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书文本手机版

 li绿色田园 2017-01-31
简介:《七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是晚清侠义小说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七侠五义》原作者是清道光、同治年间著名说书艺人石玉昆。他据公案小说《包公案》及民间流传的有关宋代大臣、龙图阁大学士包拯断案折狱的故事,联缀敷演成可以“按段抄卖”的唱本《龙图公案》。后人又将石玉昆说唱包公的故事,记录整理成《龙图耳录》一书。不久,问竹主人、入迷道人以《龙图耳录》为蓝本,再次加工、改编、创作为《三侠五义》,于清光绪五年(公元 1879年)首次刊印。同时代著名文人俞樾(曲园)虽极力赞赏《三侠五义》“事迹新奇,笔意酣恣”,“算得天地间另是一种笔墨”,但又认为该书第一回“狸猫换太子”故事“殊涉不经”,乃“据史传订正俗说”,进行了改写、斧削,并对全书文字润色。俞樾在改编序言中还说:“余不知所谓三侠者何人?书中所载,南侠(欧阳春)、北侠(展昭)、丁氏双侠(丁兆兰、丁兆蕙)、小侠艾虎,则已得五侠矣。”俞又将黑妖狐智化、小诸葛沈仲元二人列入,合共“七侠”,并将书名更为《七侠五义》,于光绪十五年(公元 1819年)刻印,与《三侠五义》同时在社会上流行。俞樾对《三侠五义》进行的文字润色多数人予以肯定,但对改写第一回不少人有不同看法。胡适就说过,“其实《三侠五义》原本确有胜过曲园先生改本之处。就是曲园先生最不满意的第一回也远胜于改本。”为尽量保持该书原貌和使故事情节完整,我们将第一回仍按《三侠五义》排印,以供大家欣赏。《七侠五义》共一百二十回。前二十回以“狸猫换太子”故事为引子,叙述包拯成长、入仕,断案折狱,平反宫冤,迎归“国母”,最后以惩治李保作结。第二十八回至第六十八回,以南侠、“御猫”展昭同“五义”之一的锦毛鼠白玉堂之间“猫鼠”争雄为线索,写“五义”(亦名“五鼠”,除白玉堂外,尚有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四人)归附包拯,以及包拯同众侠客义士保护范仲禹、颜查散等年轻清官,同奸臣庞太师及其爪牙的斗争。后五十二回以颜查散巡按襄阳为中心,写众侠义同叛逆襄阳王及其党羽的斗争。书中较好地塑造了包拯、颜查散等清官刚正不阿、不畏豪贵的形象,着力描绘了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的众侠客义士剪除邪恶的品质,同时也从反面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反动本质。故事结构离奇曲折,引人入胜,情节惊险玄幻,动魄惊心,人物性格鲜明生动,文字语言风趣流畅,作品问世百余年来,一直受到各阶层人士的热烈欢迎。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书中迷信成份很多,宣传因果报应,有不少荒诞不经的情节。作者着力塑造的清官和侠客义士,实际上是站在封建王朝和统治阶级立场上,其政治倾向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旧秩序,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七侠五义》对后世侠义小说的创作和繁荣发展影响很大。该书问世不久,承袭原来的人物、故事,相继出现了《小五义》、《续小五义》等续作。许多剧种、曲艺移植书中的故事,在民间说唱演出,不仅有象《打龙袍》、《狸猫换太子》、《五鼠闹东京》、等传统剧目脍炙人口,演出历百余年不衰,而且现代电影、电视剧等亦相继以《七侠五义》等侠义小说中的故事为蓝本,加工改编,摄录播演,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