戈山的一段历史,东戈山村因百应健脾丸药而名,也因此药而盛。人们一听“当——当”的敲锣声,就会知道是东戈山村的健脾丸药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