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步甜发布的第82篇原创文章 前段时间,和同为越野跑爱好者的LL爸一起吃饭,LL今年6岁多, 9月刚上小学。尽管喜欢山地运动的人,心都比较大,但和其他爸妈一样,一说到孩子的教育问题,LL爸也有着不小的焦虑,“以前呢,总想着顺其自然吧,只要她健康、快乐就好。但只要我和她妈发现哪里有点儿不太对,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就开始焦虑、开始插手,就怕她落在其他小朋友后面。” “比如,我们其实不太看重她学不学乐器。但是,看到其他小朋友都在学乐器。我们还是会担心,她要是连一门乐器都不会,长大了都没有欣赏音乐的能力!”LL爸说。 那天LL爸焦虑的眼神让我印象深刻,所以一直想以此为题来写篇文章,告诉他大可放宽心,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学一门乐器。 一门乐器都不会,说的不就是我吗? 尽管在85后,90后的成长经历中,乐器不是多稀罕的存在,我还是一门也不会。小学五年级作为军乐队成员敲个小鼓,就是我在音乐表演领域达到的最高成就。“咚巴拉—咚巴拉—咚咚巴拉巴拉咚!”是我一生难忘的时代最强音。 弹钢琴? 当然也学过,而且不止一次。 小学三年级上了暑期兴趣班,一只手流畅地弹出《彩云追月》,就是最高成就。因为左手无法配合弹好和弦;高中时尝试了一对一上课,两节课后就败下阵来,还是老问题:左右手配合和手脚不协调;最后一次尝试是大学毕业后,弹了几天,彻底放弃了。 是的,我学不会弹钢琴。 所以,长大了之后就没有欣赏音乐的能力吗? 好像也并没有。 工作后,一门乐器也不会的我来到了文化底蕴深厚的欧洲。在音乐季,花上十几个欧就能跑到音乐厅聆听世界顶级乐团的演奏,布鲁塞尔艺术中心BOZAR也成了我最爱去的地方。在那里,我欣赏过柏林爱乐管弦乐团首席指挥拉特尔Rattle的指挥,听过的国际著名小提琴家Hilary Hahn的小提琴独奏,我发疯一样地迷上了小提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我最喜欢的小提琴协奏曲。为了能更好地欣赏古典音乐,我听耶鲁大学的公开课《聆听音乐》,买音乐欣赏的相关书籍,不断地听音乐“磨耳朵”…… 是的,我爱上了古典音乐。 事实证明,即便一门乐器也不会,也不影响长大了欣赏音乐,甚至还能欣赏有点儿门槛的古典音乐。 也许有人会说,真可惜啊!那你小时候怎么就不好好学习弹钢琴呢?那样岂不是可以更好地欣赏古典音乐?省得一把年纪还这么费劲地重头学起……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笨。(也许,让一个孩子承认这件事是极度打击自信心的事情,但奔三女人的智慧就在于:可以心平气和地坦然面对自己的短板。) 我不但学不会弹钢琴,而且学了九年,至今也没学会游泳。别提游泳了,小时候跳个皮筋,都没有人愿意跟我一伙儿。及至长大,学拉丁舞、学开车、学摩托车、学攀岩、学Crossfit,但凡需要手脚配合的项目,我都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我的每一位教练都直言不讳,“你的四肢协调能力真的很差!” 去年,我的“笨”甚至还得到了科学证实:国家体育总局的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我的平衡能力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可以想象,如果在童年时,有人逼着我坐在钢琴前勤学苦练,必须要学会弹钢琴,那将是怎样一个悲伤的故事。沿着这条故事线发展下去,我根本不可能会在二十五六岁爱上古典音乐,也不可能因此拥有感知世界的另一个触角…… 感谢我的父母只是在打开一扇扇窗户,而没有把我硬塞出窗外去。 当然,学乐器的成长故事往往还有大家更为熟悉的一种版本——因为父母自己痛苦的学琴经历,坚决不让孩子学一门乐器。 为什么要学一门乐器呢?如果全是痛苦。 是为了陶冶情操吗? 是为了开发右脑、促进智力发育吗? 还是因为琴行所说的,“学钢琴的孩子不会变坏”? 或者让姑娘小伙儿更有气质?提高艺术素质修养? 工作后出入高级社交场合的关键时刻“露上一手”?听到某段曲目时一脸轻松地说出“XX的XX号XX大调”,然后赢得宾客侧目? …… 在我看来,以上这些都不能成为让人信服的理由,毕竟学习一门乐器需要付出持续、长久、刻苦的努力。 如果非要找出一个原因,那么,在布鲁塞尔工作时一位同事的儿子给出的回答,算是我最为欣赏的吧。 那是一个长着雀斑、瘦瘦长长、不怎么爱说话的男孩,当时刚转到法语国家读书,面临着全然陌生的环境、极大的语言学习压力,更不要提因此带来的课业压力,于是他不得不复读高一。 他家的客厅一角摆了一架钢琴,每天下午都是他的弹琴时间,听得出来他刚学弹琴没多久。我很少见到这么晚才开始学琴的孩子,便问他计划什么时候考级。 “不考级啊,我学钢琴又不是为了考级。”男孩回答。 “那你为什么要学弹钢琴呢?” “因为钢琴就是我的一个好朋友啊!开心时弹弹它,不开心时也弹弹它,我知道,不管我开不开心,钢琴都会一直在那儿陪着我,这样不是很好吗?” 因为钢琴是我的一个好朋友啊!——这是我听到过的最棒的学琴理由,也是听到过的对自我成长最有启发的一句话。 因为自己创业的关系,最近接触了很多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实践。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家庭教育最核心的就是,保护好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这不仅是家庭教育应扮演的角色,也是现在最受倡导的自主化和个性化教育的课堂上的一个重要步骤——帮助孩子找到内在驱动力,让孩子长久地保持好奇心、创造力以及具有思辨性思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技能的更新换代周期会越来越短,孩子们将来面临的会是一个我们连做梦也都想象不出的世界。如芬兰议会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席、芬中教育协会高级顾问桑娜·劳斯拉赫蒂在回答记者“为何芬兰要进行现象教学改革”时所做的回答:“世界变化太快了,中小学今天教的知识,几年后可能就会过时,谁也不知道孩子们参加工作时的世界是什么样。” 是的,如果把人的生命拉到七八十年这个长度,当孩子走出大学校园的那一刻,他们的学习历程才不过刚刚开始。所以我们的下一代要在教育中得到的,可能最不会是那些实实在在的学科知识,而是如何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拥有承受压力、不怕失败、不畏挫折的能力,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去探索世界和认识世界,还有,感知幸福的能力,等等。因为你我都非常清楚,“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只有在为自己的兴趣和梦想学习和劳动时,才会以苦为乐,乐此不疲”。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要学一门乐器,或拥有其他的兴趣和爱好? 因为他/她可能会因此多了一个和外在世界相处的方式,多了一个可以和内心对话的好友。当Ta面临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时,当Ta需要做出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当Ta遭遇失败、挫折甚至痛苦时,或是开心、兴奋还有狂喜时,有钢琴、有萨克斯风、有小提琴或是随便什么音乐、兴趣陪伴在Ta身侧,分享Ta的心情,慰藉Ta的心灵,陪Ta走过这漫长的一生…… 如果是要相伴一生的好朋友,又有什么好着急的呢? 十几岁学可以,30岁学可以,退休之后学当然也可以啊! -完- P.S. 愿宝宝长大后,我依然能保持这样的理性和觉察。 阿弥陀佛~
【喃喃自语】 【步甜】Miss Wicked 生命是一种长久而持续的累积过程 |
|
来自: 轻风的起点 > 《教育:传播知识启迪智慧润泽生命唤醒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