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大”亦无“学”的university

 牛人的尾巴 2017-02-01

无“大”亦无“学”的university

   标签:国际交流 西方历史 大学起源 2016-03-04 04:46 星期五

西方历史的脉络:教会,教皇与大学

 

8.8 无“大”亦无“学”的university

 

前边说到过,在经济上相对落后的中世纪欧洲,没有足够的税收养起官僚机构,只能通过封建的安排,由庄园养活以勇武为荣,以征战为己任的王公贵族,管治各占一方,以农业为主的绝大部分地区。但是这套制度,放在当时为数不多的城镇之中,却是难以实行。城镇是生意人与手艺人聚集之地,工商业的运作要远比耕田种地复杂,连字都不大认识的贵族骑士就是想管,也不知从何管起。因而中世纪的欧洲城镇,倒是享有相当程度的自治,每年只要向当地的王侯交上税款,买下“特许”,城内的事物就由城里人自行处置。

 

在这种安排之下,城镇组织的基本单元是“行业公会”。每一个行业,诸如工匠、布商、屠户等等,各组成一个行会,定下相应的行规。从物品、服务价格,雇工薪资,质量标准,到做工程序,都有相当严格的规定。想成为行会的正式成员,必须是有自己店面的大师傅级人物。想成为大师傅,可是得经过多年的磨练,少年时代先到别人的店里当好几年(通常七年左右)学徒。出师之后,还要给人当更长时间的伙计。手艺高,运气好,有家人支持的伙计,攒足钱后才可以自己开店,当上老板成为大师傅,加入行会。达不到这一级别,一辈子给人当伙计的人,不在少数。行会的头头,算是城里有钱有地位的头面人物,城里的事物就由他们商量着办理。好在当时城镇规模不大,不需要衙门,也不需要警察就可以管起来。于此之外,城内通常都有一个规模较大的教堂,由一位主教或是大主教主持,也是可以插手城内事物的头面人物,时常卷入商户之间的纠纷之中。当然,在讲究阶级的中世纪,商人不论多有钱都还是属于平民,在地位上不能与贵族、教士相比。

 

中世纪的所谓“大学”,其实是师生们模仿工商业者,自发成立的行会。最早出现这一组织的博洛尼亚,地处意大利北部,属于罗马教廷的领地。当地的学生以修读法律者居多,年龄较大,心智也比较成熟,行会由学生发起。下一个读书人的行会,创立于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巴黎,则是由老师们发起。不管是由谁发起,读书人的行会与工商业者的行会一样,也要规管学费,教学要求,以及课程、资格的审定。入学者通常是不满十八岁的少年,能读书识字,写基本的拉丁文。入学之后,通常要学六年左右的基础,可以拿下一个当“师傅”的许可,从此有教书的资格。相应的学位名称为Master,与手艺人的“师傅”是一样的称号,但是译到中文却变成文雅一些的“硕士”。获得硕士之前,也可以去先考一个相当于助教的学位,称为Baccalaureate,原意是替骑士拿着盾牌的小护卫,译到中文变成“学士”。获得硕士之后,还可以继续深造,进入三门高级专业,按照地位从高到低依次为神学、法学与医学,所花时间很长,从好几年到十几年不等,费用不菲。毕业之后算是学识渊博之士,也就是Doctor,汉译成“博士”倒是相当贴切。这些学位只是教书的资格证,并不是我们历史上举人、进士那样当官的上岗证。欧洲的读书人,也有不少去王公贵族府上当差,但是走这条路靠的是后台与熟人,与学位没什么关系。

 

行会既然可以订立行规,一定具有垄断性质。一座城市中,由读书人组成的行会,当然是“全体学人联会”,其中必有“全体”一词,在拉丁文中为Universitas,到英文中变成University。当然,商人、手艺人各自组成行会的时候,也要在名称上用到Universitas。只是随着岁月的推移,大家渐渐以Universitas来特指读书人的行会,变成“大学”的代名词,虽然其中既没有“大”,“高等”,也没有“学校”、“学习”的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