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课本中的“冷知识”

 清风明月8120 2017-01-30




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这张图片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门,上面有一行字:“Arbeit macht frei。”第一遍教这篇课文时,想当然地以为是“奥斯维辛”的意思。几年后第二次教之前,突然想上网查一下,发现原来是一句德语口号:“劳动带来自由。”当我把这句话翻译给学生时,惊呼一片,“太讽刺了”!纳粹认为犹太人是懒惰的,所以用这句话来加以讽刺。而集中营里面的人并没有通过劳动获得自由,反倒遭到了屠杀,就更增加了一层讽刺。另外,标语中的“B”是颠倒的。新纳粹运动的倡导者瑞典前领导人Anders H?gstr?m200912月派人盗走此标志,并因此获刑。此标志现存放在奥斯维辛 - 比克瑙国家博物馆,而大门上的标志为复制品。


二、《荆轲刺秦王》

这篇文章出自《战国策》,而司马迁《史记》的《刺客列传》一章,几乎全文复制了《战国策》的原文,只有一处改动。
《战国策》言:“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而《史记》中在“中柱”的中间加了一个“铜”字。
荆轲被秦王砍断了腿,就用匕首掷击秦王,没有击中,匕首深深地扎入了大殿的铜柱之中。一个“铜”字极为传神,既写出了匕首之锋利,也写出了荆轲之勇武。


三、《荷塘月色》

朱自清在1927年发表了《荷塘月色》一文后,收到读者陈少白的质疑:认为文中“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句不妥,因为蝉不会在夜里鸣叫。
朱自清为此专门请教昆虫学专家刘崇乐,刘崇乐说蝉一般不在晚上叫,但也有例外。为此朱自清专门去荷塘听了多次,那时荷塘边的朱先生,想必无心“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还好,“听到过两次”!最终没有将原文修改。


四、《故都的秋》

高中重点学习的抒情散文有两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个人认为,《故都的秋》文笔要胜过《荷塘月色》十倍。那么,郁达夫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

且看他当年的日记。

可见,那几天郁达夫一直在被催稿子,本来想用别的文字应付,但是,晨起如厕,有了灵感,于是传世美文诞生了!自从看了他的日记,每每读到课文,就愈发能体会那“故都的秋味”了。


五、《装在套子里的人》
原文有一半的文字都被删除了,所以课文呈现的情节生硬、人物呆板、主题造作等诸多问题,不怪人家契诃夫。原文是两个人的对话,当布尔金绘声绘色地讲完别里科夫的故事后,伊凡·伊凡内奇有一段感慨,这才是点睛之笔。但这些文字容易让人联想得太多,所以教材编写者认为还是和谐为妙。
附:

  “问题就在这儿,”伊凡·伊凡内奇重复道,我们住在空气污浊、拥挤不堪的城市里,写些没用的公文,玩文特牌戏──难道这不是套子?至于我们在游手好闲的懒汉、图谋私利的讼棍和愚蠢无聊的女人们中间消磨了我们的一生,说着并听着各种各样的废话——难道这不是套子?……看别人作假,听别人说谎,伊凡·伊凡内奇翻了一个身说,如若你容忍这种虚伪,别人就管你叫傻瓜。你只好忍气吞声,任人侮辱,不敢公开声称你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们一边,你只好说谎,陪笑,凡此种种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有个温暖的小窝,捞个分文不值的一官半职!不,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


六、《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先生此文中涉及到了刘和珍的校长——杨荫榆,并把这位校长描写成了十足的反面人物,先说刘和珍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并称杨荫榆是“广有羽翼的校长”。杨校长开除的学生中,除了刘和珍之外,还有许广平,转过年来,许就追随鲁迅去了广州。
2007年版的教材中,对杨加了如下注释:“1924年开始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依附北洋军阀势力,迫害进步学生,镇压学生运动。后因参加抗日活动,被日寇杀害。”


杨荫榆遭到刘和珍、许广平等学生强烈反对,最后辞职回到苏州。杨荫榆是杨绛的姑姑,杨绛专门有《回忆我的姑母》一文。据杨绛回忆,
1937年,日军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杨荫榆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对方纵容部下奸淫掳掠,帮四邻要回被抢的财物。见杨荫榆日语流利(杨曾流学日美),日本人请她参加“维持会”,遭到杨荫榆的断然拒绝后,遂对她动了杀机。193811日,两个日本兵到杨荫榆家,把她哄出门。走到一座小石桥上,一个兵突然向她开一枪,另一个就把她抛入河里。杨荫榆在水中挣扎,日本兵又连发几枪,见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后来一个木工把水里捞出来的遗体入殓,但临时凑合的棺木太薄,家属领尸的时候,已不能更换棺材,“我看见三姑母的奇模怪样的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七、杜甫的像

这幅图画想必大家都熟悉,因为一度他“很忙”。作者是蒋兆和,能将诗圣“沉郁顿挫”的诗风表现在脸上,确实令人惊叹。蒋兆和是怎么画出这张传世之作的呢?据他自己的说法,他是照着镜子画的。看看蒋先生的照片,是不是和杜甫画像很相似?


八、乾隆的章
课本中配了很多古代名画,而这些画大多有一个共同的标记——乾隆的印章!

《兰亭集序》一文,插入了明代文徵明的《兰亭修禊图》,上面被乾隆盖了个戳儿。
《赤壁赋》一文,插入了金代武元直的《赤壁图》,上面被乾隆盖了两个戳儿。
《归去来兮辞》一文,插入了两幅相关名画,也都满是乾隆的戳儿,什么“乾隆宸翰”“乾隆鉴赏”“三希堂”“古希天子”,都是他的。

是的,就是那位在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上写下一个大大的“神”字的皇帝,
就是那位在《富春山居图》(赝品)上写满了诗的皇帝。
故宫的宝物,无论是名帖名画还是名砚,都被他又写又画又盖戳儿,如此努力地在文艺界刷存在感,让人钦佩。试看后人的评价,林徽因的一个学生设计了一款很俗气的建筑样式,林调侃道:“你这是乾隆
taste(品位)。”

为乾隆爷配个画外音吧:“虽然朕一生那五万首绝妙好诗都没有入选后世的语文课本,但有几个印章在,也是极好的!”


本文来自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 (转载保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