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风词韵|江南雨先生十二花仙词赏析之一《正月梅花》

 泮溪别馆 2017-01-31


在赏读这篇梅花词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十二花仙的来历。中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传说农历二月十二是百花的生日,这一天,在民间会举行形式各样的祭祀花神的活动,称“花朝”之庆,人们把每年这一天定为花朝节。花朝节是我国古代汉民族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清人蔡云曾有咏花朝节绝句云: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这首绝句就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随着季节时令的替换,百花以不同的姿色装点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以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更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浪漫情趣。传说百花各有其司花之神,也就是农历中的十二月令的代表花,历代的骚客文人竞相咏唱,为我们留传下很多优秀的诗篇。 


江南雨先生创作的这组花仙词,所咏的十二种花,和传统十二花仙的代表花略有区别,这是江南雨先生自己根据词作需要选定的十二花仙,江南雨先生还填有《满庭芳》一阙,作为这组花仙词的总序。“春兰秋菊,美人香草”,读江南雨先生的词,在姹紫嫣红之外,还可以领略到江南雨先生承接传统的诗情。 


新春伊始,万物复苏,我们从正月开始,每月赏读一篇江南雨先生的花仙词,计划用一年时间,在品味古诗词唯美韵律的同时,陆续揭开这十二位花仙子的美丽面纱。

 


临江仙·正月梅花


 

小萼初妍香未满,一枝乍醒春风。陌头残雪渐消融。花开清夜里,人立野桥东。         奈是伤春春愈短,江南江北都同。记曾花下去年逢。当时临水处,花月两朦胧。


赏析


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分上下两片,每片各三拍,共六十字,属于双调小令。梅花,花中四君子之一,它凌寒绽放、裁冰斗雪,一身的傲骨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和称颂。它开放在春节前后,又被称作“迎春花”。作为开元花令之使,又因为它花开五瓣而被赋予了“五福花”的称号,象征快乐吉祥。

 

河北唐山  雨如书


这阙临江仙,所用韵部是《词林正韵》第一部平声一东二冬,一韵到底。上片起拍“小萼初妍香未满,一枝乍醒春风”,词人从一枝含苞待放的早梅入笔,描摹可谓形神兼备。“小萼初妍”赋形于外,“香未满”和“乍醒春风”取神于内。“小萼”指小花苞,“初妍”、“香未满”用词非常的含蓄雅致。迎面好似一位婷婷玉立的佳人从寒风中悄然向我们走来,她清容半掩,蕴涵的芬芳还没有完全绽放,就迫不及待地向我们传递春的讯息。“一枝乍醒春风”用了借代手法,以一代全。“春风”可以指梅花,意思是一枝刚睡醒的梅花,典出南朝诗人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这里“一枝春”即指梅花。同时这句也可理解为一枝梅花唤醒了春风,又突出了梅的冲寒之势。

 

“陌头残雪渐消融”一拍视角宕开,用赋笔渲染所处环境,这个时候,陌上的残雪渐渐消失,写的依然是余寒肆意的早春景象,让人想到盛唐诗人张谓的《早梅》诗: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花开清夜里,人立野桥东”,上片歇拍是一个工稳的对偶句。“花开”句让时间向前推进一步,原来这枝梅是夜里不知不觉中开放的。这时候,有人正站在桥东欣赏着它,很清幽美好的一幅画面。“花开清夜里”从唐人齐己《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中化出。“清夜”、“野桥”,一时间一地点,遣词冷俊。“人立野桥东”这句很值得玩味,这里“人”表面看是指词人,又仿佛不是,而是还有一位赏花人。而词人在赏花的同时,也在欣赏着这位赏花人,或许在词人眼里,人与花已合而为一。“野桥”一词让人联想起陆游《卜算子·咏梅》中“驿外断桥边”那枝遗世而独立的梅。这枝有着象征意义的梅在清冷的夜里独自绽放,她不为任何人而开,而词人确是为她而立。“立”,当伫立讲,有时间的延续。词人站在野桥的东侧,似乎并不是在近距离的赏花,而是在远远的欣赏一位绝世佳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并逐渐陷入沉思。花与人良久默默相对,是怜惜,还是惺惺相惜,抑或是有所怅忆,带着这些揣测我们继续往下读。

 

“奈是伤春春欲短,江南江北都同”。过片抒发感慨,喟叹越是伤春就越觉春的短暂,无论是秀丽的江南之春,还是清寒的北国之春,都稍纵即逝,留给人们的伤春情绪也是一样的。词人这里所表露的伤春情绪,感伤的并不是自然中的春,而是生命中美好春阴的流逝。时光荏苒,有些事就是这么无奈,你越是想要珍惜的东西,就越怕失去它,也就越觉失去的快。何况被我们不经意荒废的光阴,错过的人或事,总是失去了方知它的珍贵。过片的伤春,联系前面的早春景象,似乎有点跳荡,依惯常理解,只有到暮春才会引起人们的伤春情绪,这么大一个跌宕,词人为什么会有这么深的感慨?且看后面如何兜转。

 

“记曾花下去年逢”,读到这里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前面都是回忆中的情景。这个“去年”不是具体的时间,而是指已经过去的时光。词人从开篇就把画面切到昔日,把一段流年美景摆在读者眼前。这里的“逢”,结合上文应该是梅花或是同赏花人,去年就曾相逢在这株梅花树下。

 

“当时临水处,花月两朦胧”,收拍两句,一昔一今。“临水”遥接上片的“野桥”,“当时”句依然是回忆中的情景,补充前面曾逢之意。当时在临水处相逢的情景,正是那个“花开清夜里,人立野桥东”的情景,而此情此景一直镌刻在词人脑海里,挥之不去。花前月下,碧水鳞波,横斜照影,流年静好,一幕恬静美好的影像让词人铭心。而如今伊人不在,唯有眼前“花月两朦胧”的幽寂,让词人怅然若失,所以才有过片的感慨。花朦胧,月朦胧,人亦朦胧。结拍两句暗隐林逋《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词以一个梦幻而又现实的情景收束全篇,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这篇格调清雅冷俊、略带伤感的咏梅词,语言自然流畅,明白如话,用典也似无典,读者不难理解。词的结构布局亦见精心处,上下两结句,“人立野桥东”和“花月两朦胧”,两组镜头,一昔一今,两种情境遥相映对。看得出这是篇托物言情的令词。如果从比兴的角度来赏读这首词,所谓的梅,所谓的伊人,不过是词人心目中理想事物的一个化身。诚如词人序中所言:“美人香草,绮梦闲愁,其谁识之”。词人用寓情于物的手法,把它更具象的描绘出来,这就是词的魅力所在。咏物并不泥于物的表面,不只做一物一事的吟哦。除了欣赏词本身带给我们韵律和意境上的美感,还要揣摩词背后所寄托的情感。词人依托梅这个媒介,伤春怀人,情感一波三折。表面上看是咏梅惜春,暗里又似乎是借物怀人,而实际上惜春也罢、怀人也罢,可能都只是一种表象真正所怀的,似乎是某种特定人生经历中的美好体验。而今天渐行渐远的,似乎在暗示着某种理想的破灭和心灵的迷茫。总之,读完这首词,留给我们的是诸多莫名的惆怅和感伤,而这莫名的惆怅感伤深深地蕴含在清幽俊逸的美妙境界中,若有若无,时断时续,这大概就是词中所道的“两朦胧”吧。


诗词来源于生活,却是生活中无法实现和向人言说的一个梦。——作者:羲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