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量品种”古化石

 大虫文踪 2017-01-31

古石古化石


   古生物化石,具有科研性、观赏性和保存性,属奇石艺术中之一个“微量品种”,深受收藏家们喜爱。

    其大多数为古生物的茎、叶、贝壳、骨胳等坚硬部分,经矿物质填充、交替,形成仅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石头。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里的昆虫等。


  地球年龄,大约45亿岁,地质学家们发现,铺盖在地壳上的岩层,是几十亿年演变成的“石头大书”。埋藏在不同地层的化石,犹如一种特殊文字,记录着古生物生存、活动的历史和地层的年龄,是划分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成为人类开启地球迷宫的一把金钥匙,这是化石的科学价值。但,由于化石是留形千古的天画,具有稀奇古怪、扑朔迷离的特性,近些年来,国内国外,人们不断扩大赏玩石的范围,把化石也纳入奇石艺术之中的一个品种。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演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崇尚自然,返璞归真思潮的席卷,人们越来越追求文化生活多样化,化石已作为一种艺术,也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贵州省是公认的古生物王国,全省各地,都有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且种类众多, 1996年贵州省发现一批罕见珍贵古生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已将胡氏贵州龙、贵州龙未定种、幻龙未定属种、兴义亚洲鳞齿鱼、贵州中华真鳄鱼、骨唇鱼、狼鳍鱼、恐龙蛋、鼬鬣狗、铲齿象、三趾马、大唇犀、无角犀和古麟、陆鱼等15个属种的92件古脊椎动物化石定为珍贵标本;将创孔海百合、前粗菊石、直鱼石、三叶虫、蕉叶贝、鱼鳞贝、米克贝等8个属种的267件无脊椎动物化石定为珍贵标本。古化石在贵州藏量之多、分布之广、形态之美、保存之好,实属罕见。           

 

   收藏化石,应该注意:禁止私人开采、收集的化石,不能收藏;体量过于庞大,居室不便陈列的化石,也不宜收藏。适宜收藏的化石一要形体图像完整,二要线条明朗清晰,三要奇特美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