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雨绸缪应对白发浪潮

 KXMy丅 2017-02-01

未雨绸缪应对白发浪潮

——论我国老年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田家官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

内容提要:本文以我国的老龄化及老年保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人口类型演变过程中的特征,探讨了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提出了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思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险制度,动员社会力量关心老年保障事业,发挥家庭在老年保障中的作用,发挥老年人的余热。

在我们满怀豪情地跨入21世纪的同时,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全国已经悄然步入老龄化社会。这既是给我国步履艰难的社会保障事业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又是对全社会特别是政府提出的一个重大挑战。如何应对来势汹涌的白发浪潮,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社会和经济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 老龄化呈加速趋势

按照国际常用人口类型划分标准, 0-14岁人口比重在30%以下,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比重在7%以上,老少比在30%以上,就是老年型社会。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014岁的人口为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老少比为30.4%。这表明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纵观我国人口类型演变的过程,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按人口年龄结构划分的社会转型速度快。从解放初到80年代初30多年,我国一直处于年轻型社会。1982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59%,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4.91%,老少比为14.6%,人口类型初步进入成年型。1990年,0-14岁人口比重在27.7%,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为5.6%,老少比为27.7%,说明向老年型转变的进程加快。到20世纪末,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我国就实现了人口类型由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

第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加快。1953年到1985年,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由4154万人上升为8612万人,年平均增长2.3%;同期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由2504万人上升为5557万人,年平均增长2.53%2000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2981万人,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人,同1985年相比,60岁以上人口年平均增长2.77%65岁以上人口年平均增长3.12%。可见老年人口增长的速度明显加快。

第三、老年人口数量大。2002年全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9377万人,比1953年的2504万人增加了2.74倍,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53年的4.4%上升为7.3%,老少比由1953年的12.16%上升到32.36%。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第四、高龄老人增长速度快。我国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而80岁以上老年人口则以年平均5%的惊人速度递增,目前全国8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100多万。

1 19522003年中国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和老龄化程度

(万人)

60岁及以上

65岁及以上

(万人)

%

(万人)

%

1953

58796

4154

7.3

2529

4.3

12.1

1964

70499

3817

5.5

2538

3.6

8.8

1882

101654

7664

7.5

4981

4.9

14.6

1990

114333

9821

8.6

6403

5.6

20.1

1995

121121

12000

9.4

7510

6.2

23.3

2000

126743

12998

10.2

8872

7.0

30.4

2001

127627

13203

10.3

9062

7.1

31.6

2003

129227

13400

10.4

9692

7.5

33.9

﹡1964年为61岁及以上人口。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0——2003)、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人口老龄化程度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人口出生率。出生率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即在死亡率不变的条件下,人口出生率高,新增人口增长快,人口老龄化程度就低;相反则反之。二是人口的死亡率。死亡率与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即在出生率不变的条件下,人口的死亡率低,人口老龄化程度就高;相反则反之。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变化情况是:一方面,由于多年来我国实施计划生育的国策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2002年已由1949年的36‰下降15.23‰。另一方面,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从而使人口的平均寿命逐步延长,死亡率逐步下降。1957年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57岁,1981年为67.9岁,2000年为71.4岁。2002年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20‰下降为6.41‰。 正是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呈加速态势,而且这种影响会延续较长时间,老年人口还将持续以较快速度增长。根据联合国社会经济司的预测,到205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总数将达到43714万人,占总人口的29.9%;65岁以人口将达到33187万人,占总人口的22.7%,而国家人口计生委的预测结果是60岁以上人口占31.27%65以上人口占23.32%,比联合国社会经济司的预测结果还高一些。届时全国将有1.5亿退休者。

2 联合国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预测的预测(1998年)

(亿人)

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2000

12.75

10.1

6.9

2005

13.21

10.8

7.5

2010

13.66

12.3

8.1

2015

14.10

14.7

9.3

2020

14.46

16.7

11.5

2025

14.71

19.5

13.2

2030

14.85

23.3

15.7

2035

14.91

26.2

19.0

2040

14.90

27.3

21.4

2045

14.81

28.2

22.1

2050

14.62

29.9

22.7

资料来源:联合国社会人口司人口处《世界人口展望》。

3 国家计生委关于我国老年人口和老龄化程度预测

60岁及以上人口

65岁及以上人口

人口数(亿人)

比重(%

人口数(亿人)

比重(%

2001

1.33

10.33

0.91

7.09

2005

1.45

10.94

1.01

7.61

2010

1.71

12.48

1.13

8.23

2015

2.13

15.17

1.35

9.53

2020

2.43

16.72

1.72

11.82

2025

2.96

20.07

1.97

11.35

2030

3.55

23.93

2.42

16.32

2035

3.97

26.71

2.92

19.62

2040

4.11

27.70

3.24

21.83

2045

4.25

28.92

3.29

22.44

2050

4.50

31.27

3.36

23.32

﹡按总和生育率为1.8计算。

资料来源:国家计生委2003年人口预测结果。

二、龄化带来的问题将日趋突出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将给我国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有的刚刚开始出现,有的还没有显现,它将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第一、年轻人负担加重。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平均寿命的逐步延长,我国的老年人和儿童的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1952年,0—14岁的人口与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是8.2511983年为6.84:1,2002年为2.61:1。据估计在今后的35年内,这个比例将颠倒过来,老年人口将是儿童人口的2倍。与此相适应,老年抚养比也在大幅度提高。1957年全国老年抚养比为5.4%2002年则达到11.57%。据预测,我国青壮年人口数量将在2015年达到顶峰,随后逐渐下降。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总计将失去18%35%的青壮年劳动力。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将不复存在,经济的增长将更多依赖于劳动力的素质而非数量。这就意味着今后劳动力特别是年轻人负担的老年人会继续增多,负担将逐步加重。

第二、老年贫困问题将显现。现阶段我国的老年生活保障有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社会保障,城镇退休职工采取这种老年生活保障方式。二是家庭保障,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采取这种方式。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上述两种老年生活保障方式如不加以改革和发展,是难以保障大量老年人的晚年基本生活的,老年贫困现象就无法避免。就城镇养老保险而言,根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到2003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55亿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比例仅为60%,而据有的专家估计实际参保比例不超过50%。这意味着在未来一定时期有四成甚至半数的城镇劳动者不能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在农村,大部分地方尚未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现在就有相当一部分老人生活比较困难,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人和一部分与子女分开生活的老人及单身老人,由于他们既无收入来源又没有积蓄,子女仅供给粮油和衣物,手头佶据,有的甚至连买一些日常用药品的钱都没有。近期内最早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年龄在50岁左右的第一代人很快将步入老年,他们的子女少,养老保障问题比上一代人更加突出。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老年贫困问题会更加严重。

第三、老年医疗保障问题突出。生理规律决定,人的年龄越大,其患病的机率越高,医疗方面的开支也就大。因此,医疗费用是老年人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在这方面的支出一般要比中青年多。我国的城镇已建立起了医疗保险制度,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覆盖面小,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0432万人,占城镇劳动者的42 . 7%。农村基本没有医疗保险,看病就医完全靠自己。现在农村不少地方的老年人,以及城镇一些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老年,当他们患病尤其是患重病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有的甚至根本得不到治疗。今后随着城乡老年人口的逐步增多和老年抚养比的逐步提高,老年医疗保障问题将更加突出。

第四、老年人的生活照顾问题不容忽视。在农村,一方面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从乡下涌到城市,农村老人因此经常无人照顾。另一方面,虽然农村的人口出生率高于城市,但多数只有一个男孩,而不少农村的传统习俗是男孩继承财产同时负责赡养老人,因此,实行计划生育前是几个儿子共同赡养老人,现在及今后是一个儿子负责,家庭负担自然加重。在城市,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现在及将来一对年轻夫妇必须面对抚养一个小孩和赡养4位老人的压力,其家庭负担之沉重不难想象。近年来我国城镇已出现不少空巢老人,即一对老年夫妇或单身老人独立生活。据调查,目前全国约有2340多万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据一些大城市调查,目前空巢家庭已占30%,京、沪、津等城市己达30%以上。这些老年人尤其是那些高龄老人生活孤独,活动不便,极需要有人照顾。随着实现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人口逐步进入结婚年龄及老年人口的逐步增多,空巢老人还会继续增加。


三、未雨绸缪 让老年人愉度晚年

发达国家一般是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00美元时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则是在不足1000美元时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在10多年后,我国的劳动人口逐步减少,老年人口急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担心的主要问题是,我国会不会出现老年保障危机?诸如老年人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劳动人口因工作和照顾老人疲于奔命,政府支出不堪负重,等等。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不是不能解决的。正象我们通过计划生育解决了人口膨胀问题,依靠科学技术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样,只要采取得当的办法,老年保障 问题同样可以得到妥善解决。

第一、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解决老年保障问题的最根本出路。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的生产效果和能力,一般是以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或者是用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量来表示。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创造的附加价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附加价值越高。附加价值高,既可以提高劳动者收入及生活水平,又为政府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提供了更大活动空间。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建立全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高。由于劳动者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所以,国家就能够通过税收等形式集中一部分资金,然后以转移支付的形式解决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问题。我国最终解决老年保障问题,也只能而且必须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是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快全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不断用先进的机器设备来装备国民经济,不断提高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管理水平。二是大力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努力造就大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培养大量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第二、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险制度。发展老年保障事业,重点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最理想的办法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制度,但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人口状况,这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在现阶段只能根据城乡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老年保险制度,同时考虑两种制度的衔接,以便将来建立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一方面要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力争早日实现省级统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把所有的城镇从业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其中包括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等。另一方面,要加快医疗保险方面改革的步伐,努力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积极探索解决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障的实现途径和具体办法,着力推进以灵活方式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应当尽快制定社会养老保险法和医疗保险法,使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工作有法可依。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行自愿参加的原则,劳动者、地方政府、国家共同筹资,同时积极开辟其它筹资渠道,保险待遇低,保险范围广。农村医疗保险,考虑到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和农村老年人的医疗需要轻重缓急,可以先建立大病医疗保险。具体的做法是,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医疗保险资金由享受者和地方政府按一定比例共同筹集,只要个人按规定缴费,地方政府就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参加保险人员患病,可以按规定住院治疗,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第三、宏 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动员社会力量关心老年保障事业。我国在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在传统思想、政府法律规定、社会伦理规范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这种传统道德的作用下,老年人除得到家庭的关心和照顾外,还可以受到社会、邻里的帮助。谁关心和尊重老人他首先会受到社会舆论赞扬,相反则受到舆论的谴责。在老龄化程度逐步提高、老年人口大量增加的今天,宏 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发挥社会力量在老年社会保障中的积极作用,是解决老年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应加强舆论宣传,不断增强全社会尊老敬老的意识,形成尊老敬老光荣的社会氛围。其次,要动员社会力量兴办老年公寓、养老院。对兴办老年公寓、养老院的单位或个人,政府应积极支持,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优惠。再次,充分发挥社区在老年保障中的作用。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已建立了一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一部分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有利条件。但是其发展是初步的,远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各级政府要制定社区老年保障发展规划,积极支持发展社区老年保障事业,逐步形成服务功能比较齐全、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社区老年保障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家居服务,使老年人尽可能在家里安度晚年。
第四、发挥家庭在老年保障中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家庭始终是我国老年保障的基本单位,在解决老年人问题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以家庭为依托,老年人与子孙三世同堂,四世同堂,无忧无虑,颐养天年。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使老年家庭保障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完全依靠家庭解决老年问题已很困难。但是,家庭在老年保障中的作用是任何一个机构都难以完全替代的,特别是在白发浪潮汹涌而来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家庭在老年保障中的作用。当然家庭在现代老年保障中的作用和农业社会时代相比已出现了很大差别:在农业社会时代,家庭承担老年保障的全部责任;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老年保障的经济负担大部分或全部已不需要家庭承担,家庭的养老负担已大大减轻。发挥家庭在老年保障中的的作用,一是保持法律的严肃性,确保子女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维护老年人的权利。二是明确界定家庭和社会在老年保障中各自的职责。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条件下,社会在老年保障中的职责是为参加保险的老年人提供养老金和医疗保险费用,家庭的职责是主要是负责照顾老年人的饮食起居,必要时还需要承担一部分生活和医疗等费用。

第五、发挥老年人的余热,促进老年保障。多数老年人达到退休年龄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可以从事一定的劳动,而且其中的不少人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在这种情况下,让老年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既增加了劳动力资源,为国家创造了财富,又可以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障能力,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当然在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提倡老年人继续工作不利于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但是,十多年后情况就会有很大不同,届时青壮年劳动力将逐步减少,劳动力供求矛盾将大大缓解,让更多有条件和能力的老年人参加一定的劳动不仅与青年就业不产生矛盾,而且很可能是社会所需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