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河南卫辉,古汲郡,地处黄土平原,童年所见树木多是杨柳枣槐,几乎不知竹为何物。听说向西走出百余里,靠太行山有一处清化镇,是魏晋时“竹林七贤”活动的地域,那里长有茂盛的竹林,可慢我也只是闻名,未曾身临其境一瞻胜景。 直到20世纪30年代,身过黄河长江,方才见到竹子的身影。它姿色潇洒美丽,使我一见倾心。“此君”为人赏识,诗画写唱,历代不衰,已成艺术家们“不可一日无”的良侣。当前写竹已成为社会普遍爱好,从事者不少,至于画家更是几乎无人不画竹了。 竹,原来是个大家族,细查可有百余种。从形态上看,有圆的还有方的,有亭亭玉立的,还有粗腰大肚的,有绿的,有紫的,有金黄的,也还有泪点斑斑的。它三五根摇曳在文人书斋窗前,一丛一丛地排列在农舍篱旁,更像海洋一样呼啸在山坳里,它以碧玉般的翠绿装点着我们的世界,给予我们以清新高洁的生活气氛。 竹在风中雨中有声,一如高士吟诗,又在日中月下有影,恰似玉人临户。最可人处是它傲视风雪保持不畏严寒四季常青的倔强性格。艺术家们除了赞美竹的形象,又以其心虚世坚,誉为高士,讴歌不已。这一美妙的联想,为竹树立了艺术上品格上的不朽地位。中国人以竹入画如此热狂的意情根源,普通西方人是很难理解的。 中国画家以竹为题入画,且以墨代色,甚而以朱代墨,是一艺术创造。历来画竹惯用的手法,是以黑色的“个”或“介”字前后重叠,多用中锋,一笔一笔自上而下“撇”成,俗谓“撇竹”。用这种手法的人较多,受《芥子园画谱 竹谱》影响。这样往往缺乏生气,画史上有几位名家则以写代撇别创新格,为人传扬。从美学上看,古人画竹原本立意并不在形象的逼似,定竹实在写人,画外抒意,着眼在抒写人的胸襟抱负和情操,会看画的人也会理解画家并不隐蔽的艺术联想。 写竹乃文人画家们的宠儿,灵魂在于一个“写”字。苏东坡说“文同画竹乃其诗书之余”,郑板桥说“东坡画竹如写字”,还说“画法通书法”。他们分别以草以隶以篆的笔法运笔,都创造出风韵独具的艺术风采。 童年见世人所画墨竹,一片个介,妙处何在,莫名其妙。初学中国画时,人云亦云,也只好依样葫芦,多年涂鸦,无大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以故学稼于江夏斧头湖畔,房舍四周,幼篁丛生,风雨中漫步其间,只见它们枝叶挺拔,精神抖擞,深为感动,乃以为习画之师,从此另起炉灶,再造门户。为了神似眼前野竹性格,改中锋为偏锋,以散锋代聚锋,运笔则改下垂为上仰逆挑,纵情挥写,漫无纪律,以动代静,以神造型,从此笔下之竹,“叶不低头,枝不弯腰”,迎风而立,一派生机了。 近年,时有问画竹之理法者,我答:无他,只此八字诀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