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择中医微博集之101

 淄水渔夫 2017-01-31

 

有资料显示:自然流产约占所有妊娠的10%-18%。从中医来看,之所以流产,是任脉不通畅,冲脉气血不旺,且胞宫或有虚寒,导致胎儿失养而致。由此也提示,女子怀孕之前最好先调理月经,用汤药或针灸,根据体质,或补益气血,或通畅经脉,或活血化瘀,或温养胞宫,总需使经期与经量皆恢复正常,且无痛经。

 

婴幼儿睡觉时易出汗。婴幼儿稚阴稚阳,其属木性,木主升发,故生长特别旺盛,往往三五天就有变化。阳气升发,阴津随阳而外浮于肌表,即是汗出。若精神饱满、活泼好动、食欲正常,即不需担心。若伴消瘦、精神萎靡、低热、食欲减退、睡眠不安、烦躁、惊跳、枕秃或不同程度的骨骼改变等,则需及时就医。

 

凡久病或体弱之人,多见面色苍白,精神不振,体倦乏力,甚至无法集中精神工作学习。从中医来看,这往往是精气神偏虚。或精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化神。其治法需兼顾两个方面,一则补精、补气,精气足则化神,神旺则生命充满活力;二则调神,神安则心定,心定则五脏六腑皆和,由此气不耗散,精可内守。

 

中医治病,当用中医的思维模式,重视辨证论治,而不能囿于西医病名。以高血压为例,不少人认为其病机是肾阴虚于下,肝阳亢于上,于是拘泥于滋阴降火,疗效却不佳。因嗜盐而导致的高血压,往往属于肾阳不足。因盐属咸寒之品,能启动肾中的相火,但若过服则能伤损肾阳,肾阳下亏,虚火上浮,是为其病机。

 

我发现,欧洲年轻人的皮肤上多见一些黄褐色的斑点,有的甚至凸起于皮肤,如赘疣一样。有人认为是体质因素,从中医来分析,欧洲人喜饮食生冷,且似乎更耐冻,大冷天穿衣甚少。由此,内则寒气自中焦沿肺经上入肺中,外则寒邪滞于皮毛腠理,更兼其为白人,白色合于肺。肺阳失于宣畅,痰浊易于积聚皮下。

 

董洪涛中医微博集(四)

 

〔针灸〕

 

一、法度

 

1、经、穴

 

一般来说,颈椎属于太阳经所过,其若有不适,当取太阳经。我常取束骨、后溪、天柱诸穴,有不错效果。今日诊治一颈椎病患者,反复发作多年,自述一生气就加重。《内经》对于颈椎病有从肝论治的观点,颇合此病。“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可通过疏肝调肝来治疗颈椎病,当以肝经原穴太冲为主穴。

 

不少简单的症状多可取一两个穴位即效。如痛经针十七椎下;胆绞痛针胆囊穴;疝痛针归来;乳腺病针肩井;颞颌关节炎针手三里配解溪;咽痛点刺少商或商阳出血;足跟痛针大陵;胁痛针丘墟透照海;感冒发烧点刺大椎或耳尖出血;急性咳嗽针孔最;偏头痛取丝竹空透率谷等等。若能重视针刺补泻手法,其效更高。

 

脏腑之间是普遍联系着的,这种联系可应用于针灸取穴。以肺病为例,除可取肺经的原穴太渊或本穴经渠之外;大肠为表里经,可取其络穴偏历;别通膀胱经,可取其原穴京骨;与肝经为上下经,可取其原穴太冲;与小肠合化水,可取其原穴腕骨或本穴阳谷,等等。临证时若能灵活应用以上诸联系,有助于提高疗效。

 

人身有手足三里穴。分析其命名之义,里与理通。人以肚脐为界,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分为三部,万物由之,理在其中。故三里穴能调和天地人,尤擅治肚脐上中下的疾病,古人有“肚腹三里留”之经验,且手足三里都能治疗食癖积块。在手三里则偏治脐上以及肩背部诸患;在足三里则偏治脐下以及腰腿诸病。

 

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多数分布于颈部。若颈椎猝然受伤,一则导致督脉清阳不升,头部阳虚则阴浊弥漫,遂成晕沉或头痛;二则诸脉受损而气血阻滞,五脏六腑气血不能上达头部,则脑髓失去脏腑气血濡养而致思维、记忆等功能下降。我在奥地利常见有病人因做颈椎手法过度而引起头晕、身痛,甚至猝然失去知觉。

 

扁鹊治愈虢太子尸厥,取三阳五会。关于三阳五会,《甲乙经》作者皇甫谧认为是百会穴。有人认为三阳指太阳、阳明、少阳;五会指百会、臑会、听会、气会、胸会。还有人据经解释,《灵枢》云“暴病者,取之太阳。”故三阳是太阳,五会指少商、涌泉、厉兑、隐白、中冲五穴,因此五穴所属的经络皆会于耳中。

 

2、法度

 

 

为何有时针灸之后效果持续时间太短?我分析其原因之一是没有重视针灸后的将息方法。针灸后可参考服桂枝汤的将息方法。一要喝一碗热粥,以助气血化源、营卫调和;二是不要马上运动或汗蒸,令大汗淋漓,要微微出汗;三是忌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醪、臭恶等物。其根本的目的是保胃气,使气血充足。

 

十二经脉循行的起点是肺经的“起于中焦”,脾胃居于中焦,是气血生化之源,得土气而为十二经脉的源头。针灸之所以有效,是因为针灸能调动经脉中的气血,使气血和畅,从而内通脏腑,外络肢节,达到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的治病效果。因此,针灸后一定要重视安和脾胃之气,忌食生冷、油腻,稍啜热粥等皆是。

 

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谓“保胃气'就是培养后天,顾护正气。针灸之所以取效,根本原因是针灸调动了经气,而胃气为经气之源。处方用药需重视胃气,针灸取穴亦需重视胃气。胃气的盛衰决定着针灸疗效的大小,有胃气则疗效高,无胃气则效必差。故临证取穴时,当先察胃气,以胃气为本。

 

我临床接诊的病人中,有的症状非常简单,针刺时随症选穴,或循经,或局部,或左右上下对应,多有速效之功。而有的病人症状复杂多变,若随症选穴则取穴太多,虽是面面俱到,疗效反而不好。此时当以整体为主,八脉交会穴、原络配穴、背俞、募穴及子午流注取穴法等较为常用,配合循经取穴,自觉效果满意。

 

临床上影响针灸取效的因素很多,不但依赖于精确选穴,还需要合适的手法。手法有补有泻,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或不补不泻,只是平调气血。这些都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具体操作。有时,我们看古书上说某穴能治某病,自己试用后却不见显效,不能因此而断定古人说错了,可能是我们没有掌握好补泻手法。

 

高明的针灸医生必然精熟穴法与针法,因此凡所治病,总能收取满意效果。不管是遇到怎样的病症,首先都会想到如何用穴施针,甚至脑中自然而然地泛出可取的穴位来。我自己有这样的经历,有时睡梦中居然还在给病人针灸,梦中辨证的思路以及所用的穴位及针法到醒来仍记得清楚。大概日有所思,深入心神了吧。

 

只要生命不息,人体经络中就有经气在不断运行。生命依赖于温度,阳气是生命的核心。经气亦属于阳气,其得温乃行,得寒则滞。临床上我观察到,针刺前给病人用酒精消毒穴位时,若酒精太凉,触碰皮肤后会导致局部毛发收紧,其经气亦会受滞而运行不畅,由此会影响到针刺的效果。建议酒精温度接近体温才好。

 

针灸无效的原因:在医者或辨证不准,或认经不明,或取穴不对,或针法有误;在病家或正气太弱而针不能得气,或因惊诧、暴怒、过饥等致神气未安,或未配合调节生活、饮食、起居及情绪;在环境或太嘈杂,或过冷,或有风,或混乱,让人心神不定。经气细弱,极精极微,针灸取效,不全在身体,还需用心体会。

 

针灸有效,但疗效不能巩固,其原因:一则,治轻病重,针灸虽能疏通经络,但经络易于闭滞,其根本原因在于脏腑不调,坚持针灸一段时间,疗效会逐渐巩固下来;二则,正虚而邪恋,针灸祛邪有功,但形体太虚,先需用饮食汤药扶足正气;三则,病人不重养生,致使致病因素未能消除,治时虽效,回头又易复发。

 

一男患右小腿内侧静脉曲张多年,伴足趾痒。查其小腿青筋明显高于皮肤,因用数个直径0.7mm的注射针头刺入青筋,并留针引黑血排出。痒者必因血热,再针肝之荥穴行间,荥主身热。一诊而趾痒大去。其时已近中秋,燥气主时,血气内伏,按道理不当刺络,但病情如此,不放血则热毒不去,故刺络亦不拘泥四时。

 

 

细针刺激轻,疼痛少,不易伤正,但难以操作提插捻转手法;粗针刺激强,疼痛略多,可方便地实施提插捻转手法。一般来说,婴幼儿、体质太弱以及畏针的人当尽量选用细针;而体壮、急症或邪气较甚者可适当选择粗针,又需施用合适的补泻手法。以我的体会,直径0.25mm以下算是细针,我常用的针其直径0.30mm

 

五脏六腑的郁火常会透于肌表而郁滞于皮下,在相应经络的皮部或全息对应部位突出一个红疹,或压痛,或微痒,或灼热感。常见于耳廓某处,其发作部位即对应于相关的脏腑。可在局部点刺,挤压稍出一点血,即可迅速透出脏腑内伏的郁火。若配合点刺耳尖或耳背青络出血,效果更好,而不必等其化脓溃破再处理。

 

我最常用的取穴方法是病变局部与循经远端相结合,次之是李柏松老师的八字疗法,此法通过阴阳、相对、平衡、反应,寻找病灶的反应区或反应点。亦常用全息针法(以耳穴及第二掌骨全息穴为主)、董氏奇穴及十种特定穴,特别是八脉交会穴、原络配穴以及五输穴。或只针刺,或点刺放血,或艾灸,效果满意。

 

针灸临床与汤药不同,开汤药时可不必检查周身经络,凭舌脉辨证,多可收功,但针灸用穴时一定要先察看病人的十二经络及皮部。察其或有凸出、凹陷,或有血络、青筋,或有压痛、顽麻,或有结节、筋急,或有色泽异常等等,皆需明辨。然后方能知病在何经,当取何穴,可施何法,或补或泻,如此疗效方高。

 

临证治病取穴,多可根据病灶部位而采取局部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思路。我主张先取远端穴,或循经,或交叉,或同名经,或上下经,或八字对应,或针耳穴等全息穴,然后让病人活动病灶部位,使症状缓解。若症状未完全消除,可再琢磨远端取一二穴,再活动局部。若仍未愈,再在局部针一两穴,并留针半小时许。

 

病人若能多多体会自身的感觉,往往可以为医生提供有效的穴位。一女病人患抑郁,自述每每按压耳前某处即可缓解,查其处为下关穴,其病当在胃经,故循胃经取穴,疗效满意;一女病人患乳腺癌,自述右小腿前贴胫骨外侧一带疼痛,查其属董氏的三重穴,因针之,其气即上行而至胸部,右胸满胀不适感立即消失。

 

人身内有五脏六腑,外有肢节皮部,内外之间通过经络而互相联系。脏腑有病会在皮肤上表现出来,因此,若能细察皮肤的异常,施以适当的刺激,则可以治疗脏腑的不适。比如,若皮肤上发现有异常小血络,点刺出血少许,必会对脏腑产生治疗作用。痘痘挑刺后背的小红血络;高血压刺耳背血络等,都是如此道理。

 

针灸时病人最常见的反应是病情缓解,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反应。比如,留针时身体舒服,沉沉入睡;感觉有气排出,经常有病人反应说有凉气从病灶处排出,病灶处随之而舒服;留针时肠鸣声加重,甚至有矢气排出,这是胃肠道的排邪反应;有胃病患者边留针边感觉饥饿起来,这是胃气来复的反应;等等。

 

针灸临床取穴用针,不但有“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亦当观察周身各处是否有血络瘀滞。若遇到血络,当先刺而去其瘀血,然后再根据病症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穴位,并施用相应的补泻手法。因此说,针灸临床与内科处方颇有不同,针灸前一定要仔细检查十二经络及皮部,而不能想当然地依赖经验取几个穴位。

 

在奥地利我观察到,当地人喜欢户外运动,夏天则爬山,冬天则滑雪,运动时穿衣太少,反复吹风感寒,寒气渐积渐深。年轻时阳气健旺,尚可不病,等年纪稍大,阳气渐弱,则多见关节疼痛、四肢畏寒等不适。我经常用针灸治疗各种痛症,主要的思路就是温阳通阳,使阳气宣通,寒邪散去,则疼痛多可迅速缓解。

 

 

少阳主骨,凡与骨及关节相关的疾病,当取少阳经的穴位,而且针尖要抵达骨面(如风市、中渎等),或贴骨面刺入(如阳陵泉、悬钟等),这样效果才好。这叫以骨治骨。同脾主肌肉,治与肌肉相关的病症时要针脾经的穴位,当刺入肉中,而不要贴骨或近骨,这叫以肉治肉。推之,以皮治皮,以筋治筋,皆同此理。

 

针灸不但能治小病轻病,还能治大病重病急症。但针灸并非人人都可以精通的,针灸是技术活儿,要反复练习方可。一个好的针灸医生需要至少十数年的临床磨砺,不但要精研经典理论,还要能熟练地掌握刺穴运针的手法,非亲手治病十万人次,不能练得出来。因此,若能在身边找到一位高明的针灸医生,最当珍惜。

 

二、常见病

 

 

入伏之后,不少人因贪凉吹空调而感冒发烧。天气炎热,人体毛孔打开,以利排出郁火以降温,若猝然遭逢寒气,卫气收敛,毛孔闭滞,导致营阴不能外泄为汗,郁于皮下,与寒气相搏,而成发烧。可针刺风池、风府及大椎穴,可速效。有一高烧病人自述:针后立觉周身每个毛孔都打开了,开始往外排热,舒服极了。

 

一方面,人活一口气;另一方面,致病也是一口气。中医养生治病,都重视调理气机,气顺畅则健康,气阻滞或逆行则患病。我妈妈前天下午说,早晨起来觉后头紧硬,越来越重。急针风池、风府、攒竹、悬钟、太冲诸穴,针入即自述有气自后头沿脊柱下行至肛门,立觉后项舒畅。气滞于后项,重则中风,不可不防。

 

有病人来诊时伴焦虑症,精神紧张,不能放松,唉声叹气。观察其面部肌肉绷紧,眉头紧皱。虽然病人的主要目的是治疗别的疾病,但我处方时常会兼顾其焦虑症状,并且针灸时加取百会、印堂、内关、神门诸穴。而且我发现,若病人的精神症状缓解,其主诉的其他症状也会随之消失或好转,由此说,治神亦是治病。

 

一女病人患右下颌痛三个月,其痛连及于耳,伴腰痛。耳前属少阳经,即远取手足少阳经的原穴阳池及丘墟透照海;腰属太阳经,针足太阳经原穴京骨。关节诸痛皆针健侧灵骨、大白。诸痛立止。临床上我常用痛处所过经脉的原穴或腧穴,针用泻法,效果满意。若仍有不适,往往是仍有其他经脉所过,当再循经取穴。

 

一男病人于凌晨两点十五分即醒来,天天如此,已有半年,不想吃西药,求诸针灸。此为肝经主时,肝气内扰,神不能静,当取肝之原穴太冲。更兼右侧偏头痛多年,取丝竹空透刺率谷(此为《玉龙歌》的一针透穴法),远取足临泣,为循经取穴。只针一次,三天来每晚即能安睡八九个小时,且未见偏头痛发作。

 

我平时不常喝咖啡,今日上午饮了一杯浓咖啡,中午正常吃饭,下午继续临床工作,至晚饭时渐觉腹部不适,继而成痛,其痛如绞。自针两天枢穴,针入即觉绞痛轻松,再加下脘及气海,留针时肠中咕咕而鸣,之后矢气频频,其痛已经豁然若失。我每有所不适,都喜用针灸,往往针入患去。针灸之效,每每令人叹服。

 

一年轻女病人头两侧疼痛十年,针风池、四关、足临泣、外关诸穴数次,并推拿放松项部肌肉,其痛一年未作。现疼痛复发,近针太阳,循经远针足临泣、外关及太冲,针入痛去,但右耳仍有压迫堵滞感,开车上山即加重。此为少阳气机不畅,当近取手足少阳诸穴,再诊时加右侧率谷、听会、翳风,针入其不适皆去。

 

一女病人感冒发烧三天,现烧退,但仍余头、鼻、胸口滞塞不通感,此太阳余邪未尽,留滞于经络,当开太阳以通其窍闭。先针风池、风府、大椎,而头面诸滞皆去;再针天突、鱼际、太冲,而胸口亦通畅无碍。以我的临床经验,外感诸病,针灸最能速效。其病越急,其效越速。大概正气未虚,邪气新客,其病易已。

 

一女病人患左侧偏头痛两年半,每疼痛发作则自左前额牵及左后头。自述曾因冬天滑雪时遇到雪崩被埋在雪中冻了半天,之后即发作头痛。此为寒邪客于三阳经络,导致清阳不升,不通则痛。来诊时其疼痛正在发作,即针右然谷穴,针入其痛豁然若失。加针局部的头维及风池穴,并嘱坚持治疗数次,以巩固疗效。

 

一女病人自述两三年来一直容易呼吸道感染,每三四个月即发作一次,发作则流清涕,痰多,疲乏,尤以下午为甚。其右寸沉软。肺气不足,针尺泽、太渊、鱼际(病在肺,治取肺经),更针足三里(培土生金),环脐上下左右各一寸四穴(培元固本),并灸阳池、涌泉(补相火以祛邪),首诊即觉诸不适大有缓解。

 

 

一女病人每饮酒或用香水则过敏,表现为面部皮肤发红,眼痒而肿。正虚于内,酒或香水内动其火,火浮则为患。当先祛上不浮之火,针风池、风府;扶正针大椎、环脐上下左右各一寸四穴;面口合谷收,兼针曲池退火。五诊后饮酒已无不适,至今已两年,自述每天都喝点小酒,但用香水时略有反应,亦不觉难受。

 

一男病人患腹胀,反复发作三四年,时腹泻,时便秘,伴工作压力大,自述未曾服过任何西药。其体瘦。病在肠,可近取与远针相结合,取腑会中脘、大肠募天枢、胃经合穴足三里及荥穴内庭、大肠经末穴迎香。二诊时自述,针后诸症消失,数天来未有任何不适。胃肠诸病,我临床治疗数十例,针灸往往可收良效。

 

一滑雪运动员来诊,身体壮实,自述两个月来一直扁桃体发炎,服药不愈,兼见疲惫,特别是训练后更觉不舒服,其脉略浮紧。证属寒邪侵袭,急针风池、风府、大椎以解表(病在咽喉,治在项后),脐上下左右各一寸四穴以扶正,四关和畅气血,兼治咽喉,并刮痧肺俞及大椎穴。连续治疗三天,诸症皆豁然若失。

 

一男病人头晕多年,天热即发作,苦不堪言。此为热邪郁滞于脑窍,外内相引,故逢热则作,当清泻头部郁火。在头部沿督脉、两侧足太阳经、两侧足少阳经自前向后点刺数下,出其黑血,每诊后即觉头部清爽一些。连治十数次,头晕渐去,自述已经感觉到脑袋属于自己了。后曾来巩固数次,近五年从未再发作头晕。

 

一男病人自述最近三天胸口有压迫感,渐至疼痛。几天前曾有感冒风寒史。病在前胸,针其后背,取厥阴俞、肺俞,针入即感觉前胸发热,非常舒服,而其胸口诸不适立即消失。病因风寒而起,再针风池、风府,此二穴为祛风要穴,凡感冒引起的任何症状都可针之以解表,且一般不需留针,针入稍提插捻转即可出针。

 

三、妇幼病

 

 

一年轻女子哺乳期间因乳汁阻滞引起乳房胀痛,按压加剧。痛在右乳外侧,此为胆经循行,针右阳陵泉、丘墟,加双侧太冲,针入其痛霍然若失。左侧乳房略有胀痛,针左少泽,痛即失。针灸治疗妇科痛经(十七椎下)、乳房胀痛(循经远取俞穴)、妊娠呕吐(内关配合公孙)、崩漏(大敦、地机)往往都有速效。

 

小儿生病,我主张以针灸为主,一则速效,二则无药物的毒副作用。近见一小儿因感冒发烧而反复挂水,导致面色萎黄,精神萎靡,我跟小儿的妈妈说,抗生素的寒凉伤了气血了,以后再有不适,建议选择针灸。其妈妈说,针灸太痛了,我不舍得让孩子遭这个罪。我说,让孩子挂水,百弊而一利,您不妨多思考一下。

 

宝宝发烧了怎么办?中医认为,外感风寒,正邪交争而发热,要祛风散寒,使邪有出路,则邪祛而烧自退。这是标本兼治的速效之法。我偶然看到这样的方法:可将幼儿置于冷气房中或以电扇绕转着吹,使体温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儿也会感觉舒适些。这是让宝宝再次感冒风寒,即使暂时舒适了,但邪不去,烧终难退。

 

一奥地利女病人患不孕八年,经我针灸十余次后怀孕,现小儿已五岁,今又来针灸,自述想再生一个。多年来我用针灸治疗了不少不孕患者,疗效满意。当前不孕症多见,我分析其常见原因有三:或寒凝、或血虚、或血瘀,皆关乎胞宫。我多取关元、中极、归来、子宫、足三里、三阴交诸穴,随证增减,或配合艾灸。

 

去年五月我诊治一位怀孕四个周的女病人,她前年曾怀孕三个月而自然流产,担心再流产而求诸针灸。伴有慢性胃炎史,一直胃痛,现出现呕吐。针上中下三脘、足三里、内关以和胃气,首诊后胃痛即消失。更针太冲、太白诸穴,三个月来连续诊治八次,诸症安好。今日抱来其女儿,已近八个月大,表示感谢云云。

 

小儿的脚趾头往往是平平伸直的,至中年之后,不少人的脚趾不再是伸直的了,平躺放松时,五个脚趾头是向上勾住的。平时心情紧张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从中医来看,肝主筋,若肝之阴阳气血有所不平衡,则筋会短缩而拘急。此类情况都可常针太冲穴,太冲为肝之原穴,凡与肝有关的任何病症都可取之。

 

今日来诊一40岁女病人,要求针灸帮助再生一个小孩。自述5年前曾来治疗不孕,现女儿已经四岁。最近在当地做日本针灸,自觉不舒服。查其病例,其时该病人不孕五年,曾人工受精但未成活,且曾宫外孕一次。当时取穴有关元、中极、归来、子宫、下三皇、三阴交等,40天内连续治疗九次,一个月后即怀孕。

 

一女病人患更年期综合征,平时易出现潮热、盗汗,工作压力大则烦躁,略失眠。因其畏针,平时我多用腹针疗法,取引气归元、腹四关,配合印堂、中极、归来、三阴交、太冲诸穴,皆浅刺。一年来断续治疗数十次,诸症皆大好。今日告诉我,以前检查发现有卵巢囊肿以及甲状腺结节,最近再查,竟然全部消失了。

 

我学会针灸之后,每每遇到小病轻疾,都是按症取穴,往往能收到针入病去的效果。比如:朋友晨起突然心下憋闷,针左内关立消;门诊秘书突然右耳闭塞感数小时,针同侧听会即减,再针翳风即愈;我女儿14个月时受寒而流清涕,兼见咳嗽,针合谷、鱼际,针入即出,不留针,一诊即愈。诸如此类,多不可胜数。

 

有人问,3岁小孩能通过针灸治病吗。——当然可以。我的女儿现15个多月大了,她出现过的任何不适,或疹子,或发烧,若流清涕,或腹泻,我都用针灸治疗。平时稍有风吹草动即为针合谷与大椎,针入稍转针即出,不留针。几秒针就针完一个穴位,于孩子玩笑中完成治疗。针刺后阳气宣通,邪不外袭,自然健康。

 

 

每年10月至12月是小儿腹泻的高发期,多先出现一两天的发热、咳嗽、流鼻涕症状,接着出现喷射性腹泻,有的一天腹泻10多次。病初属外感寒邪,邪在太阳则发热、咳嗽,此时可灸大椎,或服麻桂类的汤方;若邪气深入而至太阴,则转为腹泻,需灸肚脐,或服甘草干姜汤类的汤方。预防腹泻伤津,可服乌梅白糖汤。

 

有人问,孕妇能不能针灸?怕流产怎么办?孕妇完全可以针灸,且最适合于针灸,因为针灸既可治病防病,又无药物的毒副作用;之所以流产,是冲任不固,胞宫失养,孕妇除保持心理平和、饮食起居正常外,亦可用针灸养胎保胎。怀孕的头一两个月针灸足三里、太冲、血海诸穴,能调理冲任,健旺气血,安气固胎。

 

23岁女大学生因服避孕药两年,导致一年半无月经,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自述经常饮冷,见其两面颊多见痘痘。证属下焦虚寒,胞宫失运,阳虚则火浮。针局部的气海、关元、中极、归来,远取足三里、三阴交,并灸涌泉。一周内治疗两次,而月经即来,自述经来感觉周身舒畅。灸涌泉既能扶阳,兼可引火下行。

 

9岁女孩从小就有不明原因的腹痛,反复发作,痛则呕吐,伴纳差,体瘦。来诊时因外感而略咳嗽。此为中焦不运,清浊相干,胃气上逆。针中脘、下脘、天枢以平衡中焦气机,升清降浊;太冲疏泄肝气以止痛;鱼际宣畅肺气。用细管针,轻轻弹入穴位,不做任何手法。三诊后诸痛消失,胃口大开,且咳嗽已愈。

 

针灸在妇科大有用途。比如,产前针灸,有助于加速产程,并减少生产时的疼痛。最好在产前一个月左右开始,每周针两三次,取足三里、太冲、太溪诸穴。去年723日我女儿将出生时,我去医院为夫人针灸,因斯布鲁克大学附属医院的妇科医生和护士对针灸非常感兴趣,边观摩边询问我许多关于针灸助产的问题。

 

我在奥地利常诊治一些不孕不育的患者,只用针灸,效果满意。当成功生出宝宝之后,当地人都愿意把宝宝照片寄来以分享快乐,并表示感谢云云。现在我门诊专门提供给病人反馈意见的大本子上已经贴了一大堆宝宝照片了。其中不少不孕不育患者被西医建议必需做试管,但经过针灸治疗一段时间之后亦能正常怀孕。

 

四、五官科

 

 

一女病人来诊,自述总觉咽喉有东西堵住,吞不下,吐不出,难受异常,此为梅核气,病由肝郁,气滞于咽窍为病。兼见头晕、烦躁及后项触诊压痛。先针风池,风府(以后治前,兼治项痛),再针通里(手少阴络穴,上挟咽)、悬钟(胆经循颈)、太冲(肝经循喉咙之后),针毕其咽中异物感及头晕霍然若失。

 

一女病人因右眼内灼热且胀来诊,检查发现右眼底黄斑变性,西医诊为右眼玻璃体视网膜牵引征,但认为无药可医。肝开窍于目,木火上攻眼窍,故见此症,先针风池、风府(以后治前),再针足临泣(胆经俞穴)、光明(胆经络穴,善明目)、养老(小肠经郄穴)、太阳(局部取穴),针入即觉右眼内诸不适消失。

 

一般来说,肾开窍于耳,凡耳病当从肾治。我自己的体会,取肾经穴位治疗耳鸣有时效果并不明显;《内经》又有“心开窍于耳”的观点,我常取内关、神门配合耳周诸穴,如听宫、听会、翳风等,随选一二穴,治疗因压力大或情绪不稳而发作的耳鸣,自觉疗效不错。分析其病机,可能由于心火亢盛,火灼于耳窍。

 

一女病人患额窦炎,每逢天气变化或稍被吹风则鼻流浓涕,兼见前额部位沉重不适,伴下腹部深按时有硬感,且略有疼痛。其脉左沉软。针气海、关元、水道诸穴以温通下腹之阳气;四关与迎香、印堂以祛风邪,升清阳;并灸迎香、涌泉以温阳通阳,开通鼻窍。连续四诊,诸症渐愈,现吹风已无不适,且其左脉已起。

 

一女病人于半年前因青光眼做过手术,术后三个周又复发,出现视物模糊。来诊时另伴左肩疼痛。针双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及左三叉三,近取太阳穴,两个月来连续治疗七次,诸症皆近愈。眼睛已视物清晰,且不需再戴眼镜。治疗过程中曾为处过汤方:乌梅四物汤加菟丝子、车前子各10克,以敛肝、养血、明目。

 

五、疑难杂症

 

 

一女病人患慢性颗粒型白血病,近十年来坚持服汤药调理,诸症渐愈。今日来诊,右颈侧见一肿块,自述已有四年,但加重三天,其块在扶突穴后,如核桃大,硬,按压略痛。急针双侧外关、足临泣(八脉交会穴);右侧丘墟(足少阳之原);因属脾不统血,且逢巳时,故针太白。针后病人自述肿块变软,吞咽轻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