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国

 来自月亮的他a 2017-02-01

第一部分,三家分晋

一,三家分晋的原因

春秋时期,晋国本是强大的国家,地域辽阔,东至山东西北部,北至河北中南部,南到河南北部,西至陕西东部。晋献公时期,并国十七,附属国三十八。晋国先后北方击败齐国,南方多次大败楚国,西败秦国,延续了百年霸主地位,是春秋时期称霸时间最长的国家。而且晋国一直是阻碍秦国东进有力屏障,可以说如果晋国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实力,秦国是绝不可能东进,并统一全国的。可是历史不能改写,强大的晋国一分为三。最后被后来崛起的秦国逐一歼灭。那么为什么晋国会突然一分为三呢?

这应当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自西周武王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将土地给分封子弟和有功之臣,随着历史的发展,亲缘关系的远疏,作为君主或大宗可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慢慢削弱了天子和诸国诸侯国君的实力,至后期常常有小宗挑衅攻击大宗的事件。晋穆侯的两个儿子,太子仇,公子师。晋穆侯死后,其弟殇叔自立为君。太子仇率领族人,杀死殇叔,即位即为晋文侯。晋文侯死后,其子伯即位,即晋昭侯,昭侯因其叔叔公子师有功,便将其分封到曲沃。曲沃城本比晋国都城翼城大得多。公子师到曲沃城后,德政于民。致使晋国的百姓都愿意归附与他。慢慢曲沃小宗强过翼城大宗。不久晋昭侯被大臣潘父所杀,潘父欲立公子师为国君,但没有成功,晋昭侯之子晋孝侯所杀。晋国尽管保持着大宗正统。但两次权位之争导致晋国公族众多被杀。

曲沃公子师一脉,经过三代经营,到曲沃武公时期,力量强大,于公元前710年联合陉廷攻打大宗,与第二年大败大宗,杀死晋哀侯和哀侯之子晋小子侯。但曲沃武公不被周天子承认,天子派之后又经过28年的虢国军队讨伐曲沃武公。曲沃武公只好退回曲沃。周天子立晋哀侯之弟缗为国君。

又经过28年的努力,曲沃武公与公元前679年,再此讨伐大宗,这次攻破翼城,杀死晋侯缗。第二年周天子承认曲沃武公为晋侯即晋武公。至此晋国小宗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夺取大宗的权利。

晋武公死后,晋献公即位,晋献公经历过小宗攻击大宗现象,因此嫉恨庞大势力的公族,因此使用计谋,使得公族之间互相残杀,进而巩固了国君的权利,之后又经历的骊姬之乱。使得晋国公族屠戮殆尽。致使后期晋国虽然强大,但公族精英很少,致使大权旁落异性大臣手中。这些异性大臣把持朝政,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致使晋国国君的权利被架空。最后形成了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局面。

纵观晋国历史,可以看出历代公族之间的斗争,削弱了晋国公族的实力。给了外姓大臣可乘之机。他们不断壮大的同时,公族的实力急剧减弱。时机成熟便有了三家分晋,历史也因此又霸权主义的春秋时期进入相互兼并的战国时代。

二,周朝的结束,以三家分晋为标志

晋祠的名气不仅仅缘于晋祠本身,它背后承载着极其厚重的历史,让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2000多年前那场意义非凡的“三家分晋”。“三家分晋”,乃周王朝分崩离析的标志性事件。中国早期的历史事件中,“三家分晋”无疑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个,它直接改变了其后中国历史的走向。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 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有一个著名的祠堂――晋祠。抚去历史烟云,远离金戈铁马,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今天,作为一个鲜活的陈年物证, 还有无数中外游客簇拥至此,感受历史尘埃透露出的万般信息。

晋祠就是一个中国历史传承的活化石。《史记?晋世家》载,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死后,其子昙涛唬因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这个“唐叔虞祠”,就是我们今天的著名景点――晋祠。

此间称谓的唐国,乃是古帝尧陶唐封地,在 今山西翼城。《史记?晋世家》载,周成王与弟弟叔虞在院子里做游戏,成王随手从地上拾起一片梧桐树叶,剪成玉圭的形状,对叔虞说,给你这个玉圭,封你去做唐国的诸侯吧。站在一边的史官听了,就请成王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分封大典。成王说:“我是和叔虞做游戏呢。”史官却说: “天子无戏言,既然说了,就要用史书记载,用音乐歌舞庆贺,用典礼成全。”为了对历史负责, 成王就把唐国分封给叔虞。

却说叔虞治下的唐国,可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派兴旺景象。这一景象竟延续了600 余年。这也算是后人为何修造一处晋祠,专门祭祀他的最大理由。《晋祠志卷第七?祭赛》曾绘声绘色描述晋祠祭祀盛况:“晋祠神庙虽多,而列入祀典奉常有司岁时飨者,惟圣母庙、唐叔虞祠、水母庙、王恭襄公祠而已。”

晋祠的名气不仅仅缘于晋祠本身,它背后承载着极其厚重的历史,让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 就是2000 多年前那场意义非凡的“三家分晋”,是周王朝分崩离析的标志性事件。中国早期的历史事件中,“三家分晋”无疑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个,它直接改变了其后中国历史的走向。

在三晋大地上,一个存在六百多年的晋国, 最终被瓜分,历史从此进入了战国时代,山西至今也被人们习惯地称为“三晋”。 晋,原本强悍的春秋五霸之一。拥有60 个世家大族,但至春秋末年,因王室与卿大夫们连年的争权内斗,王室权威耗损严重,终至孱弱不堪, 这就使得远亲公族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利用旧君刚死、新君幼弱之机,呈现出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卿专政之态。公元前376 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自此,世家传位35 代,历时670 年的晋国,其国家意义上的名字和 版图彻底被抹去。

晋国是与周王室同姓的诸侯国。周公灭掉唐国以后,将土地分封给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叔虞的儿子继位,改国号为晋。作为全国最大老板的周天子,不但没帮晋侯平乱,还正式宣布韩、赵、魏升格为诸侯国。可见周王朝式微至何种地步。

这样一来,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由此,霸权政治结束,秦、齐、楚、燕、韩、赵、魏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正式揭开。

公元前241 年,赵、楚、魏、韩、燕五国共推楚考烈王为纵约长,春申君为联军主帅,共同攻打秦国。函谷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后一次诸侯合纵攻秦之战,尽管庞暖富于智谋,又善于纵横之术,但最终无功而返。从此,六国更加无法抵御秦国的兼并,秦始皇最终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自文王建周以来,周王名义上一直是天下共主。春秋以来到秦统一六国,诸侯经常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壮大自己的实力,周王朝仅具象征意义。等到秦统一六国,周王的旗帜已经连象征意义都没有了。中国由诸侯征战走向统一。

晋祠作为晋国的驱壳和载体,成为历朝君王警示的活道具,历代均有修建和扩建,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对当时晋祠描述到:“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 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南北朝天保年间(550-559 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唐贞观二十年(646 年)又一次扩建,太宗李世民游晋祠撰《晋祠之铭并序》碑文。太平兴国九年(984 年)依山建正殿,专门供奉唐叔虞。至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 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其母邑姜亦供奉于正殿之中。熙宁年间(1068-1077 年)封邑姜为“灵昭济圣母”, 遂有圣母殿之称。祠内至今藏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筑100 余座。

我们大体可以从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晋祠之铭并序》中,找到晋祠为后世尊崇的原因。“非亲无以隆基,非德无以启化”,不是亲属就不能巩固社稷,不施仁政就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他认为,“兴邦建国”必须亲信贵族,以作辅弼;“分圭锡社”也要给予采邑,从而把握军政要点。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历时年代最久的王朝,历经37 帝,统治了800 多年。李世民眼里,周朝实行的分封世袭禄位制,就是国家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

周人不愧为中国初期各种制度的创始者,黄仁宇把这种制度称之为“间架性的设计”。易中天更形象地把“周”比喻为“我们民族的青春期”, 正因为年轻有活力,因而出现了很多令后世膜拜的“朦胧的偶像”――杀身成仁的刺客,追求真爱的情人,英武自重的战士,忠于职守的人臣, 不卑不亢的使节……无不表现出千古流芳的中华精神。

三,三家分晋标志战国时期的到来

《史记*晋世家》描写,在西周初年,武王时期,刚刚克商立周的武王在与一个女子相会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到上天对他说,你要生一个儿子,名字就叫做“虞”,我会把唐地给他。后来这个女子果然生了一个儿子,武王便以“虞”给这个儿子命名。

武王立周之后很快死去,继位的是成王姬诵,是武王的儿子,虞的兄长。这时成王姬诵和弟弟虞都很年幼,在一起玩耍的时候成王削桐业为珪形赐给弟弟。珪是贵族祭祀、朝聘时的礼器,用以分尊卑明上下。记载史事的史官说,王不能戏言,于是成王就封了弟弟虞为唐侯。这个故事就是有名的“桐叶封弟”。唐地在河、汾之东方百里,于是又尊称虞为“唐叔虞”。叔虞死后儿子燮继承君位,改“唐”为“晋”,燮被称为“晋侯”,唐国也就变成了晋国。

时间一转眼过得飞快,西周之后是东周,东周的前半段是春秋,春秋末期,晋国内部早就有权臣架空国君导致晋国快要分崩离析了。其中有智氏的宗主荀申是其中势力最大的一支,一度成为晋国的实际统治者,被称为智宣子。智宣子很喜欢他的一个儿子叫作荀瑶,想把荀瑶立为继承人。族人智果阻止他,请智宣子立另一个儿子荀宵。但智宣子认为荀瑶有五个优点是“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反正就是智宣子认为他的爱子长得美、善于射艺和御术,此外多才多艺又能言善辩,性格还非常坚毅果敢。但智宣子也承认荀瑶也是有一个短处的。

智果说,“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荀瑶这个短处就是居心不仁。智果认为荀瑶做事不仁不义,必定没有人愿意和他和睦相处,长得再美、再善射御也没有用。并且智果断定,如果荀瑶被立为继承人必定拖累智氏宗族被灭族。

荀瑶这个人本身条件非常好,但情商太低。情商应该比智商重要。普通的正常人之间智商相差无几,但情商的差别是天差地别。在晋国内部国君架空,卿大夫分立的复杂情况下,一姓之宗主如果不懂得维系复杂的关系是非常要命的事。历史在这个时候早已经做了决定,智宣子最终还是选择了荀瑶做自己的继承人,就是后来的智襄子。这个时候太有远见之明的族人智果已经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立为辅氏。

智襄子终于成为宗主的时候就毫无顾忌了。《资治通鉴》“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蓝台宴饮,“一宴而耻人之君臣”,智伯把韩氏宗主和家臣都得罪了。就好像今天有很多人号称自己心直口快,说话没有顾忌随便用语言伤害别人,自以为是性格爽朗别人不会和他计较。问题是韩国主臣二人都记在心里了。

家臣智国劝智伯“主不备难,难必至矣!” 请智伯防备危机将至,不然灾难真的会来。对于家臣的劝谏,智伯全不放在心上,非常狂妄地留下了千古名言“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难”字请读去声。[nàn] 智伯的意思就是说,兴灾生害的权力全掌握在我手里,我不给他们降灾就不错了,他们难道还敢给我兴风作浪?智国劝智伯说“蚋、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 虫蚁都能害人,何况是韩氏的宗主和家臣这样的庞大势力。

智伯还是没听劝,狂妄到此,以为谁都拿他没办法,结果就已经注定了。并没有适可而止的智伯接着直接和韩康子索要领地。韩康子给了万户的大县。感觉有点像郑庄公的策略,纵容他让他骄横,原形毕露。果然,得意的智伯又和魏桓子索要领地,魏桓子也给了万户大县。下一个就轮到了赵襄子。赵襄子断然拒绝。赵襄子弃了长子城,因为长子城刚修完城墙,民力衰竭。也弃了邯郸,认为邯郸府库充盈却都是民脂民膏,也不会有人自己同心守城。最后赵襄子退守先祖之地晋阳。

智伯令人掘汾水灌晋阳,自己乘兵车观望以魏桓子为御者,韩康子骖乘,仿佛已是国君的样子。洋洋得意的智伯说了一句坏事的话“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这话对于韩、魏的宗主来说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如果智伯灭了赵氏,仍用此策,汾水也可以灌韩之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魏之平阳。这就注定了韩、魏必反智氏。

智伯还蒙在鼓里的时候韩、魏暗中和赵氏联合了。赵襄子命人夜杀守河堤之吏,改水道而灌智伯军。智伯军被水淹大乱,韩、魏从侧翼攻击协助,赵军一举大败智伯军。智伯被擒,智氏之族被赶尽杀绝。最后只有反对立智伯改为辅氏的智果一支幸免了。

智伯最后的下场“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著名的刺客豫让就是智氏的家臣。思念智伯的好处,又痛恨赵襄子用智伯的头做酒器所以要为智伯报仇。豫让趁着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想刺杀,但是事先被发现了。赵襄子觉得他是个义士放了他。豫让不甘心,不惜漆身吞炭地自毁也要为智伯报仇,最终还是没成功。

晋国灭亡,三家分晋。从此再也没有晋国,却多了韩国、赵国、魏国。以此为标志,春秋时代结束了,战国时代走上了历史舞台。

四,赵氏孤儿——赵家势力被清洗

孤儿的名字叫赵武。

关于他的故事,目前学术界有争议,就连司马迁自己都是语无伦次,《史记·赵世家》和《史记·晋世家》就有矛盾。目前有两个版本的故事。

先看《史记·赵世家》记载的故事。我们还记得曾经跟晋文公一起打天下的那个赵成子吗?(参见拙作《晋文公》一文)。晋文公上位后,赵成子也被封官加爵,之后赵家势力开始崛起。到他儿子赵盾时,赵盾权倾朝野,赵家势力强大,政治网络遍布整个晋国,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集团,就连当时的国君晋灵公都惧怕赵盾。

越来越嚣张的赵家人让晋灵公很不满,于是晋灵公利用自己的心腹屠岸贾(gu)平衡赵家势力。屠岸贾也有野心,想出人头地,于是君臣二人串通一气。他们多次实施刺杀计划,可惜每次都失手,最终激怒了赵家人。赵盾的族弟赵穿一刀砍了晋灵公,因为赵家势力庞大,晋灵公也只能死不瞑目。赵家人重新掌权,掌权后的赵盾拥立晋成公。晋成公只是个橡皮图章,晋国的大权完全控制在赵盾手里。失势的屠岸贾永远记得这个仇,总有一天要报。

苦心人天不负,终于让屠岸贾等到了,那就是赵盾和晋成公双双归天后,新上位的晋景公(晋成公之子)宠信屠岸贾。屠岸贾认为时机差不多了,准备反攻赵家人。

公元前597年,屠岸贾大造舆论,说当年赵家人弑君夺位,阴谋叛乱,对于这种乱臣贼子,怎能不诛之?

仗着有晋景公的庇护,屠岸贾带足人马立刻包围了下宫(赵氏的官邸)。此时赵家的当家人是赵盾的儿子赵朔。赵家心腹韩厥(jue)得知消息后劝赵朔赶紧逃亡,不过遭到赵朔的拒绝:“为了还我赵家人的清白,我赵朔情愿一死”。

接着赵朔跟自己的夫人赵庄姬作生离死别,并告诉赵庄姬:“如果生男子,他就叫赵武,当为赵氏复仇;如果生女子,就叫文嬴,我赵家人从此消失!”

说完后赵朔去见屠岸贾,被屠岸贾当场干掉。干掉赵朔后,屠岸贾又诛杀了赵同、赵括、赵婴齐,清洗了赵家势力。

唯一幸免的是赵朔的妻子赵庄姬。

她是晋成公的女儿,为了保存赵家血脉,她逃到公宫(晋宗室的宫殿)藏起来。但屠岸贾穷追不舍,必须斩草除根,以除后患,于是他又到宫中搜寻。赵庄姬将婴儿赵武藏在自己胯下,她说:“苍天在上,如果苍天怜悯,那就请保佑赵家血脉,如果天要亡赵氏家族,那就让孩子哭;如果不该灭亡,那就不要出声。”

赵武竟然神奇的没有哭泣,屠岸贾只好作罢。屠岸贾走后,赵氏家臣程婴对赵庄姬说:“屠岸贾这个人一向谨慎,做事狠毒,我想他一定不会善罢甘休,这次没搜到,以后肯定还会再来搜查。”

赵庄姬:“难道上天真的要亡赵家”

程婴:“请夫人放心,臣愿意以死保护赵武,即便是赔上我这条老命,在所不惜,以报答当年主公的知遇之恩。”

于是程婴和好友公孙杵臼上演一场好戏,他用自己的儿子假装赵武,然后诛杀在屠岸贾面前,至此,屠岸贾才放心。

之后,程婴带着赵家唯一的血脉赵武一起隐居深山十五年之久,直到公元前583年。这一年的某一天,晋景公梦见闹鬼,巫师说是不干净的东西上身,也就是有亡灵缠身,是赵氏祖先,因为你杀了他们的后代。于是就问韩厥,韩厥顺水推舟,俱实以告。赵武这才沉冤昭雪,晋景公重新启用赵家人,赵家人上台,屠岸贾只能去死。

大团圆结局,故事很好看,惊心动魄,好人终有好报,坏人终有恶报。我们看到了忠心护主的臣子和一个残忍的小人,历史被简单的善恶划分。所以,我们不得不再看另一个版本的故事,那就是《左传》版本。这个版本说赵氏孤儿实际上是赵家人自己内讧。

赵成子有四个儿子:赵盾、赵同、赵括(非后来的纸上谈兵的那个赵括,此赵括非彼赵括)、赵婴齐。赵盾是赵成子与叔隗生的,叔隗是季隗的姐姐,季隗是晋文公的女人(史实参加拙作《晋文公》一文)。赵同、赵括、赵婴齐,这三个是赵成子跟晋文公的女儿赵姬生的。

赵成子死后,赵盾掌权,赵盾死后,他的儿子赵朔掌权。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女儿,也就是赵庄姬,维系家族地位。不过赵朔死后,赵庄姬跟赵婴齐通奸,发生叔叔与侄媳妇乱伦。东窗事发后赵婴齐被赵同、赵括兄弟赶出了晋国。为此招致赵庄姬的不满,她怀恨在心,在晋景公面前诬陷说赵同、赵括兄弟准备发动宫廷政变、阴谋作乱。与此同时,早就看赵氏家族不爽的晋国另外两大家族栾氏、郤氏家族趁机添油加醋。

于是,晋景公诛杀了赵同、赵括,并灭其族。当时,赵武跟着赵庄姬住在晋景公宫里。过了一段时间后,在韩厥的力挺下晋景公重新复立赵武为赵氏后嗣,恢复了赵氏的爵位和封邑。

这就是《左传》版本的故事,两个版本完全不一样。孰是孰非,不得而知。当然从好看的角度来讲,当然是《史记·赵世家》版本,不过史学界更认同《左传》版本。但这不是我们的重点,这些争论和考证就留给史学家们。我要说的是不管那个版本,那个故事,其实核心的内容都没有变,都没有争议。

那就是无论那个故事都表明赵家势力被政治清洗,后来又东山再起。《史记·赵世家》晋景公借助屠岸贾清洗了赵家势力,《左传》晋景公借助赵庄姬清洗了赵家势力。同时被清洗后的赵家人又东山再起,并且后来成为三家分晋的主角。问题是何以如此?这就要追溯到西周初年的天下大分封以及后来演变的政治—社会结构。

当年武王伐纣,灭了殷商后,但周武王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就先走了,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周公就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姓姬名旦。不过当时政权不稳,普天之下还盘踞着各种政治势力和集团。不仅有殷商的残余势力,还有周王朝内部的管蔡(管叔、蔡叔是周公的哥哥),管蔡甚至联合东夷发动叛乱,史称管蔡之乱。殷商残余势力不满,主要是为了夺回失去的江山;管蔡之乱主要是不满周公当摄政王,他们也有野心;东夷主要是为了分一杯羹。

所以,为了巩固新生政权,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周公不得不采取政治手段笼络人心。他通过分封诸侯,赢得各方力量的支持。分封诸侯也就是封建制(或说分封制)。然后周公又创建了宗法制和礼乐制来维稳。封建制是西周的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宗法制是社会制度,礼乐制是文化制度。

封建制就是封土建国,意思是周天子把天下划分为很多国家,分封给诸侯。然后诸侯又继续把国分封给大夫。周天子把国分给诸侯叫封国,诸侯又叫国君。诸侯把自己的国分给大夫叫立家,大夫又叫家君。从此天下就分成了三个层次:天下、国、家。对应的有三种贵族:天子、诸侯、大夫。这是一种分权制,把最高权力自上而下层层下放。层层下放也就层层效忠,大夫效忠诸侯,诸侯效忠天子,大夫和天子之间无隶属关系。

宗法制包含三层含义:一夫一妻多妾制、嫡长子继承制和父家长制。一夫一妻多妾制就是叫“妻”的只有一个,叫“妾”的可以有很多个,一个妻子,很多小妾,妻跟妾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嫡长子就是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是家族财产正宗的继承人,正妻生的其它儿子叫次子,妾生的儿子叫庶子,次子和庶子原则上是不能继承。所以,嫡长子意味着正统、正宗、嫡系。父家长制就是父亲是家里的老大。

封建制和宗法制结合起来的就是好大一个家,也叫家国一体。天下就像一个家庭,天是父亲,我们都是天的儿子。天子就是嫡长子,那些兄弟就是次子和庶子,所以,封出去做诸侯。诸侯又有诸侯的嫡长子。总之是层层下放,整个天下变成了一个家族。

既然整个天下是一个家庭,我们都是兄弟姐妹,都是熟人社会,那还要什么法律,讲什么法治。所以,人情和关系成为主流。也就是说在西周的时候,我们的民族斩断了法律、法治,取而代之的是道德、人情和关系,实行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

与宗法制相配套的是礼乐制,礼乐制就是“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明贵贱”,确立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整个社会井然有序,安分守己,每个人在每个人的阶层内活动,这不是很好吗?

因此,封建制、宗法制和礼乐制,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共同构筑起周王朝,简直天衣无缝。可惜还有疏漏,疏漏在于邦国制度(或说列国制度)。

邦国体制就是“一个邦联,许多国家”,“一个天子,许多国王”,这些国君都是“老板”,他们都是独立核算的法人。用现代的话来说,周王朝好比是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下面很多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就是诸侯国。这些诸侯国是相对独立的国家,有独立主权,有自己的国家元首、政府、军队、财政,并且不受周天子的干涉。给人的感觉就像众星拱月,那么问题就来了,问题就是星星的崛起,也就是诸侯国的崛起。尤其是平王东迁,周王室衰微,旧的国际秩序瓦解,而新的国际秩序还没有重建。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周初年的血缘根基越来越模糊,到春秋战国时已经礼坏乐崩。所以,我们就看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

诸侯国崛起的同时,诸侯国内部大夫的势力也在崛起,也就是家族势力崛起。于是我们就看了赵家势力的崛起。赵家势力的崛起,成为一股强有力的政治力量。所以,晋国的国君为了巩固的自己的权力和“中央政府”的权威,那就必须清除掉这位强大的政治对手。因此,赵家势力被政治清洗是必然的。但封建制(邦国体制)下的春秋时代,如果清洗不干净,那就必然造成家族势力的死灰复燃。因此,到赵武时,赵家势力东山再起。

哈哈,斩草要除根,要彻底扫清障碍,换成晋家军、自己人,不然残余势力就会反扑。所以,政治清洗只能一直在路上。


第二部分,三家分晋与三家归晋

众所周知,山西省简称“晋”,说道起源便源于春秋时期的强大的晋国。那时,晋国在晋文公重耳的带领下进一步强大,在齐桓公逝世后,晋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春秋霸主,与齐桓公合成“齐桓晋文”。那个时候的晋国其中绝大部分土地就是在今天的山西省境内。

由于春秋时期的晋国很强大,因此在春秋之后的很多国君也比较偏爱“晋”这个国号,比如春秋之后的西晋与东晋这两个王朝。在唐末五代十国时也有一个晋国,国君是唐朝旧臣李克用。而在五代传承当中,其中有一代也是晋,国君是灭了李克用儿子李存勖建立的后唐的石敬瑭。

晋王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

但是一样,晋是一个很矛盾的国号:凡是用晋为国号的国家或者王朝都很强大,但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强大一时之后便被瓜分。其中历史中著名的三家分晋与三家归晋便能表现出这个矛盾来。

三家分晋后的势力

上面我们说到春秋时期的晋国是春秋五霸之一,是春秋时期一个重要的诸侯国。但是春秋中期之后,晋国出现了十余家卿大夫控制晋国朝野的局面。经过数次兼并,春秋末期就只剩下了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史称“春秋六卿”。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后来在晋阳之战中,赵氏,魏氏,韩氏联合打败了最强大的智氏,因此晋国便成为了赵、魏、韩三家共同控制晋国的局面。再后来赵魏韩瓜分晋国地盘各自为王,史称“三家分晋”。

如果有人问你:三国时期,究竟魏蜀吴三国哪一个最后统一了?这时候,你应该说:这三个都没有统一,统一的是魏国谋士司马懿的后代司马炎,统一之后的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当三国时期的三位君主曹操,刘备,孙权相继逝世之后,后继者却都没有前辈的雄才大略,因此跟三家分晋过程很类似都是权臣当道。其中著名的便是魏国的司马懿家族。在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昭便有心篡位,于是便有了一句著名的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终在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的时代完成了统一,这就是所谓的三家归晋。

小侯认为:或许历史就是这样跟人爱开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玩笑。既然给了春秋时期晋国强大的实力,但是在统一中国的路上发生了三家分晋的情况。三国时期司马家族的崛起,给了司马家族篡位的机会。最终三国是由司马家族同一三国完成统一的。但是晋朝最终还是又是在八王之乱的内斗情况下出现了五胡乱华的情况。

最后小侯总结道无论是三家分晋还是三家归晋,亦或是三家归晋之后的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似乎都印证了一个道理:内斗永远是一个国家衰败的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