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书法经典

 圆角望 2017-02-01

      书法的迷人之处,常常在书法之外。

      比如那篇《兰亭序》,除了“天下第一行书”,它还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这便和文学靠近了;它还能带你走近王羲之,走入晋朝,这又跟历史挨边了。

      今天,我们不谈书法,不谈文学,不谈历史,踏着年味神游到几部传世的书法经典里,去寻找一下舌尖上的美味……



水果篇——


王羲之《奉橘帖》


      王羲之的《奉橘帖》只有两行,12个字,上书“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送人三百个橘子,还嫌不够多,可见王家的果园是多么大。据专家说,柑橘要在霜降后采摘,酸度下降,甜度升高,橘子就好吃了。那么在霜降之前送橘子,多半有请人尝鲜之意。

      柑橘,橙子,色泽鲜艳,酸甜多汁,惹人馋延欲滴。而在历史上,这种水果常常与美女相伴,便更加显得迷人。宋周邦彦有词曰:“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鲜橙”,据说描述的就是李师师与宋徽宗私会的场景,真令人无限遐想啊。


王献之《送梨帖》

      老子送橘,儿子送梨。王献之写道:“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文字差不多,形式差不多,就连水果的数目都惊人地一致。三百,对王家有着怎样的意义呢,难道是起步量?

      更有意思的是,无论橘子,还是梨,都和美女有着不解之缘。今天有个形容少女的词“萝莉”,就和梨有脱不开的关系。小说《洛丽塔》拍成电影后,传到中国,译名就叫《一树梨花压海棠》,它源自苏东坡打趣词人张先的一首诗:“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中药篇——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鸭头丸帖》

      王献之身体不好,总吃药。初见“鸭头丸”,我以为是种好吃的东西,后来一查,原来是一种中药。药物组成是,甜葶苈(略炒)1两,猪苓(去皮)1两,汉防己1两。主治水肿,面赤烦渴,面目肢体悉肿,腹胀喘急,小便涩少。为什么叫鸭头丸呢,原来是要用绿头鸭血将这些药混合起来做成药丸。由此或许可以破解王大令英年早逝的密码。

      王献之身子弱,他的媳妇似乎身体也不咋样,刚结婚就喝“地黄汤”。地黄汤有很多种,最有名的要数六味地黄汤了,不知王家的新媳妇,是不是服的这一种呢?


(六味地黄汤原料)


张旭《肚痛帖》


      张草圣的《肚痛帖》原本已失,宋代刻石现存西安碑林。它记录了张旭生活中的一次小恙:“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

      在中医药典里,大黄汤共有八个药方。根据张旭所描述的症状,他应该服用的是专治肠痈(阑尾炎)的药方:“大黄(锉,炒) 牡丹皮 消石(研) 芥子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5克”,用法是“上药锉碎。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以利下脓血为度,未利再服。”


(归芍大黄汤,供参考)



美食篇——

欧阳询《张翰帖》


     《张翰帖》也称《季鹰帖》、《张翰思鲈帖》,是欧阳询仅存的四件墨迹之一,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为唐人钩填本,笔墨厚重,锋棱稍差。

       帖子记录了西晋人张翰的故事:“张翰字季鹰,吴郡人。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之为江东步兵。後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纭,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後。荣执其(疑缺“手”字)怆然,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

       张翰这个人很潇洒,在外地当官当得好好的,忽然思念家乡的美食,就毅然辞官回家了。他思念的美食是什么呢?菰菜,鲈鱼。鲈鱼我们都知道,菰菜似乎有点陌生,其实菜市场也很常见,就是茭白。

这两样东西有那么值得思念吗?看看下面的图,真心觉得,辞职也是值了。


怀素《苦笋论书》,黄庭坚《苦笋赋》

怀素与黄庭坚,一唐一宋,两位草书大家。黄庭坚曾为怀素的《苦笋论书》书跋,后来自己干脆写了一篇《苦笋赋》。他们两个都爱吃苦笋。一个湖南人,一个江西人,看来苦笋的粉丝还是蛮能跨界的。

苦笋其实并不苦,甚至有点甜,但就因为带个“苦”名,肯定吓得有些人退避三舍了。

吃苦笋的乐趣,一在于美女挖笋,二在于美味烹笋,这次第,想想都得流口水啊。


杨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杨凝式书,行楷,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共7行,63字。这是一封信札,讲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佐以羊羔肉,非常可口,遂执笔表示谢意。

      韭菜花和羊肉,是美食中的绝配。怎么那么巧,杨凝式全赶上了。北方人喜欢吃涮羊肉,尤其是寒冬腊月,炭火铜锅,配一碗麻将小料,多放韭菜花,那味道美得难以言说。不过,杨凝式生活在五代,涮羊肉发明在元代,杨风子吃上了韭菜花,却没吃过涮羊肉,不如今天的我们有口福咯。


美酒篇——

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

      苏东坡是个伟大的人物,不仅诗文书画俱是天才,他还是个美食发明家。在黄州下放期间,他发明了东坡肉,有肉无酒哪行,他又发明了中山松醪酒。

      这两个赋,乍看还以为是写风景的,仔细一读,再看东坡居士的后记,方知是给两种酒做的广告:“始安定郡王以黄柑酿酒,名之曰‘洞庭春色’。其犹子德麟得之以饷予,戏为作赋。后予为中山守,以松节酿酒,复以赋之。以其事同而文类,故录为一卷。”

       橘子酿酒叫“洞庭春色”,松脂酿酒叫“中山松醪”,从起名的水平看,这次苏学士要略逊一筹了。两种酒是何种味道,我们已经品尝不到,不过,想想也是醉了。

        当然,洞庭和中山的后世商家不会放过炒作的机会,千年之后,仍令“洞庭春色”与“中山松醪”横行于世,且极尽豪华包装之能事,只可惜,喜欢书法的人未必愿意买这笔“文化账”吧。


      综上,书法经典不仅在笔尖上,也可以在舌尖上。可惜自宋之后,再也没有记录美味的书法名作传世了。流传世间的,多为诗词,虽然书法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却越来越匮乏了,这不能不说是种遗憾。

      但好歹,明清书家还能写一些自作诗词,而我们当代的书家,能把古代诗词写对就不错了。其实,现在的书家完全可以把美食写在纸上,没准那些精心“创作”的东西成了垃圾,无意写的美食反倒能传世呢。

热烈期盼《卤煮帖》《锅巴菜帖》《夫妻肺片帖》的诞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