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师儿科泰斗董廷瑶
董廷瑶(1903—2000),字德斌,号幼幼庐主。出生于浙江鄞县中医世家。弱冠之年,家父病逝,即继祖业,独立应诊,以其家学渊源,医术精湛,名闻江浙。抗战避难迁沪,悬壶上海,专擅幼科,名噪遐迩,享誉海内外。1959年晋升为沪上首批主任医师之一。历任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等职。从事中医工作70余年,以其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救治危重病儿无数,被尊为当代中医儿科泰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小儿疫毒痢案验案赏析 郭××,女,7岁。 主诉:下痢赤白两天,里急后重,日十余行。 诊查:高热神昏汗淋(体温39.5~40℃),纳呆作恶,脉伏微细,舌苔厚腻。 辨证:是为疫毒下痢,积热蕴郁,冷实不清,内闭欲脱也。 治法:病势危重,亟须温脾汤温通下达,以力挽之。 处方:淡附子4.5g 干姜3g 肉桂1.5g 酒浸大黄9g 玄明粉9g(分2次立服) 炙甘草3g 当归4.5g 党参6g 炒白芍9g 二诊:二进温脾汤,热毒外泄,痢次反增,日十七八次之多,赤白粘冻,兼夹绿色。热和神清(体温38.3℃),阳回肢温,吐恶亦戢,脉象细数,舌红苔化薄。病有转机,然郁滞未清,尚须苦寒泄热。 处方:葛根6g 酒炒黄芩6g 炒川黄连2g 白头翁4.5g 川黄柏4.5g 秦皮9g 马齿苋9g 银花炭9g 扁豆花9g 车前子9g 2帖 三诊、四诊:服药后,症情递减,仍宗前义,上方去秦皮、川黄柏,加酒炒赤芍、酒炒苦参,加减增损,续服药7帖。 五诊:热度已平,痢下初和,胃纳转佳,但大便溏泄,面浮形萎,舌淡苔厚,脉滑软数。此为痢后土虚,脾阳不振也。再拟温中消滞,以化余湿。 处方:党参4.5g 焦白术9g 炮姜2.4g 肉桂1.5g 广木香2.4g 陈皮3g 川厚朴3g 山楂炭9g 煨葛根6g 酒炒黄芩4.5g 7帖 六诊:痢愈腹软,大便仍溏(粪培养三次阴性),两脉细弱,舌根尚腻,胃纳转佳。是脾阳虚耗,须温运固涩以善其后。 处方:党参4.5g 焦白术9g 生姜炭3g 粳米15g 山药9g 煨木香3g 扁豆花9g 石莲子9g 石榴皮炭9g 赤石脂9g 5帖 服上方药后诸恙均和而出院。 按:患儿下痢赤白,高热神昏,属疫毒痢(西医诊断中毒性菌痢)。病势危重,非常法所胜。董氏辨其热高神昏,肢厥面白,脉伏苔厚,虽似热胜厥胜,却为冷实与湿热疫毒错杂蕴郁而成内闭欲脱之象也。谓其内有实积,非攻不去;里有阴寒,非温难解。故选用千金温脾汤寒温互施,补泻并用。以桂、附、姜、草温中回阳;参、归、白芍调和气血;投硝、黄泄热开结,荡涤积滞。俾阳气得回,阴寒之邪即夹湿滞下泄也。继以葛根芩连合白头翁汤,参入理气化滞之品,苦寒泄热,导滞和痢。继后再用温中法为主,或参消滞或参固涩,惟见证辨治,终获全功。又,熊胆灌肠剂为董氏自制疫毒痢之急救方,由熊胆0.6g 马齿苋15g 黄柏12g 椿根白皮15g组成。下血多者可加苦参9g。用水200ml煎至30ml,保留灌肠,每日1~2次。熊胆苦寒无毒,入心肺肝胃四经,功能清火凉血,解毒开结;椿根皮苦寒而涩,入胃大肠经,功能燥湿清热,涩肠固下;川黄柏、马齿苋均为治痢要药。董氏精于幼科,擅治小儿各种难病重症,现介绍治疗婴儿吐乳症、厌食、肠套叠、肠麻痹的独到经验,以见一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