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宝琛:适意最是在山居

 昵称37263053 2017-02-01

    非核心提示:《宿灌畲山居》《八月十四夜携家泛南溪,晨至小雄山斋,晚归,诗以纪之》《鼓山灵源洞听水斋记》


#福州  诗意栖居#

陈宝琛:适意最是在山居

文 / 危砖黄


    1885年起,陈宝琛因中法战争的失败而受牵连,以“荐人失察”被免职,归乡不仕达24年之久。这期间,他先后在家乡螺洲筑起了陈氏五楼(赐书楼、还读楼、沧趣楼、北望楼、晞楼),1887年在鼓山灵源洞筑起了听水斋,1908年又在永泰小雄山筑“听水第二斋”。他自号沧趣老人、听水老人,乐山乐水,适意自在,他写下许多闲适之诗,其中不少清新自然之作。


    比如《宿灌畲山居》

    数竿竹外无多地,半属梅花半属兰。

    留客便盘圆石坐,借书惯就绿阴摊。

    空阶驯雀寻常下,小沼潜鱼自在宽。

    有酒不应成独饮,墙头还泥好烟峦

     此诗大概写于1890年,在陈衍《近代诗钞》中题作《山居》。

    灌畲:诗人的朋友,又见陈宝琛《听水斋喜灌畲夜至》(《近代诗钞》题作《听水斋喜灌畲月下至》:昔携山月造茅庐,今遣江湖迓笋舆。一宿便成三载近,肯来失喜四更初。陆沉窈窈舟藏壑,天籁泠泠乐出虚。对坐坳堂弄杯水,算君知我我知鱼)。泥:涂抹,有人据唐代元稹《遣悲怀》诗句“泥他沽酒拔金钗”解作“委婉地邀请”。

    此诗意象密集,以竹、梅、兰和圆石、绿阴、驯雀、潜鱼等烘托出一个宁静无扰、宛如世外的山居环境,盘、坐、惯、摊、饮等语,把主客之间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写得极其随意自在。最后一句,烟峦“泥”在墙头,不妨邀来对饮,我知山水,山水知我,神来之笔,神来之思,让人神驰,让人回味。评者谓此诗乃“陈氏集中最为清畅之作”。


    1908年,陈宝琛在永泰小雄山找到元末诗人王翰的“友石山房”遗址、王翰之子王偁读书处,于是在此处筑起了“听水第二斋”。陈宝琛喜欢听水,听水使他领悟,听水使他安宁,听水可见自我,听水皈依自然。更让他喜悦的是,山居使他接触到乡村生活的淳朴。

    试读《八月十四夜携家泛南溪,晨至小雄山斋,晚归,诗以纪之》七绝三首:

    空谷招人是玉龙,南溪山好一重重。

    几回载得中秋月,半夜浮家看兔峰。

        (近小雄数里有兔峰,绝肖。)


    清泉美竹皆吾素,儿女惊欣色色新。

    满髻山花村里媪,却来隔岭看夫人。


    亭午蜻蜓信雨征,登鲈幸及未云兴。

    翻因借得南风便,帆落江楼正上灯。


    小雄山有瀑曰“龙潭瀑布”,水泻二峰之间,宛若玉龙。浮家:一家人乘舟游览。翻:通“反”。

    中秋前夕,趁夜泛舟赏月,次日晚方归,好兴致,好任性!

    清泉美竹,诗人向来喜欢,山间风物,又让儿女们耳目一新。最可爱的是,“满髻山花”的村妇,翻山越岭来看望“夫人”,民风的热情好奇、率真淳朴,跃然纸上。陈宝琛夫人王眉寿,虽是大家闺秀,却不保守拘束,她与夫君一起,兴教育,办学堂,早已声名在外。

    帆落江楼正上灯,这个中秋,陈宝琛一家一定是其乐融融。


  附——

鼓山灵源洞听水斋记

陈宝琛

凡物能为声者莫如水,水之在山也,清激剽厉①又十倍于常声。世传神晏僧②安禅于此,恶水喧,叱使东,至今涧流犹潺潺从东下。然遇冻雨,则灵源洞口,如飙号雷殷、万马之奔腾也。

余既爱兹地幽僻、林木之美,因岩为楼,与余弟叔毅读书其中。寒暑昼夜,备诸声闻,洗心涤耳,喧极生寂,水哉水哉!

余尝登陇坂,泝③赣滩、建溪、七里之泷,纵舟江海,风涛叫啸,千谲④百骇,亦自谓穷水之变矣。而在山之声,盖今始得恣⑤吾听也。不知晏僧当时何所恶于水者。夫喧耶,寂耶,岂于水乎系⑥哉!

(选自《沧趣楼文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注释]

①剽厉:灵活而猛烈。②神晏僧:神晏法师,是鼓山涌泉寺的第一任住持,传说他在灵源洞喝水岩这个地方诵经,嫌洞下涧水喧哗,便大喝一声把流水止住,从此,涧水改道从东侧半山观音阁石壁涌出,原来的溪涧也就干涸了,“喝水岩”之名由此而来。飙号雷殷:风暴雷鸣的声响。③泝(su去声):逆水而上,同“溯”。④谲(jue阳平):奇特,诡异。⑤恣(zi去声):纵情,任意。⑥系:关系。


   

陈宝琛一生中最为年富力强的24年几乎都是在家乡福州度过的,留给了福州的学术和文化教育。1885年,陈宝琛因中法战争的失败而受牵连,被免职,返闽后专心读书、赋诗、写字、育人,并于1899年担任鳌峰书院山长。直到1909年宣统皇帝登基,陈宝琛才重新踏入仕途,并成为末代帝师。

陈宝琛退居福州期间,在鼓山灵源洞搭建“听水斋”,供读书之用,他在这里作过不少诗。听水斋在灵源洞喝水岩,建筑造型像一艘石船,上有船仓,内可住人,沿石阶小道而下可至此斋,现已不存。原石柱有对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忧中有乐,乐中有忧。”

这篇《鼓山灵源洞听水斋记》,描写了听水斋环境的幽静,写到了“喝水岩”的传说,尤其写到了水流的恣肆和奔放,并阐明了自己的感悟:喧嚣还是寂静,与水声的大小并没有多大关系。“喧极生寂”,这是包含自然辩证法的道理的,诚如《老子》所言:大音希声。而“水哉水哉”,又仿佛是对《老子》的另一句话“上善若水”的一种响应。



扫码关注“微砖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