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诊 法

 唐文庆图书馆 2017-01-30

第五章;诊   法

诊法,是调查了解病情的方法。它包括望,闻,问,切四个内容,简称;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情况;闻诊,是听病人的声音和闻其气味的变化;问诊,是询问病人《或家属》了解疾病发生和发展经过,现在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切诊,是按病人的脉搏和触按病人的肌肤,脘腹,四肢。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人体是一个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影响及全身,内脏的病变也可从神色,形态及五官,四肢体表等各个方面反映出来。所以通过望,闻,问,切来诊察疾病显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和体征,就可了解疾病的原因,性质及其内部联系,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充分依据。

望,闻,问,切各有其独特作用,但又是本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参合,不可分割的。临床应用时,必须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

中医的诊法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极为丰富的经验,我们应当反这一宝贵产很好地继承下来,并在实践中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方法对它进行整理研究,使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一节;望 诊
   望诊是医生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等异常变化,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中医学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象同脏腑的关系密切,如果脏腑气血阴阳有了变化就必然会反映于外。因此,通过望诊就可以了解机体内部的某些病变。

望诊内容分为整体望诊和分部望诊。兹分望神,色,形态,头颈五官,舌象,皮肤,排出物等几项叙述。
                  一 望  神
    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望神就是观察病人精神的好坏,神志是否清楚,动作是否矫健协调,反映是否灵敏等,一般分为;有神,失神;和假神;三种。
1;有神:病人两眼灵活明亮,神志清楚,语言清晰,反应录敏,活动自如等称为有神,表明正气未能伤,脏腑功能未能衰,预后良好。
2;失神:病人目光晦暗,瞳人呆滞,精神痿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志昏迷,循衣摸床,或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遗尿等即是失神,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3;假神:多见于久病,重病,精神极度衰弱的病人。如原来不多语,语言低微,时断时续,突然转为言语不休,声音响亮;原来神志模糊,突然转清;原来面色晦暗,忽见两颧发红,如涂油彩等,这是阴阳将绝前的一种假象,因此称为假神,俗称;“回光返照”,表示病情恶化,不要误认为是好转。
                二;望  色
     望色,包括望皮肤的颜色和光泽。皮肤的色泽也是脏腑气血之外荣。皮肤的颜色分成赤,白,黄,青,黑五种,其变化可以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皮肤的光泽,即肤色之荣润或枯槁,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望色是通过观察皮肤色泽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诊法。面部气血充盛,加之面部皮肤薄嫩,色泽变化易显露于外,观察面部色泽,以候脏腑气血的盛衰和病变是望色的主要内容。

我国人的正常面色微黄,略红润而有光泽,称为“常色”。病时所表现的色泽,称为“病色”,一般说来,病人面部色泽鲜明荣润的,说明病轻,气血未衰,预后较好:如果是晦暗枯槁的,则表示病情深重,精气已伤,预后较差。现将五色主病分述如下:
1白色,主虚寒,失血。白为乞血不荣之候。若光白而虚浮,则多属阳气不足;淡白面消瘦,则多为营血亏损,若急情病突然面色苍白,则常属阳气暴脱的证候。
2;黄色,主湿证,虚证。黄为脾虚湿蕴的征象。面色淡黄,枯槁无泽,称为萎黄,多是脾胃气虚。面黄而浮胖,多不脾虚有湿,身目俱黄为黄疸,黄色鲜明属湿热,黄色晦暗多属寒湿。
3;赤色,主热证。赤为血液充盈皮肤络所致,热证有虚实之分,实证面赤,常满面通红;虚证常午后颧红。
4;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青为气血不通,经脉瘀阻所致。如风寒疼痛,里寒腹痛,疼痛剧烈时,可见面色苍白而青;慢性心,肝等疾病有气血瘀滞者,常见面色青暗,口唇青紫。小儿高热,面部青紫,以鼻柱与两眉间及唇周较易察见,常是惊风的先兆。
5;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黑为阴寒水盛或气血凝滞的病色,若颜面周身黎黑,多为肾阳衰微,阴寒凝滞和虚寒证;目眶周围晦黑色,可见于肾虚水泛的痰饮病,或肾精下泄的白带病等。面黑而干焦,困肾精久耗,火热内伤所致。色黑而肌肤甲错,为有瘀血。心病额见黑色为逆证,口黎黑多为肾绝。
                  三;望形态
     望形态,是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肥瘦以及活动的状态。

1形体,发育良好,形体壮实。形体消瘦,是体质虚弱的表现,若形体肥胖而肌肉松软,气短乏力,称为;形盛气衰;多属阳气不足,脾虚有痰湿;形瘦色苍,肌肉瘦削,皮肤干燥,多属阴血不足或虚劳重证。
2;形态,与疾病有密切关系,喜动者属阳证,喜静者卫生员阴证。如卧时身体能转侧,面常向外,多为阳,热,实证,卧时身重不能转侧,面常向里多为阴,寒,虚证。蜷卧而喜加衣被者,多属寒证。咳喘,坐而仰首,多是痰涎壅盛的肺实证;坐而俯首,气短不足以息,多是肺虚或肾不纳气证。从病人形体的异常动作来看,如半身不遂,口眼斜,多是风痰阻络;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是动风之象。关节肿胀屈伸困难,行动不便,多属痹证;四肢萎弱无力,不能握物和行动,多属萎证。
                四;望头颈,五官
一望头颈与头发

望头颈与头发,主要是望头的外形,动态和头发的色泽变化。
1望头颈,小儿头形过大过小,伴有智力发育不全者,多属先天不足,肾精亏损;小儿囟门下陷,多为津液损伤,脑髓不足之虚证;囟门高突者,多为痰热内蕴或温病火邪上攻,亦可见于脑髓有病,囟门迟闭者,多属肾精不足,头颈无力抬起,多属虚证或病重;头颈强直者,多由温病火邪上攻所致;头摇不能自主者,多是风动之象。
2;望头发,正常人发多色黑而润泽,是肾气充盛的表现。头发稀疏不长,是肾气亏虚,发黄干枯,久病落发,多为精血不足;突然出现片状脱发,多属血虚受风;青少年脱发,多因肾虚或血热。小儿发结如穗,常风于疳积病。
               二;望五官
1;望眼,望眼,除观察眼神外,还应注意外形,颜色及动态等方面的变化。目赤红肿,多属风热或肝火;白睛发黄,为黄疸。眼睑淡白,属气血不足;眼胞浮肿,多为水肿;眼窝下陷,多为伤津脱液;小儿睡眠露睛,多属脾虚,瞳孔散大,多属精气衰竭。两目上视,斜视,直视,均属肝风内动。
2;望鼻,望鼻,主要是望鼻内分泌物和鼻的外形。鼻流清涕,多属外感风寒;流浊涕,则属风热,久流浊涕而是腥臭味的,多是,“鼻渊”,由于感受外邪,或胆经蕴热所致。鼻翼煽动,多见于肺热,或肺肾精气衰竭而出现的喘息。鼻柱溃烂塌陷,常见于麻风或梅毒。
3;望唇口,望唇口,应注意唇口的颜色,润燥和形态的变化等。唇色淡白,多属血虚,气虚; 唇色青紫,多属寒凝,瘀滞;唇色深红而干,多为热证,实证;唇色淡而晦暗,多为寒证,虚证。口唇糜烂,为脾胃有热;口唇燥裂,多是燥热伤津。口开不闭,多属虚证;牙关紧闭,多属实证。口腔粘膜近臼齿处,见边有红晕的白色小点,为将出麻疹之征。睡时口角流涎,多属脾虚或脾胃有热。
4;望龈,齿,望龈,齿,应注意色泽,润燥及形态等异常变化。龈色淡白,多属血虚不荣;划龈红肿者,我属胃火上炎;牙龈出血而红肿者,为胃火伤络;不红微肿者,多属气虚,或虚火伤络。

牙齿光燥如石,多是胃热炽盛,津液大伤:干燥如枯骨,多是肾阴枯竭,直水不能上承。睡中咬牙或?齿,多是胃热或虫积所致。
                五;望皮肤
1,形色变化:正常人皮肤荣润而光泽,是精气旺盛,津液充沛的征象。皮肤病虚浮肿胀 ,按有压痕,多属水湿泛滥。皮肤干瘪枯燥,多为津液耗伤,或精血亏损。皮面粗糙如鳞,按之涩手,多肌肤甲错者,是血虚挟瘀所致。皮肤成具黄,为黄疸。

2,望斑疹:斑疹多见于外感热病,因邪热郁于肺胃不能外泄,内逼营分所致。望斑疹应注意观察其色泽与形态的变化。斑疹的色泽,以红润为顺,淡滞为逆。红色不深,是热毒轻浅:色红而深如鸡冠色的,为热毒炽盛:见紫黑,为热毒之极。证情危重若色淡红或晦暗,并见四肢情冷,脉细弱的,为正气不足或阳气衰微之象。斑疹的形态,一般以分布均匀,稀疏者为邪浅病情轻:稠密,或根部紧束有脚,为热毒深重之象:疏密不匀,或先后不齐,或见而即隐,多是邪气内陷之候。

内伤杂病风斑疹,一般多属血热;斑色暗紫,其形较大,时出时陷,则多为气虚不能摄血或挟有瘀血之候。
              

 

 六;望  舌

望舌是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舌质,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又称舌体。舌苔,是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由胃气所生。正常的舌是舌体柔软,活动自如,淡红润泽不胖不瘦,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一般称为淡红舌,薄白苔。

患病时可见舌质,舌苔的改变。舌质有颜色,形态的改变,主要反映人体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病苔,由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有苔色,苔质等异常变化,主要反映病位的深浅,疾病的司长质,津液的存亡,病邪的进退和胃气的有无。舌为心之苗,舌通过经络和脏腑联系,反映脏腑生理和病理的外候。前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舌的一定的部位与一定的脏腑相联系,并反映着相关脏腑的病理变化。舌尖反映心肺的病变:舌边反映肝胆的病变:舌中反映脾胃的病变:舌根反映肾的病变。对舌体反映的分部观察具有一定临床诊断的参考价值{见图5}。望舌的内容如下:

一;望舌质
1;舌色,舌质的颜色,一般分为淡白,红,绛和青紫四类舌色。

1;淡白色,主虚证,寒证。较正常舌色浅淡为淡白舌。如舌淡白不泽或舌体瘦薄,则属气血开业;舌淡白少津,多属阳虚津亏;若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多属虚寒证。
2;红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舌色较正常深的,甚至呈鲜红色,为红舌,若舌色鲜红起芒刺或兼黄厚苔,多属实热证;舌色鲜红少苔或裂纹或舌红无苔,则属虚热证;舌尖红者为心亢盛;舌边红者,为肝胆火旺。
3;绛舌,主邪热入营,舌色深红为绛舌,主病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在外感病若舌绛或有红点,芒刺,为温病热入营分,血分;在内伤杂病若舌绛少苔或无苔,有裂纹,则是阴虚火旺。
4;紫舌,主热证,寒证,瘀血证。舌质为紫色为紫舌,主病有寒热之分。舌绛紫干枯少津,为热盛伤津,气血壅滞;舌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寒凝血瘀。舌面或舌边见紫色斑点,斑块,称斑点或瘀斑,为血瘀证。
2;望舌形,舌形是舌有形状,包括舌体胖瘦,老嫩,胀瘪及一些特殊病态形状等。舌体以明润为荣,说明津液充足,舌体干瘪为枯,说明津液已伤。舌质纹理粗,形色苍老为老舌,多属实证,热证。纹理细腻,形色嫩为舌,多属虚证,寒证。同时还应注意观察舌形。
1;胖大舌,较正常舌体胖大为胖大舌。有胖嫩分。嫩舌多兼虚胖,称胖嫩舌;只胖不嫩者,称肿胀舌;舌体肿胀满口而色深红,多属心脾热盛;舌肿胀,色表紫而暗,多见于中毒。
2;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为瘦薄舌。若瘦薄色淡,属气血两虚;瘦薄色红绛而干燥者,多属阴虚火旺,津液耗伤,病情较重。
3;裂纹舌,舌面上有各种明显的裂沟,为裂纹舌。若舌质红绛有裂纹,多属热盛伤津,舌质淡白而有裂纹,多属气血不足。
4;齿痕舌,舌体边缘有牙齿的痕迹,为齿痕舌。多由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和胖大舌同见。若舌淡白而湿润边有齿痕,则为脾虚湿盛。
5;芒刺舌,舌乳头增长和肥大,高起中刺,为芒刺舌。根据芒刺所生部位,可以辨邪热所在脏腑。若舌尖生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中生芒刺,多属胃火炽盛。
三;望舌态,主要是观察舌体运动时的状态。
1;强硬舌,舌体强硬运动不灵活,屈伸不便或不能转动。语言謇涩,为强硬舌。苔见于外感热病,多属热入心包;见于内伤杂病时,多为中风征?。
2;痿动舌,舌体软弱,屈伸无力者,为痿软舌。若久病舌淡而痿,多因气血虚极;久病舌绛而痿,为阴亏已极;新病舌干红而痿,是热灼津液。
3;颤动舌,舌体震颤不定,不能自主,为颤动舌。若舌淡白而震颤者,多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舌红绛而震颤者,多为热极生风,肝风内动,或见于酒精中毒病人。
4;歪斜舌,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者,为歪斜舌。若病在左舌体偏向右;病在右舌体偏向左,多因风邪中络或风痰阻络,为中风或中风先
5;吐弄舌,舌伸出口外者为吐舌;舌微露出口,又收回或舌舐口唇上下左右者为弄舌。若吐舌多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快慢绝,往往全舌色紫;弄舌多见于小儿智力发育不全,或动风先
6;短缩舌,舌体紧缩不能伸长,为短缩舌,若舌淡或而湿润,短缩者,为寒背离经脉;舌胖苔腻,为痰浊内阻;舌红干而短缩,是热盛津伤。
二;望舌苔,

望舌苔,主要是观察苔色和苔质。

1,望苔色,观察舌苔的颜色,一般舌苔有白,黄,灰,黑四种颜色的变化。
1;白苔,主表证,寒证。苔白薄者,多为表证;苔白厚者,多为寒证;苔白腻者,多为湿浊内停或倭积;苔白台积究,为暑湿秽浊之邪内蕴。
2;黄苔,主里证,热证。苔淡黄为热证;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极。苔黄腻为湿热或食积。若外感病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化热之征。蓼苔党与红舌,绛舌并见。
3;灰苔,浅黑色的舌苔,主里热证,寒湿证。苔灰而干燥,热甚伤津,为外感热病;苔灰而润,为痰饮内停,或为寒湿内阻。
4;黑苔质,黑苔较灰苔色深。主里热极斑点,又主寒盛证。苔黑而燥裂,甚则生芒刺,多为热极津枯;苔黑而润滑,舌千周淡白,为阴寒内盛。

[二];望苔质,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剥脱等变化。
1;厚薄,舌苔的厚薄以能否透过舌苔隐隐见到舌质为薄苔,不能见到舌质为厚苔。厚苔表示病邪盛,病情较重。知苔由薄变厚,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病由轻转重。舌苔由厚变薄,表示邪气渐消,病由重转轻。
2;润燥,舌苔的润燥是机体津液盈亏和输布功能的反映。正常舌苔是润泽的,为津液上承之征。若舌苔面水过多,滑润而湿,为滑苔,多是水湿内停。舌苔由润转燥,则表示热势加重,津液耗伤,病情在发展;舌苔由燥转润,表示热邪渐退,津液渐复,病情好转

3,腐腻:是指苔质颗粒粗大,疏松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刮之易去为腐苔。若苔质颗粒细腻质密,粘滑不易刮去,如涂油彩:为腻苔。腐苔属阳热有余,腻苔属阳气被遏。

4,剥脱:舌苔全部退去,不再复生以致舌面光洁如镜,为光剥苔,或为光活见鬼苔,又叫镜面舌,表示胃阴枯竭,胃气将绝。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余处斑驳驳地残存舌苔,界限明显,为花剥苔:若不规则的大面积脱落,界限清楚,形似地图,又称地图舌,多为胃之气阴两伤。因此,望舌苔的剥落情况查测知胃气,胃阴的耗伤程度,一般少苔较轻,剥脱较重,无苔更重。

总之,观察舌苔的厚薄,可测知病邪的深浅:舌苔的润燥,可测知津液的盈亏:舌苔的腐腻,可测知湿浊情况:舌苔的剥脱,可测知病情的发展趋势。
          三;望舌的临床意义
   1,舌质与舌苔的关系,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是正邪斗争的反应。一般情况下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是一致的,主病是二者的综合。实热证多见舌红苔黄;虚寒证多见舌淡苔白;热邪内盛津液耗伤者,则舌干苔燥;寒湿内停者,则舌润苔滑。若见舌质与舌苔变化不相一致时,应结合全身症状,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正确判断。

2,舌质与舌苔的临床意义:舌质与苔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观察依据之一。一般认为,脏腑虚实,气血盛衰等病证的变化情况主要表现在舌质:而病证寒热的深浅,邪正的消长变化化反映于舌苔。舌质与舌苔的变化能够客观地反应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深浅,邪气的性质,疾病的进退等,还可以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1;判断正气的盛衰,舌质红润,气血旺盛;舌质淡白气血亏虚,舌苔薄白而润,胃气旺盛;舌光无苔,胃之气阴衰败。
2;辨病位深浅,白苔薄白,疾病初起,恙位在表;舌苔厚,病邪入里,病位较深;舌质绛,热入营血,病情危重。

3,区别病邪的性质,舌苔多主寒证;黄苔常主热证;腐腻苔多主食积,痰浊。青紫舌或舌边有瘀点,瘀斑主斑血证;舌偏歪或强硬,多为中风证。

4,推断病势的进退,舌苔由白转黄,变为灰黑色,表示病情发展,舌苔由润转燥,多是热盛而津液耗伤,舌苔由厚变薄,由燥转润,常常是病邪渐消,津液复生。

5,测知病情的后,舌胖瘦适中,活动自如,淡红润泽,舌面有苔,是正气内存,胃气旺盛,后多佳;若舌苔干枯,舌苔骤剥,舌强或偏歪等,多属正气亏损,胃气衰败,病情危重,后多凶。

舌是人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它的变化只是全身生理,病理变化在局的一个反应。因此,在临床应用时联系病史,症状,体征等四诊合参,全面分析,方可作舌正确诊断。

{四}望舌的注意事项

1,光线,望舌时要充足的自然光线,尽可能使光线直射入口内,如晚间望舌不太准确,必要时白天复检。
2,伸舌姿势,要求病人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充分暴露舌体。舌尖略向下,舌面向两侧展平,伸舌的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影响舌质的颜色。

3,染苔,有些食物和药物,可以使舌苔染上颜色。称;染苔。如乌梅,橄榄等使舌苔染黑,核黄素等可将舌苔染黄;吸烟可将舌苔染灰等。

七;望排出物
    排出物包括痰涎,呕吐物,二便,泪,白带等。了解排出物的色,质,量及其有关变化情况,是进行辨证分析的必要参考资料。

一般说来,排出物清稀者,多为寒证;黄稠粘者,多属热证。因为寒凝则阳气不运,机能衰退,水湿不化,以致水液澄澈清冷,排出物质地清稀,热邪熏灼,煎津液,所以排出物见黄浊而稠粘。下面重点介绍痰涎,呕吐物,大便的望诊。
1;痰涎,痰色白而清稀,多为寒证;痰色黄或白而粘稠者,多属热证。痰少极粘,难以排出者,多属燥痰;痰白易咯出而量多者,为湿痰。咳吐脓血如米粥状,为热毒蕴肺,多是肺痈证;痰中带血,或咳吐鲜血,多为热伤肺络。
2;呕吐物,呕吐痰涎,其质清稀者,属于寒饮;呕吐物清稀而挟有食物,且无酸臭味者,多为胃气虚寒;呕吐物色黄味苦,多属肝胆有热,胃失和降;呕吐物秽浊酸臭,多属胃热或食积;呕吐鲜红或暗红,夹有食物残渣,多属因肝火犯胃或瘀血内停;呕吐脓血。味腥臭者,多属内痈。
3;大便,大便稀溏,色深黄而粘,多属肠中有湿热;便稀薄如水样,夹有不消化食物,多属寒湿;便如粘胨,为痢疾。先便后血,其色黑褐的是远血;先血后便,其色鲜红的是近血。
             第二节;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一; 听声音   

一;语声

1;语声强弱,病人说话声音有强弱,一般语声响亮有力,多言而躁动的,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的,属虚证,寒证。语声重浊,常见于湿浊阻滞,为肺气不宜,气道不畅所致。声音嘶哑,发不出音,称;失音,亦有虚实之分,实者多肺气不宣;虚者多津液不能上承所致。
2;语言错乱,多属心的病变。神志昏糊,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的是谵语,常见于热扰心神的实证;精神衰疲,语言重复,发言无力或不相接续的,叫郑声,属于心气大伤,神无所依的虚证;言语宜暴,狂躁妄动,哭笑无常,多是痰火内扰,为狂证;抑郁沉闷,自言自语,多是痰气郁闭,为癫证。
                二;呼 吸
1;少气,呼吸微弱,气少不足以息,称为少气,多因气虚所致。
2;气阻,呼吸有力,声向气粗,多是热邪内蕴,属于实热证。

3,哮与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鼻翼煽动,或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的,称为喘。属实证,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所致。声低息微,呼多吸少,气不接续,或痰呜不利的,属虚证,乃肾不纳气所致。
              三;咳 嗽

咳嗽是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咳声重浊有力,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痰白而清者,多为外感风寒;痰黄而粘稠,多为肺热;干咳无痰或只少量稠痰,多属燥邪伤肺或阴虚肺燥;咳即痰出,痰稀而多,或吐白泡沫痰者,为痰饮。
           四;呃逆,嗳气,

呃逆,呃声高亢而短,响亮有力,多属实热;呃声低沉而长,气弱无力,多属虚寒。久病呃逆。呃声短促低微断断续续,是胃气衰败的危重征象。晶常的打呃,呃声不高不低,无其他不适,多为食后偶然触犯风寒;或因咽食急促所致,不属病态。

嗳气,多见于饱食后,可由宿食不化,肝胃不和,胃虚气逆等原因引起。
            二;嗅 气 味

口气臭秽,多属胃热,或消化不良,亦见于龈齿,口腔不洁;口气酸馊,多是胃有宿食,口气腐臭,多是牙疳或有内痈。

各种排泄物与分泌物,有恶臭者多属实热证,略带腥味者多属虚寒证。比如大便臭秽为热,有腥味为寒。小便臊臭,多为湿热。矢气厅臭,多为消化不良,宿食停滞。白带清稀多属脾肾虚寒;气味重而黄稠者,多属湿热下注。

第三节;问    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家属},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和目前自觉症状及既往病史等。它是四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问诊首先要抓往主诉,有目的地一步一步地深入询问,以收集病情资料。问诊既要抓往重点,又要了解一般。没有重点,则会主次不分,针对性不强:不做一般了解,又容易遗漏病情。

问诊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自张景岳以后,一般都认为{十问歌}是比较全面而重点突出。十问的内容是;“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部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诊全占验。“本节亦在{十问歌}的基础上,略为增减,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叙述。
             一;问 寒 热
     寒热是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症状:恶寒与畏寒是病人的主观感觉,凡病人感觉怕冷加衣被,近火取暖,仍觉寒冷的,称为恶寒。虽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有所缓解的,称为畏寒,又称形寒。发热除指体温高于正常者外,还包括患者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的主观感觉如;五心热;等。
     问寒热,首先要问病人有没有恶寒发热的症状。如有寒热,就必须问清怕冷与发热是同时出现,还是单独出现,并问清寒热的轻重,出现的时间,持续的长短,以及伴随的症状等。
             〈一〉恶寒发热
    问寒热,首先要问病人有没有恶寒发热的症状。疾病初起即有恶寒发热,多属外感表证,为外邪犯表,牙正交争的表现。由于外邪有风寒,风热的不同,故寒热的轻重又有所差异。外感风热常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外感风寒则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此外,表证寒热的轻重不仅与病邪的性质有关,而且与邪气强弱,正气的盛衰有关。如邪轻正衰的,恶寒发热常较轻;邪正俱盛的,恶寒发热多较重;邪强正误的,恶寒重而发热轻。
〈二〉但寒不热
     病人只觉畏寒而不发热,称为但寒不热,多属虚寒证。多因阳气虚于内,不能温煦肌表所致。常伴面色苍白,肢冷蜷卧等虚寒证候。寒邪直中脏腑,阳气被伤,也可见畏寒或病变部位冷痛。
〈三〉但热不寒
   病人发热不恶寒但恶热,称为但热不寒。常见几种情况。
1;壮热 病人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称为壮热。多见面礼于风寒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的里实热证。由于里热内盛,蒸腾于外,故壮热,常兼有多汗,烦渴等症。
2;潮热 发热如潮有定时,即为潮热,临床常见有下述三种情况。

〈1〉阴虚潮热 每当午后或入夜即发热,属于;“阴虚生内热“,且以五心烦热为特征,甚至有热自深层向外透发的感觉,故又称;骨蒸潮热。常兼见盗汗,颧赤,口咽干燥,舌红少津等证。
〈2〉湿温潮热 以午后热甚,身热不扬为特征。其病多在脾胃,因湿遏热伏,热难透达,所以身热不扬,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则觉灼手。多伴有胸闷,呕恶,头身困重,便溏,药品腻等症。
〈3〉阳明潮热 是由于胃肠燥热内结所致,因其常于日晡阳明旺时而热甚,故又称;日晡潮热。党兼见腹满痛拒按,大便燥结,手足汗出,舌苔黄燥,甚则生芒刺等症。
3;低热 指发热日期较长,而热仅较正常体温稍高。临床多见于阴虚潮热,气虚发热。
〈四〉寒热往来
    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称为寒热往来,是半表半里证的特征。若寒战与壮热交替,发有定时,一日一次,或二,三日一次者,则为疟疾。

二 问 汗

汗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病理性的出汗在外感和内伤病中均可见到。问汗应注意询问汗之有无,出汗时间,出汗部位,汗量的多少及其兼证。
1;有汗,无汗,出汗与恶寒发热并见,苔薄白脉浮缓是表虚证;伴有咽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的是风热表证。因寒性凝敛使汗孔闭塞故无汗。大汗,壮热烦渴者属里实热证,因阳热内盛,迫津外泄,故大汗出。若大汗淋漓,伴有脉微肢冷,神疲气弱,则多属阳虚气脱的重证,又称为,绝汗。
2;汗出时间 经党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的是自汗,多因气虚卫阳不固所致;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称为盗汗,多属阴虚,因阴虚则阳亢,蒸发阴津而为汗。
3;汗出部位 出汗仅限于头部,多由上焦邪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若头汗见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气喘的头额汗出,则多为虚证。如重病后期,突然额汗大出,则是虚阳上越,阴不附阳,阴津随气而脱的危象。半侧身体出汗,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统为风痰或风湿阻滞经脉,营卫不调,或气血不和所致。若手足心汗出过多,又兼,多功能口燥咽干,便秘尿黄等,则多为阴经郁热熏蒸所致。
     临床上除辨别以上各种汗症旬,还应注意汗的冷热。冷汗多属阳虚,热汗多因阳热所致。
             三;问  痛
   痛是临床最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可发生于患病面体的各个部位,有虚,实之加紧。问痛应着重询部疼痛的部位,性质及时间等,借以了解疼痛的原因和病机。

〈一〉疼痛的部位
1;头痛 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之海,五脏六腑之气血均上会于头部,故外感之邪及脏腑病变者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头部而引起头痛。经脉在头部的循行部位不同,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也可以判断其病变属于何经。一般来说,头项痛属太阳经;头侧痛属少阳经;头额痛属阳明经头顶痛属厥阴经。
2;胸痛 胸为心肺所居,故心肺的病变,均可引起胸部疼痛。胸闷痛而痞满者,多为痰饮;胸胀痛而走窜,暖气痛减者,多为气滞;胸痛而咳吐脓血者,多见于肺有脓疡;胸痛,喘促发热,多因肺热;胸痛,潮热,盗汗,颧红多是肺痨;胸痛彻心,多属心阳不振,痰浊阻滞的胸痹;胸前闷痛如刺,甚如刀绞,伴有汗出肢冷的,多属气血瘀阻,阳气衰微之征。
3;胁痛 胁为肝胆经脉分布的部位,肝胆经脉受阻或经脉失养,均可导致胁痛。多因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湿热,肝阴不足所致。
4;脘痛 脘分上脘,中脘,下脘三部分,统称胃脘。脘痛亦称胃痛,多因胃寒,胃热食滞,肝气犯胃等病证所致。
5;腹痛 腹部分大腹,小腹,少腹三部分。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胃;脐以下为小腹,属肾,膀胱,大小肠及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是肝经经脉所过。就其疼痛的不同部位,可以察知所属的不脏腑之病变。腹痛有虚有实,如寒凝,热结,气滞,血瘀,食滞,虫积等,多为实证;至于气虚,血虚,虚寒等,概属虚证。
6;腰痛 腰为肾之府,腰痛多见于肾的病变。因于风,寒,湿邪阻塞经脉,或瘀血阻络者,均为实证;因于肾精不足或阴阳虚损不能温煦,滋养而致者,则为虚证。
7;四肢痛 四肢痛,或在关节,或在经络,或在肌肉,多由懈寒温邪的侵袭阻碍气血运行所致。亦有因脾胃虚损,水谷精气不能运于四肢而致者。疼痛独见于足跟,甚则掣及腰脊者,多属肾虚。
         〈二〉疼痛的性质
     由于引起疼痛的病因,病机不同,询问疼痛的不同性质特点
1;胀痛 胀痛是气滞疼痛的特点,是肌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气肌阻滞,运行不畅所致。其特点是痛而且胀,胀重痛经,部位不定,嗳气或矢气后能减轻。在肌体很多部位中都可出现,但以胸脘腹部最常见。
2;刺痛 刺痛即疼痛如针刺,是瘀血疼痛的特点。疼痛固定不移,拒按。以胸胁,少腹,小腹,胃脘部出现为多。
3;隐痛 疼痛不剧,但绵绵不休,称为隐痛。多是气血不足,阴寒内生,气血运行滞涩所致。多见于头,脘,腹,腰部的虚性痛。
              四;问饮食口味
问饮食口味包括食欲,食量,口渴与口味等方面。

1,食欲与食量,了解患者的食欲状况,进食多少,对于判断其脾胃功能以及疾病的后转归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食欲减退,又称;纳呆,为脾失健运所致。若食少而见于久病,多属脾胃虚弱,食少伴胸满闷,腹胀苔腻者,多是湿邪困脾。若厌恶食物或恶闻食臭,则多为胃阴不足,嗜食异物,如喜食生米,泥土等,多是虫积的征象。

2;口渴与饮水 在病变过程中口不渴,标志着津液未伤,多见于寒证,若口渴,则多提示津液损伤,或因津液内停不能上承所致。一般口渴多饮,且喜冷饮,属实热证;口不干渴,或喜热饮,多属寒证。渴喜热饮而量少,多为痰湿内阻。大渴引饮,小便量多,为消渴证。
3;口味 主要询问患者口中异常味觉与气味。口苦属热证,多见于肝胆湿热;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口中泛酸,多为肝胃蕴热;口淡泛味,常见于脾虚不运。
              五;问 睡 眠
    询问睡眠的情况,主要有失眠与嗜睡两种;
    失眠,是以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时时惊醒不安,甚至彻夜不眠为特征的证候。失眠可由阴血不足,阳热亢盛,而致心神不安,难以入睡;亦可由于痰火食积诸邪气干扰所致,如胆郁痰扰的失眠,食滞内停的;胃不和卧不安;等。
     嗜睡,为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入睡,多由痰湿困遏,清阳不升所致。
            六;问 二 便

询问二便,应注意大便的性状,颜色,气味,时间,量的多少以及排便的次数和伴随症状等。
1;大便 除正常者外,不外干和稀两种情况。大便干燥,排出因难,次数减少,称为便秘。新病伴腹胀痛或发热者,多属实证热证。久病,老人孕妇,产后多因津亏,血少所致者,属虚证。

大便次数增多,稀软不成形,称为泄泻。由外感寒湿,湿热,食积等损伤脾胃,脾虚运化失常所致。如见大便清稀如水或兼有恶寒发热者,为外感寒湿;大便黄褐热臭,肛门灼热多为湿热;大便酸为食积;久泻不止,腹胀纳呆,面色萎黄多为脾虚;黎明前腹泻为肾阳虚;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者为肝郁犯脾。大便脓血,里急后重,称为痢疾。
2;小便 小便由津液所化生。如尿量增多,是肾气虚弱,固摄无权所致。若尿量减少,即可由于津液亏耗,化源不足,津液不能正常化为尿液所致。小便点滴而出,甚则点滴不通,称为癃闭,既可见肾气误竭,气化失司,全无尿意的虚证,又可见于湿热下注,膀胱气化滞涩不通,欲尿而不能出的实证。

排尿次数增多,称尿频;排尿急迫,不能控制,称尿急;排尿时尿道疼痛,称尿痛。悄频,尿急,小便淋漓不畅或涩痛,称为淋证。不自主的排尿,或不能控制的尿滴沥。称为尿失禁。睡中不自主排尿,称遗尿。
                七;问  经

[一]月经

月经周期一般28天左右,行经约3到5天,量适中,色正红无瘀块。询问月经的周期,行经天数,经量,经色,经质及其兼证。并应询问月经的初潮与停经的年龄。
1;经期 若月经提前8-9天以上,为月经先期,多为血热迫血妄行,或气虚不能摄血所致。若周期退后8-9天,称为月经后期,多因血虚任脉不充或寒凝,气滞所致。若经期错乱,或前或后为经行无定期,多为肝气郁滞所致。
2;经量:由于个体素质,年龄的不同,在正常情况下,经量多少各的差异,均属生理范围,经量超过或少于生理范围,称为月经过多,或过少。凡经量多色红而笛者为实证,热证;量多色淡为气虚证;量少色淡为精血亏虚证。停经3个月以上〈妊娠除外〉,称闭经,多是化源不足,气血亏耗,或血瘀不通,血寒凝滞的反映。
3;经色 经质 正常经色正红,质地不稀不稠,亦不夹杂血块。血淡质清秽,多为气血虚;色鲜质稠,多为热;紫黑有块多为血瘀。
             〈二〉带  下
     问带下,应注意了解量的多少及色,质和气味等。带下量多,色黄,粘笛臭秽,多属湿热,带下色白如涕无臭,多为脾虚;带下清冷,质稀薄多,多属肾虚。
           八;问 小 儿
     问小儿病,除一般问诊内容外,应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注意询问出生前后{包括孕育和产育期}的情况,是否患过麻疹,水痘,是否预防接种,以及喂养,以育情况和父母兄妹的健康状况与有无遗传性疾病等。关于起病原因,应问有无受凉,受寒,伤食等。上述都要根据情况,进行详细询问。
         第四节 切   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在病人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一;诊脉的部位与方法
   诊脉的部位,现在临床运用;寸口诊法,即按病人的挠动脉的腕后浅表部分,寸口脉分为寸部,关部,尺部三部分,正对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称六脉。它们分候的脏腑是;右寸候肺,右关候脾,右尺候肾〈命门〉;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这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还须结合其他体征和症状作综合分析。

2,诊脉的方法,诊脉时应先让病人稍事休息,使气血平静一些。诊时,使病人手掌向上平放,手与心脏要在同一水平上,以致气血通畅,然后医生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上定关部,再用尺指按寸部,无名指按尺部。三指应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肚接触脉体,以便按寻。三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

小儿寸口脉狭小,不能容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3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常用三种指力以体察脉象。可用举,按,寻或相反的顺序反复触按。寸,关,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切脉时,应注意保持环境安静。切脉时,切脉者必须呼吸均匀,态度认真,把注意力集中于指下,每次诊脉时间,不应少于1分钟。

切脉时,应着重体察脉象。所谓脉象,也就是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奏,充盈度,显现的部位,通畅的程度和波动的幅度等,通过所察脉象的变化,以达到辨别病证的部位,性质以及正邪盛衰等情况。
             二;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偏。其基本形象是:三部有偏,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至,约每分钟60-80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脉和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由于年龄,性别,体质精神状态及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脉象也可的差异。如小儿脉多数,老人脉多弱;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略快且弱,瘦人脉多稍浮,胖人脉多沉;夏季脉稍洪;运动员脉多迟缓等,都不属于病脉,当人在运动,饮食及精神剌激时,也常能影响脉象的变化,但都是暂时性的波动,稍事休息,脉象也就恢复正常。
              [三]病脉与主病

疾病反应于脉象的变化,即为病脉.病与脉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脉标志着不同的病,但不能单纯凭脉象来诊断疾病,须四诊合参.

明代有人把病脉分为28种.现将临床常见的16种脉的脉象和主病分述台下.
浮脉
[脉象]轻按即得,重按稍弱.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表浅.
[主病]表证.浮而有力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分析]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脉肌表的部位.外邪袭表,卫气与之相争,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且有力.若内伤久病体虚,亦可见浮脉,但浮大无力.
沉脉
[脉象]轻按不明显,重按才明显.特点是脉象显现部位深.
[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分析]邪郁在里,气血内困,则脉见沉象.若因病邪内郁,正邪相搏于里,则脉沉而有力,若脏腑虚弱,气血不充,脉象鼓动乏力,则脉沉而无力.
迟脉
[脉象]一息脉来不足四至.特点是单位时间(分)较正常脉搏次数少,每分钟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有力为寒实证.无力为虚寒证.
[分析]寒则血凝滞,气血运行缓慢,故脉见迟而有力,若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正常运行,则脉象迟而无力.
数脉
[脉象]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特点是单位时间(5)较正常脉搏次数多,每分钟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分析]邪热鼓动,血行加速,故见数脉.实热内盛,内数而有力;虚热内生,热则血行加速,但津血不足,故脉数无力.数大无力,可见于气虚证.
虚脉
[脉象]三部脉举按皆无力,为无力脉的总称.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分析]气血不足,气不足以运其血,则脉来无力,血不足以充于脉,故脉按之空虚.
实脉
[脉象]三部脉举按皆有力,为有力脉的总称.
[主病]实证.
[分析]正盛邪实,邪正相搏,气血壅盛,故脉搏动有力.
滑脉
[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主病]痰饮.食滞,实热.
[分析]痰食内滞,邪气壅盛,气实血涌,往来流利,故脉来应指滑利.妇人无病而见滑脉,应考虑是否有孕.
涩脉
[脉象]往来艰涩不畅,有如轻刀刮竹.
[主病]气滞,血淤,精伤,血少.
[分析]气滞,血淤,脉道受阻,故血流艰涩不畅.若正气未伤,则涩而有力,精伤血少,则涩而无力.
洪脉
[脉象]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特点是脉阔,且波动大.
[主病]热盛
[分析]内热充斥,热盛血涌,脉道扩大,故脉洪.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证.
细脉
[脉象]脉细如线,应指明显.特点是脉窄,且波动小.
[主病]诸虚劳损,又主湿.
[分析]阴血亏虚,不足以充脉道,故主诸虚劳损.又湿邪阻压脉道.亦见细脉.
濡脉
[脉象]浮而细软.
[主病]诸虚,又主湿.
[分析]濡脉浮细软,是气血不足,脉道细小,故主诸虚.但湿邪在表时,脉亦软而浮小,故又主湿.
弦脉
[脉象]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特点是脉本身的硬度大.
[主病]肝胆病,诸痛,痰饮.
[分析]肝胆病时,疏泄功能障碍,肝气不柔,脉气劲急,呈现弦脉.痛证,痰饮可致气机不畅,也可见弦脉.
紧脉
[脉象]脉来绷急,应指紧张有力,状如牵绳转索.特点是搏动的张力大.
[主病]主寒,主痛.
[分析]寒主吸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痛证多因寒邪所致,故亦多见紧脉.
代脉
[脉象]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
[主病]脏气衰微,风证,痛证,惊恐,跌仆损伤.
[分析]脏气衰微,气血亏损,元阳不足,故脉来微弱而止有定数,且歇止时间较长.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仆损伤诸病而见带脉,多因病致脉气不能衔接.
结脉
[脉象]脉来迟缓而有不规则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
[主病]阴盛气结,痰滞血淤.
[分析]阴盛而阳不达,故脉来缓慢而时有歇止.寒痰淤血使脉气阻滞,故也见结脉.
促脉
[脉象]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
[主病]阳盛实热,阴不济阳,故脉来急数而时有歇止.凡气,血,痰,食,肿,痛等诸实热证均可见此脉,但促而有力,若促而无力,则多是虚脱之象.

28种脉象的分类及主病见表7。
四;相兼脉与主病
   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疾病的情况是复杂的,而是数种脉象同时出现。例如浮紧脉:浮脉主表证,紧脉主寒证,浮紧脉主表寒证;浮数脉:浮脉主表证,数脉主热证,浮数脉主表热证;沉迟脉: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证,沉迟主里寒证;沉细脉:沉脉主里证,细脉主虚证,沉细脉主里虚证;沉细数脉:沉脉主里证,细脉主里证,数脉主热证,沉细数脉主虚热证;弦数滑脉:弦脉主肝胆病证,数脉主热证,滑脉主痰湿证,弦数滑脉主肝胆湿热证,或主肝火挟痰证。余可类推。
二;按诊
1;按肌肤,主要是审察肌肤的寒热。润燥及肿胀等。按肌肤的寒热,以辨别邪正的盛衰。凡阳证,热证多肌肤灼;阴证,寒证多肌肤清凉。但手足心灼热较甚者,多属阴虚内热。察皮肤的润燥,可以知道病人有汗无汗和津液是否损伤。如皮肤润滑的,多属津液未伤;枯燥或甲错的,多属津液已伤,或有瘀血。肌肤肿而发亮,按之陷不起为水肿。若皮肤绷紧,按之即起无痕,则多属气胀。
2;按手足,主要是察寒热。诊手足温凉,可判断阳气的盛衰。手足俱冷,多是阳虚寒;手足俱热,多为阳盛热炽。按掌心与掌背温凉可测知病属外感或内伤。手心热盛,多为内伤;手背热盛,多属外感。
3;按脘腹,主要是检查脘腹有无压痛及包块,病人感觉脘腹疼痛,按压反觉舒服,局部柔软的,多属虚证;如按之局部坚硬疼痛加剧,甚至拒按者,则多属实证或瘀血疼痛。
     病人反映腹部有包块,检查按之有形,痛有定处,这种肿块为症为积。如按之可散,痛无定处,聚散不定,临床上称为聚或瘕。若腹痛绕脐,左下腹部按之有块累累,当考虑燥屎内结。腹有积聚,按之硬,且可移动聚散的,多为虫积。

右侧少腹部按之疼痛,尤以重按后突然放手而疼痛更为剧烈的,多是肠痈初起。

表7。28脉分类及主病简表

浮脉类浮:轻取即得,举之泛泛有余,按之相对不足,表证。
浮脉类洪:轻取即得,脉来如波涛?涌,来盛去衰,热盛。

浮脉类濡:轻取即得,浮小而细软,主虚,又主湿。

浮脉类散:轻取即得,浮散无根,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

浮脉类芤:轻取即得,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失血,伤精。

浮脉类革:浮而搏指,中空外坚,精血虚寒。

沉脉类沉:重按始得,轻取不应,重按始得,里证。

沉脉类伏:重按始得,重按推筋骨着骨始得,邪闭,厥证,痛极,又主阳衰。

沉脉类弱:重按始得,细而沉,气血不足。

沉脉类牢:重按始得,沉实弦长,阴寒内实,疝气症瘕。

迟脉类迟:一息不足四至,一息脉来不足四至,寒证。

迟脉类缓:一息不足四至,一息四至,脉来怠缓,湿证:脾虚。{如一息四至而脉来从容和缓者为证常脉}。

迟脉类涩:一息不足四至,往来艰涩,缓慢不畅,如轻刀刮,精伤,血少,气滞,血瘀。

迟脉类结:一息不足四至,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阴盛气结。

数脉类数:一息五至以上,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热证。

数脉类促:一息五至以上,脉来急数,时见一止,止无定数,阳盛热实,气滞血淤,痰饮,宿食停滞。

数脉类疾:一息五至以上,脉来急疾,一息七至八至,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数脉类动:一息五至以上,脉短如豆,见于关上,痛,惊。

虚脉类虚:应指无力,举按无力,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虚脉类细:应指无力,脉细如线,应指明显,诸虚劳损,以阴血虚为主:又主湿。

虚脉类微:应指无力,极细极软,似有似无,至数不明阴阳气血诸虚,多为阳衰危证。

虚脉类代:应指无力,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脏气衰微,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扑损伤。

虚脉类短:应指无力,首尾俱数,不及本位,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

实脉类实:应指无力,举按均有力,实证,热结。

实脉类滑:应指无力,往来流利,应指圆滑,痰饮,停食,实热。

实脉类紧:应指无力,脉来绷急,紧张有力,状如转索,寒,痛,宿食。

实脉类弦:应指无力,端直以长,如按琴弦,肝胆病,诸痛,痰饮。

实脉类长:应指无力,首尾端直,超过本位,阳气有余,热证。

表8,临床常见相兼脉象与主病归纳简表

脉象浮紧主病:表寒证。

脉象浮缓主病:表虚证。

脉象浮数主病:表热。

脉象浮滑主病:风痰或表证挟痰湿。

脉象沉迟主病:里寒。

脉象沉紧主病:里寒,痛证。

脉象沉滑主病:痰饮,食积。

脉象沉弦主病:肝郁气滞,痛证。

脉象沉涩主病:血瘀。

脉象沉细主病:里虚,气血虚。

脉象沉细数主病:阴虚或血虚有热切。

脉象沉数主病:里热。

脉象洪数主病:气分热盛。

脉象弦数主病:肝热,肝火。

脉象弦滑主病:肝热挟痰,停食。

脉象弦迟主病:寒滞肝脉。

脉象弦紧主病:寒痛,寒滞肝脉。

脉象弦细主病:肝肾阴虚,阴虚肝郁。

脉象滑数主病:痰热,痰火。

脉象细涩主病:血虚挟瘀,精血不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