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5年1月31日,把甲骨文留在中国的研究者王襄逝世于天津

 金色年华554 2017-01-31

(历史今天特约作者:一一)

1965年1月31日,把甲骨文留在中国的研究者王襄逝世于天津

王襄(1876.12.31--1965.1.31),祖籍浙江绍兴,世居天津。中国现代金石学家、甲骨学家。长期从事金石学、甲骨学研究,为中国的金石、甲骨学研究,特别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编辑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政协委员。1959年天津市书法研究会在天津市文史馆成立,他出任首任会长,直至逝世。

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王室贵族使用的占卜文字,因其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故名。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文字。从学术研究方面来看,甲骨文与敦煌遗书、汉简和故宫明清档案一起,被世人誉为近代中国四大学术发现。王襄和王懿荣基本同时是我国殷墟甲骨文的最早鉴定和购买者之一。王懿荣虽然最早鉴定并购买甲骨,但他在1900年自杀殉国,没来得及对所藏甲骨进行全面研究,因而没有留下此学的论述,王襄对于甲骨文不仅有鉴定、购买之功,还有著述传世,著述颇丰。

1965年1月31日,把甲骨文留在中国的研究者王襄逝世于天津

(王襄研究手稿)

生平事迹

1876年,王襄出生于天津城东门里仓门口的一个文物研究世家,父亲是王恩翰,母亲郑氏。七岁时,王襄跟随兄长入私塾读书。王襄自幼喜欢小篆、古书,曾师从王守安。1910年在北京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矿科毕业,任职于天津、福建各省盐务稽核所,与书法家孟广慧友好。

1898年,潍县古董商范寿轩来王襄家,提到河南汤阴(实是安阳)发现刻有文字的甲骨,孟定生认为可能是古代的简策,促范寿轩前往收购。1899年秋,范寿轩买了一批甲骨带到天津,王襄和孟广慧各自收购了一些。其余的甲骨,范寿轩带到北京,又卖给王懿荣。接着王襄陆续在北京、天津购买到四、五千片甲骨。

1965年1月31日,把甲骨文留在中国的研究者王襄逝世于天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襄失业在家,生活拮据,天津的古董商常去他家,游说他将甲骨卖给日本人,但王襄推说甲骨已存放内陆,为了不使祖国的珍贵文物流往国外,他宁肯卖衣物和家中什物维持生活,也不要日本人的高价。抗战胜利后,北京藻玉堂书店的老板和几个高校的负责人到天津和他纠缠了一个多月,要购买他收藏的甲骨。虽然此时物价飞涨,但他仍不为重金所动,一口回绝了他们,王襄后来说:“甲骨是祖国的瑰宝,现在没有新的发现,将来也不会发现的很多,卖给那些大学,都是外国建立的,将来也会流失异帮,等到中国人想研究就困难了。”

1965年1月31日,把甲骨文留在中国的研究者王襄逝世于天津

(王襄研究手稿)

解放初期,直到1952年,王襄家中仍很困难,董作宾曾从美国来信,询问他是否有意将甲骨售与美国某大学,王襄也一口回绝了。1953年王襄出任天津文史馆馆长,他将毕生搜购珍藏的甲骨文全部献给了国家。

1959年天津市书法研究会在天津市文史馆成立,他出任首任会长,直至逝世。

1965年1月31日,把甲骨文留在中国的研究者王襄逝世于天津

(王襄故居)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