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城根下的大院(一)

 saqkl 2017-02-01

这是一个位于南京明故宫皇城根下、环抱东华门、富有历史古韵和文化底蕴的大院-南京机电学校家属院。上世纪中期,小小的我们随父母迁居于此,那是发小成长的地方,那里有儿时共同的记忆。因城市规划和文物保护之需,2016年12月老楼拆迁在即,部分发小重返故地,特撷取有关资料图片以记之。



先来听听大院与明皇城的前世缘分。

       东华门-南京故宫皇城的东大门。

明皇城地埋位置

南京故宫又称明故宫、南京紫禁城,是明朝首都应天府(南京)的皇宫。始建于元至正廿六年(1366年),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为明初三朝皇宫,长达54年之久。直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设立南直隶,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

其建造前后历时二十余年,占地面积超过101.25万平方米,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都城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其建筑形制为北京故宫所继承,是北京故宫的蓝本。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传教士利玛窦在访问北京之后,将北京和南京作了一番比较曰:此一城市之规模,其房舍之布置计划,其公共建筑物之结构,以及其防御工事等,均远逊于南京。

据当今学者考证,皇城范围东起南京机电学校与南京博物院以西一线,西至竺桥、逸仙桥以东,南到光华门,北至佛心桥一带。

标注所指为东华门,既南京机电学校所处位置。

与明故宫相比,迄今南京机电学校(现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只有短短百年历史。1917年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人,在上海发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1918年2月,中华职教社开展沟通教育与职业的实验,在上海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既南京机电学校之前身。为民族工业培养'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先河。

如今,此东华门仍彼东华门,而皇城根下的大院非彼时大院。

东华门城门

城门西边的御河

        修缮后的城墙阶梯甚是工整。那会儿可不是这样,但残垣断壁难不倒熊孩子们,蹭蹭几下就能爬上城墙顶。用现在的话说,个个都是攀岩高手。

        现时这里已成为东华门遗址公园,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东华门遗址纪念碑

后隐约可见即将迁除的老家属楼,

1952年根据黄炎培先生'依其必要和可能归于公家'的建议,学校由轻工业部接管。先后改名上海市中华职业学校和上海轻工业学校。1954年定名为上海机械学校。

1960年上海机械学校迁至南京,定名南京机电学校包括附属工厂(学生实习实验基地),还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技术超群的教师与技工队伍。下面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教职员工,这些看着咱们长大的叔叔阿姨,不知你还认识不认识。

(以见照片为序)

徐云山、崔彩娣

徐国霖

周栋隆、孙蕴英

江钟能

莫选功

梁维崇

周圭、洪美芳

程乘鹿、李传苓

朱君平

吕鹏、崔瑞莲

宋继贤、刘桂霞

鞠家骅、郑桂芬

潘琪

曹建

周玉林

陈志海 汪燕妮

刘德兴 陆凤意

陈义俭

王忠庆

李宝善

胡秀敏

许景炎

张克明

谢秀安

       那时,家属院只有两幢三层砖木结构的住宅楼,三房一厨一卫、二房一厨一卫,共三种房型,朝北14平米朝南16平米,明厕明厨,得房率极高,可谓货真价实的大房。

       为修建东华门遗址公园,1幢已于N年前拆除,十多户人家各奔西东,几无联系。如今2幢拆除在即。

       听闻不日旧居将被拆除,部分发小重游故地,共叙记忆中的快乐时光?。

门洞旁的垛儿,小时常于此上歇息、玩耍。

    再玩一把丢石子。

      墙上的拆迁文件

   人去楼空,门洞己封堵。

   院内梧桐树

好大一棵树

      家门口再坐坐

       二楼是我家

       这是朗朗来来的家,也是爱华爱荣的家。搞不懂吗?前者1幢后者2幢同一位置。

        后建的3幢迟早得拆,顺便替它留个影。

        4幢原是单身宿舍,西边与幼儿园毗邻。通过这小院门就到幼儿园了,进去瞧瞧?。

       最早的幼儿园是在2幢102室两间朝南的屋子里,吴老师、崔阿姨、阿玲妈?小邦友们都还记着呢!

        三十年前墙上的画还在,太有纪念意义了!

  壁画作者徐聪林那时才十多岁,小名"弟弟"。

      弟弟说:想不到我给幼儿园画的动物壁画还在,三十年前的痕迹。

                            

     木质的窗户和楼梯。

       第一次发现这青砖竟是空心砖,格格正正质量上乘,几十年竟无一点风化侵蚀的痕迹。

        瞧这墙的厚度,冬暖夏凉。

       留个纪念

老楼前留个影

      城墙根下留个影。

依依不舍

      故地重游后第二天拆除工程就开始了

    开拆

 老房子寿终就寝。

唯有几棵大法桐还在坚守?

感谢徐聪林为我们记录下老房子最后的时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