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大牌人物,写下的关于聊城的诗篇

 大海的祈祷 2017-02-01


01

别鲁颂 ·李白

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1)节。

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

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

夫子还倜傥,攻文继前烈(2)。

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

赠言镂宝刀,千岁庶不灭。

【注释】

1)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今茌平县冯官屯镇望鲁店村人)。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持高尚气节。游于赵国,恰遇秦军已经击败赵军四十万,又围赵都邯郸,魏国大将新垣衍欲令赵尊秦为帝。鲁仲连以利害说服新垣衍合力抗秦,终于击退秦军。 平原君欲封官,不受;赐千金,亦不受,飘然离去(参《战国策·赵策》、《史记·鲁仲连传》)。

2)前烈:前人的功业。

【译文】

谁说泰山高,高不过侠客鲁仲连的气节。

谁说秦军众多不可抵挡,他们都摧毁在鲁仲连舌下。

侠客鲁仲连独立天地之间,气度犹如清风洒香雪。

夫子你倜傥潇洒,勤攻文学继承鲁仲连的遗风。

品格如错落盘结的石上古松,不为秋霜折毁。

我赠你忠言和镂金镶玉的宝刀,让我们的友谊千秋万代不灭。

【作品评析】李白仰慕鲁仲连,是钟情于他不居功,不受赏;既有超凡济世之才,又有功成身退之志和独立不倚的人格。他将鲁仲连谈笑间建奇勋的精神风貌,用不经意之笔写出,充满了钦慕向往之情。


02

凌朝浮江旅思 ·马周

太清(2)上初日,春水送孤舟。

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

岸花开且落,江鸟没还浮(3)。

羁(4)望伤千里,长歌遣四愁。

【注释】

1)凌朝:早晨

2)太清:一天晴,天空

3)没还浮:时而钻入水中,时而浮出水面

4)羁:停留

【译文】

  (清朗的)天空升起一轮朝阳,(碧绿的)春水载送着一叶孤舟。青山渺远,似乎没有树木;江水平淌,好像不动不流。两岸的春花开而复落,江中的水鸟载沉载浮。羁旅中远望千里,感伤无限,放声高歌排遣浩茫的愁绪。

【作者简介】

  马周:马周(60164827日),字宾王,清河茌平(今茌平县茌平镇马庄)人。少孤贫好学,精《诗》《书》,善《春秋》。但秉性落拓不羁。初入关,舍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中,因代常何上疏二十余事,深得太宗赏识,授监察御史,数言事,无不嘉纳,累迁中书令。他认为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蓄多少,在百姓苦乐也,直言劝诫唐太宗以隋为鉴,节俭治国,少兴徭赋,反对实行世封制。太宗尝赐以飞白书曰: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集十卷,今存诗一首。


03

致酒行 ·李贺

零落栖迟(2)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4)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5)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6)(拿云一作:拂云、擎云)

【译文】

  我潦倒穷困漂泊落魄,唯有借酒消愁,主人持酒相劝,相祝身体健康。当年主父向西入关,资用困乏滞留异乡,家人思念折断了门前杨柳。哎,我听说马周客居新丰之时,天荒地老无人赏识。只凭纸上几行字,就博得了皇帝垂青。我有迷失的魂魄,无法招回,雄鸡一叫,天下大亮。少年人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

【注释】

1)致酒:劝酒。行: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2)零落栖迟:这是说诗人潦倒闲居,飘泊落魄,寄人篱下。奉觞:捧觞,举杯敬酒。客长寿:敬酒时的祝词,祝身体健康之意。

3)主父:《汉书》记载:汉武帝的时候,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后来,主父偃的上书终于被采纳,当上了郎中。

4)马周:茌平县茌平镇马庄人。《旧唐书》记载:马周西游长安,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周遂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主人深异之。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五年(注:贞观五年为公元631年),太宗令百僚上书言得失,何以武吏不涉经学,周乃为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对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太宗即日招之,未至间,遣使催促者数四。及谒见,与语甚悦,令值门下省。六年授监察御史。

5)迷魂:这里指执迷不悟。宋玉曾作《招魂》,以招屈原之魂。

 6)少年句:这两句是说:少年人应有高远的理想,可是谁能想到我却如此凄凉寂寞呢?”拏云:高举入云。呜呃:悲叹。

【创作背景】

  806年,李贺带着刚刚踏进社会的少年热情,满怀希望打算迎接进士科举考试。不料竟被人以避讳他的父亲晋肃的名讳为理由,剥夺了考试资格。这个意外的打击使诗人终生坎坷。诗人不平则鸣,从此怀才不遇成了他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他的诗也因而带有一种哀愤的特色。但这首困居异乡,有所感遇的《致酒行》,音情高亢,表现明快,别具一格。


04

东阿王 ·商隐

国事分明属灌均(1),西陵(2)魂断夜来人。

君王(3)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

【注释】

1)灌均:黄初纪年魏国的监国使者,一个专门打小报告,污蔑曹植来取悦上级的跳梁小丑。

2)西陵:曹操的陵墓,在邺城之西,故名西陵,又叫高平陵。

3)君王:指东阿王曹植。

【赏析】

  这首诗影射曹植和他的嫂子甄皇后之间的事情。李善的注引和小说《世说新语》说曹植《洛神赋》原名为《感甄赋》,认为甄皇后即洛神的原型,认为曹植曾经向曹操求娶甄氏而不得,甄却许配给了曹丕。

  国事分明付灌均,西陵魂断夜来人。这两句意为曹植虽封为东阿王,但权力分明掌握在曹丕派出监视他的灌均手中;曹植这种名为王侯实为囚徒的悲惨处境是从曹操去世之后开始的,所以曹植夜吊西陵,不由他不黯然销魂。

  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 这两句意为曹植之所以没能继承魏王的爵位,最后也没像曹丕一样当上天子,有一半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暗恋嫂子甄氏,写了《洛神赋》。

  其实这些都是古人的附会之言,曹植写《洛神赋》的时候,曹丕已经做了四年皇帝了。


05

自河北放舟归江南 ·

晓来铜崔东风起,春风凌乱漳河水。

郎官惊起解归舟,一日风帆可千里。

侵晨鼓舵发临清,薄暮乘流下济宁。

南宫先生先我去,花时想达瓜州步。

寻君何处典春衫,杏花烟雨大江南。

【作者简介】苏轼(103718—1101824),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06

寄耿令几父过新堂邑作乃几父旧治之地 ·黄庭坚

呼船凌大河,驱马踏平沙。

道傍开新邑,千户有生涯。

四衢平且直,绿槐阴县衙。

问谁作此邑,耆旧对予嗟。

前日耿令君,迁民出坳窊。

始迁民怀土,异端极纷拿。

既迁人气和,草木茂萌芽。

桃李虽不言,春风满城花。

陵陂青青麦,烟雨润桑麻。

自非耿令君,大泽荒蒹葭。

白头晏起饭,襁褓语呕哑。

自非耿令君,漂转随鱼虾。

岂弟民父母,不专司敛赊。

令君两男儿,有德必世家。

问令今安在,解官驾柴车。

当时舞文吏,白璧强生瑕。

令君袖手去,不忍试虎牙。

人往惜事废,感深知政嘉。

我闻耆旧语,叹息至昏鸦。

定知循吏传,来者不能加。

今为将军客,轩盖湛光华。

幕府省文书,醉归接(上四下离)斜。

怀宝仁者病,偷安道之邪。

勉哉思爱日,赠言同马檛。

【注释】

1)堂邑,在聊城西北,原为县,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为堂邑镇。

2)耿几父,北宋熙宁间任堂邑县令。其时县城屡受水灾,遂迁移县治至今址。黄庭坚与其有交,过堂邑未见,故写诗寄之。

【作者简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永济道中寄诸舅弟 ·王安石

灯火匆匆出馆陶,回看永济日初高。

似闻空舍鸟乌乐,更觉荒陂人马劳。

客路光阴真弃置,春风边塞只萧骚。

辛夷树下乌塘尾,把手何时得汝曹。

【注释】

1)永济道,唐大历七年(772年),曾分临清置永济县。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218-1086521),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07

宿高唐州 ·文天祥

早发东阿县,暮宿高唐州。

哲人达几微,志士怀隐忧。

山河已历历,天地空悠悠。

孤馆一夜宿,北风吹白头。

【作者简介】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此诗为作者在潮州被俘获后,押送大都(今北京)路上所作。


08

别冠氏诸人诗 ·元好问

东舍茶浑酒味新,西城红艳杏园春。衣冠会集今为盛,里社追随分更亲。

分手共伤千里别,低眉常愧六年贫。他时细数平原客,看到还乡第几人?

【注释】冠氏,即今冠县,古代为冠氏邑。

【作者简介】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元好问还写过小说,所著志怪短篇小说《续夷坚志》四卷二百零二篇,其中除四篇有目无文和一篇内容残缺者外,实有一百九十七篇。从《续夷坚志》和元好问的其他诗文中,我们发现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受《列子》的影响相当大。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创作背景简介】

  自蒙古民族崛起于漠北,铁骑频频南犯,金王朝不堪其扰,虽将京城南迁至汴京亦未能避祸。自1231年起,蒙古大军在窝阔台的统帅下,开始了灭金的最后战役。汴京被长期围困,粮草断绝,升米价银2两,王孙公子多有沿街乞讨者,甚至有人吃人的现象。12334月,金留守汴京的西面元帅崔立开城投降,将皇室宗亲、后宫嫔妃五百余人献给蒙古,后男性被杀,女性被掠往草原。当时,元好问正任左司都事(正七品),和许多官员一起成了俘虏,被押往聊城监管,开始了在鲁西六年的亡臣生活。这六年,他国破家亡,身陷囚拘,亲友离散,困顿屈辱。在痛定思痛的反省和思考之中,元好问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期间,他创作的丧乱诗,把神州陆沉之痛,铜驼荆棘之伤寄予吟哦,以沉郁苍凉、慷慨悲歌而成为他全部诗作中的上品。


09

过东方朔庙 ·张养浩

  先生高识过当时,谁道偷桃旧小儿。

  揖让不逢三代盛,滑稽聊免一身危。

  草荒汉构去承宇,苔蚀颜收雨涩碑。

  我亦从来恶苟礼,斜阳遥望酹空厄。

【注释】高唐县博物馆碑刻陈列室现存有重修东方朔庙碑等。元代的重修东方朔庙碑,碑文记载较详细。东方朔是汉武帝时的一个杰出人物,在政治、思想、军事、文化方面有很多的建树。他刚出道时就是一位文武全才,而后五、六十年之间,他置身危机却无所畏惧,其为人为文品格之高妙,受到举世称赞。而且,他在实现这些成就时,为后代留下许多意味隽永的奇智佳话。有人认为他是可以和儒圣孔子、兵圣孙子并称的“智圣”

东方朔是齐国平原郡人,汉时高唐属平原郡,于此为其造庙立碑。在元代时,高唐的东方朔庙曾重修,现只存碑文一块,在碑文上,除记载东方朔一生功绩外,还说明原东方朔庙在高唐城东北十里处。撰文者在其碑文的后面,留有一段颇具楚风的赞辞。可见,历经多年,高唐人民仍深情的纪念着他,敬佩他的智勇谋慧。

东方朔祠据清光绪年间《高唐州志》记载:“东方朔祠在(高唐)州东北十里,(东方)朔平原人,高唐旧隶平原。祠废碑存……州判陈兰芝立东方朔故里碑于城北”。这块“东方朔故里碑”在民国《高唐县志稿·古迹》里还存有照片,载明“嵌于北关山西会馆东壁”,今已不知所踪。东方朔祠的历史却大大地早于这块碑。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武略将军、高唐尉刘义泊重修东方朔祠,邀请当时的翰林学士承旨、高唐人闫复撰《元重修汉太中大夫东方公庙碑》。碑文中有“庙在城东北十里而远,金明昌间题匾在焉”句,由此可知,东方朔祠至少始建于金明昌(公元1190-1196)年间。闫复在碑文中写到:苍龙兮出东方,冠飞霞兮佩流光,芙蓉为裙兮薜荔裳,夕弭节于瑶池兮朝发轫乎扶桑,摘蟠桃以疗饥兮,复王母之瑶觞,一朝谪降兮朝未央,金门大隐兮聊以徜徉,伯夷为隘兮接舆为狂,公之去兮白云乡,渺予思兮遗像在堂,兰菲菲兮菊芳,瑷为糜兮桂为浆,福我民夕寿而康,驱疫疠兮螟蝗,俾予岁兮穰穰,民拜公祀兮百世不忘。”可见东方朔在当时已经被本地人神化,希望他能保一方平安。

其后金元一直到明清,地处南北通衢的高唐一带一直战乱频繁,东方朔祠也“庙貌圯坏,不避风雨”。元人朱行诚《高唐道中书事诗》中曾提到“方朔古碑埋蔓草,晋文遗庙废残阳。”元散曲大家张养浩《过东方朔庙诗》“先生高识过当时,谁道偷桃旧小儿。揖让不逢三代盛,滑稽聊免一身危。草荒汉构去承宇,苔蚀颜书雨涩碑。我亦从来恶苛礼,斜阳遥望酹空厄。”

另一首《东方朔庙》中描写道:“待诏寻常陪玉箪,偷桃三度上天衢。哪知此日行祠废,衰草茫茫失故墟。”清代诗人刘逢源《秋深过高唐道中》有“绵驹故里空名在,曼倩(东方朔字曼倩)荒祠落日多。”

东方朔祠作为古高唐十二景之一,清康熙年间高唐知州龙图跃曾为其作有《曼倩荒祠》一诗:“滑稽玩世志弥高,待诏金门心尚劳。不信细君分割肉,却传王母笑偷桃。千年遗像存空殿,数尺残碑委野蒿。已有仙名注仙籍,放歌何事复牢骚?”

民国十四年(1925年)对东方朔祠重修。据当地老人回忆,重修后的东方朔祠为一处完整的庙宇院落,前有庙门,院内有东西厢房。中间,坐北朝南为大殿三间。庙门、大殿和厢房均为木架子结构,齐脊,瓦顶。殿内供有三尊神像,并塑有金童、玉女。三尊神像居中者为东方朔,左边为袁天罡,右边为李淳风。

高唐县人和街道办事处相庄村人信仰崇拜东方朔,算卦的盲人更将东方朔奉为祖师爷。这是为什么呢?

据传说,汉代盲人因无生计出路,只好替人做牛马拉碾子推磨,受尽欺凌折磨,东方朔对盲人的境况非常同情,于是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创八卦占卜术,教盲人替人推测吉凶祸福以指导人的行为。盲人获得了谋生的手段,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于是盲人皆尊东方朔为宗师。

解放前的每年三月三、九月九的头两天,高唐州及周边州县算卦的、说快板的都来到相庄。到了这一天,家家包饺子祭祀东方朔,东方朔祠内外热闹异常。上世纪七十年代破除迷信时,东方朔祠被拆除。

斗转星移,20085月高唐县把东方朔祠遗址等九十六处单位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还有人建议把每年的三月三日(清明节)作为盲人节,借以引起全社会对盲人生存状况的关注,如果能够成行,那也将是社会助残事业中的一大幸事。

【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张养浩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