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方子,人参乌梅汤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杉木轩 2017-02-01

作者:肖正安

整理:肖国兴

编辑:李邦源



人参乌梅汤在儿科临床应用


人参乌梅汤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所创立。载于《温病条辨》下焦篇:“久痢伤阴,口渴舌干,微热微咳,人参乌梅汤主之”。由人参、莲米、炙甘草、乌梅、木瓜、山药组成。方中人参益气,乌梅、木瓜、甘草酸甘化阴,山药、莲米甘淡实脾。

 

本方虽为下痢伤阴而设,但临床应用,人参多易沙参以增养阴生津之力,实为养阴生津甘淡实脾之方剂。凡因久泻伤阴或其他原因而致小儿脾胃(肝)等脏阴虚者皆可用之,如泄泻、呕吐、腹痛,唇疮、眨眼等症偏于阴虚者都可加减应用,经临床验之,疗效敏捷,试举病例如下,供同道参考。


01

泄泻

徐某,男,七月,一九八二年十月一日诊治。

 

患儿腹泄一周,泻下水样便,色黄如蛋花,一日八、九次甚或更多,乳食较少,精神欠佳,倦怠嗜睡,舌质淡红,舌苔少,指纹细。曾用西药痢特灵、病毒灵、庆大霉素等未效。


中医辨证属脾胃气阴两虚滑脱不禁之症,治以人参乌梅汤合赤石脂禹禹余粮投之:


党参10g,乌梅10g,山药15g

扁豆15g,木瓜10g,赤石脂15g

禹余粮12g,山楂炭9g,生谷芽10g


服二剂泻止、二便饮食正常,继原方去赤石脂、禹余粮加莲米10g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患儿初生七月,肠胃嫩小易于损伤。《幼科发挥》说“食多则饱,饱则伤胃,食少则饥,饥则伤脾”。《素问痹论》亦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清浊不分,合污而下则成泄泻,久泻不止则伤阴耗气,故见倦怠嗜睡,舌苔少,脉细等气阴两虚之候。方中党参、乌梅、山药、扁豆、木瓜养阴益气,酸甘化阴以治本虚,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急以治标,山楂、谷芽消食导滞以和胃气,标本兼顾而获良效。



02

呕吐

吴某,男,10岁,八二年九月十三日诊治。


患儿发烧五天,体温高达40度,经服西药、打柴胡针、青霉素,链霉素针,现已不烧,口干饮水,恶心呕吐,甚则不能进食,大便干、小使微黄,舌红无苔,脉细数。

 

证系脾胃阴虚,胃气上逆,选川人参乌梅汤化裁:

 

沙参10g,山药15g,莲米15g

麦冬15g,黄连3g,竹茹8g

山楂10g,神曲10g

 

药进一剂吐止,继方服二剂而痊。


按:《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该患儿发热五天,热病本伤阴耗液,何况小儿稚阴未长更易伤津,故症见口干饮水、大使干、无苔等阴虚之症。朱凤仪说:“胃家有热难留食”。胃中余热未尽,故见呕吐不止,舌红等症。方中沙参、乌梅、麦冬、山药、莲米养阴益胃,酸甘化阴,黄连、竹茹清热止呕,山楂、神曲消食导滞,腑气通则呕吐自止,连服三剂而康。



03

唇疮

罗某,男,7岁,一九八二年十月十日诊治。

 

患儿口唇反复溃疡糜烂四年,当地服中药(地黄丸,甘露消毒丹等方加减)西药疗效不显。现口唇糜烂微肿,有少量黄水及血液渗出,夜间潮热无汗,但饮水,食可,二便正常,伴鼻塞,流浊涕,面色精神无异,舌质红,尖边无苔,舌中苔黄,脉细数,证属脾胃阴虚兼湿热内蕴,方用人参乌梅汤合二妙散加减:

 

沙参15g,乌梅10g,山药15g

莲米10g,木瓜10g,苍术9g

黄柏6g,石膏20g,薄荷9g

连翘10g,赤芍12g

 

服四剂诸症大减,原方加蒲公英20g再进三剂痊愈。


按:本例患儿唇疮四年,中西医治疗少效,实为脾经之病。《幼幼集成》云“脾气通于口、故口者脾之外候。”湿热蕴结中焦,日久伤阴,形成阴虚夹湿之症,故见潮热无汗,饮水等症,治疗若除湿热则阴更伤,养阴则碍湿,惟养阴与除湿热并举,衡其孰轻孰重而选方用药,方能取效。

 

方中沙参,乌梅、山药、莲米酸甘化阴以治本,石膏、连翘、苍术、黄柏,木瓜泻火解毒,除湿,并佐赤芍凉血,薄荷辛凉宣上,使上浮之积热外散,共服七剂而病愈。



04

腹痛

谢某,女,6岁,一九八二年八月七月诊治。

 

患儿脐周疼痛,睡眠欠佳二月多,经中西医治疗效不显,精神发育正常,食减,面色微黄,唇淡红,舌质淡红,无苔,脉细数。此为阴虚夹食之证。方用人参乌梅汤加减:

 

沙参15g,乌梅10g,山药15g

莲米16g,木瓜10g,生谷芽15g

生麦芽15g,山楂10g,白芍10g

珍珠母10g

 

服药二剂诸证均减,嘱以原方进二剂告愈。

 

按:本例患儿脐腹疼痛,确为肝脾二经之病,因其经脉循脐腹,肝阴不足则肝旺克脾或土虚木贼,况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幼科铁镜》说“肝木气无所泄,故乘脾之衰而作痛也”。面色黄乃土之正色,睡眠欠佳是中有积滞之故,古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方中沙参、乌梅、木瓜、白芍酸敛肝阴,山药、莲米甘淡实脾,生二芽、山楂消食导滞养脾阴和胃气,珍珠母平肝潜阳,柔能济刚,助芍药柔肝止痛,共服四剂而获痊。



05

眨眼

曾某,男,7岁,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九日诊治。

 

患儿眨眼一月多,逐渐加重,甚则眨无休止。西医诊为“结膜炎”,用氯霉素等眼药水滴之无效。伴鼻塞,流浊涕,面色青黄,二便正常,舌淡红无苔,脉弦细,发育良好。证属肝脾阴虚兼外感风邪,以人参乌梅汤加减:


沙参10g,乌梅10g,山药12g

莲米10g,木瓜10g,甘草2g

女贞12g,麦冬10g,桑叶10g

薄荷8g

 

服药三剂诸症悉减,但声嘶,原方加诃子9克,再进二剂而痊愈。

 

按:眨眼一证,为足厥阴、太阴之病,《灵枢·脉度篇》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上下眼胞属脾胃。肝脾阴亏,风热外袭,故除眨眼、无苔等肝脾阴虚证外,伴见鼻塞,流浊涕等风热之候,面青黄乃肝木乘脾之症,亦如《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谓。方中沙参、乌梅、麦冬,玉竹、木瓜、甘草、女贞酸甘敛阴缓肝之刚劲,山药、莲米,甘淡实脾,桑叶、薄荷祛风清热,服药三剂病减,继进二剂告愈。



体会与讨论

 

人参乌梅汤是酸甘化阴,甘淡实脾的常用方剂。因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之后易于热化,热邪内迫最易伤阴耗液。故本方尤宜于小儿,特别是久泄伤阴或其他原因而致脾胃阴虚,纳呆少食者。

 

以上五例皆为异病同治的具体体现。其病虽异而阴虚之病机则一,随其兼证不同加减用之,故获良效。若属阴虚泄泻势急者加入固涩之品,如例一;若属阴虚胃热者加入清热和胃之品,如例二;兼有湿热者,衡其轻重加入除湿清热之品,如例三;若阴虚肝旺者,加入平肝潜阴之品,如例四;兼风热外感者加入薄荷、桑叶等疏风清热之品,如例五;兼乳食停滞者酌加消食导滞之品,如例一、二、四等。



摘自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83-08-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