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都曾经居住在庭院里(庭院小史—1)一一我们的庭院文化(二)

 sunyiymu 2017-01-30

纵观历史,我国古代的平民住宅和庭院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朴拙到成熟完善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萌芽形成期(从原始社会至先秦两汉)

1

大约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我国处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沿河岸过起了定居生活,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最初的氏族村落。


西安半坡遗址村落

此时母系社会的人们已经开始就地取材,用树枝、灰土、茅草等建成各种或大或小的“房子”。这时候的房子当然相当简陋,多数是圆形的半地穴式构造(一部分在地上,一部分在地下)。这一时期地面上的房屋还较少。??

这一时期的聚落,以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电视纪录片,名字叫《半坡姑娘》。之所以有印象,是因为当时的《大众电视》有一期专门介绍了这部纪录片,就记住了这个名字。当时没怎么看懂,只记得一些破旧的茅草屋。其实在半坡聚落中,中间有一座稍大的房子,前面是一个广场,这是全体氏族成员举行会议,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周围有几十个简陋的小房子围绕着它。这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母系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特点。

那时候,人类的居住点都还很小,周围是大片的原始森林,时常有野兽出没。为了保护人类自身及饲养的家禽家畜的安全,在聚落周边建起了高高的围墙,围墙外还挖了比较深的壕沟。住在这里面相对比较安全。这已经有庭院的迹象。或者可以说算是最早的大院了吧。其实用功能还是主要的。

在距今大约五千年前,原始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主要是制陶业)从农业和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并开始出现私有制。男子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开始在家庭和氏族中占据主导地位,掌握家庭财富的分配权。随着人口的增加、占有的牲畜数量的增多和建造技术水平的提高,地面上房屋逐渐增多起来,空间也逐步扩大,房屋也更加牢固、实用。


2

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最早的院落出现于西周早期。那时候已形成前堂后寝的住宅布局。表明西周开始我国已有“庭院模式”这种生活形态。

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当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堂之间有廊联结。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整个庭院围成一个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北方流行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这一方面证明了中国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种建筑组合的变化,体现着当时人们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西周四合院遗址(复原图)

这样的四合院,当然是公侯贵族之家才能居住。那时候的奴隶是不可能有这种居住条件的。他们的房屋十分破旧简陋,从《诗经·豳风·七月》中可见一斑。诗中述及:过冬了,一家人把屋里的缝隙都堵上,把向北的窗户塞严实了,把门用泥巴糊上,然后把老鼠熏跑。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诗经·豳风·七月》)穹,穷尽,全部。墐(jìn ),用泥涂塞。

由此看来,那时候,奴隶的住处应当没有像样的庭院形成。即便是有,也只是篱笆与茅草屋的简单围合,是最粗朴的院落。因为从考古发掘来看,当时的宫殿尚且是“茅茨土阶”,更遑论平民和奴隶的住所了。


3

秦代对百姓(黔首)管理比较严格,实行闾里制。每二十五家编为一里,集中居住在里巷。里巷是一种封闭式结构,有一个统一的出口(大门),名之为“闾”。“倚闾而望”,指的就是里巷的大门。里巷中的二十五家各有其小院(秦法规定,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分家,另立门户),故其家庭规模都比较小。一般一里约有百余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从图中可以看出,秦代民居中庭院里的布置相对简单。院中有三间堂屋,屋后有狗窝、猪圈。前面有水井,有粮仓,西边还立有祠木,甚至已经有了排水管。院中植桑数十株,既方便养蚕、吃桑葚及夏日乘凉,也具有一定的美化作用。

老话说,“门前有槐,升官发财。”现在民间很多地方都有院中植槐的习俗。据考证,在秦代院中种植槐树也已十分普遍,槐树已为官方最早选定的绿化树种之一。

为何要栽三棵槐树呢?原来是方便太师、太傅、太保这“三公”上朝时找准自己的站位,即所谓“三公位焉”。先秦时的厚槐之风影响深远,明陈淏子《花镜·花木类考》“槐条”记载:“人多庭前植之,一取其荫,一取三槐吉兆,期许子孙三公之意。”可见“槐庭”也是个寓意吉祥的好名字。

4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社会财富逐渐增加,各地也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宫室苑囿、豪宅院落。并且在这一时期,我国不同地域的民间建筑风格逐步一致起来,也形成了后世两千多年建筑风格上非常稳定的一个特点,即基本上都按中轴线左右对称地排列。


汉代建筑复原图
西汉初年,农村等常用的民居已有定制,有所谓“一堂二内”双开间的制度。宅院大都备有房屋、炉灶、磨房、土窖、水井、厕所、土沟、木栏畜圈或垃圾坑。房屋建筑方形,有黄土平台,或二、三间土墙、木柱、草、瓦房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汉代住宅模型

相对于单体式住宅,院落式住宅开始增多。已经出现两进或三进的合院式院落。单层住宅居多,但也开始出现了两层建筑。


刻于汉砖上的汉代庭院

从出土的汉砖可以看到,比较规整的汉代庭院,结构上包括大门、中庭、中门、厅堂以及后院,有专门作为宴饮及接待宾客的场所。大门两旁分植高大茂盛的乔木,院内植物依墙排列,整齐有序,植物的种类较秦代更加丰富。不仅有桑、槐、榆树,还有枣树,橘子树,梨树等。树上还有鸟儿嬉戏,院子里显得生机盎然,极富生活情趣。

我们可以从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以及张衡的《两京赋》中繁复夸张的描写,感受到汉代庭院的恢弘与气派。


主要参考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1.《概述传统庭院的形成和发展》

2.《汉代院落布局浅析》(作者:崔兆瑞)

3.《从汉画像砖石看汉代庭院植物的配置?》

(作者:杨絮飞   李国新 王纯)

4.《在古代,即便是个平民百姓,也对住宅有着诸多要求》(作者:一本正经说历史)

(待续)


说一说“庭”这个字——我们的庭院文化(一)

【目录】农业社会生活里,那些典雅的名字(宝名系列—12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