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公是虚构出来的?秦朝的中央官制(上)

 金色年华554 2017-02-02

编者按:公元前221年,秦王统一了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时代,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秦王嬴政采取了一些列重大措施,来健全和巩固政权。首先确定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在地方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在中央确立了以城乡未收的中央政府组织。

拜相必定封侯

中央政府首脑,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事实上只是相当于皇帝的幕僚长,金印紫绶。秦省司徒,设置丞相;周礼六官,排名第二的才是地官司徒。

秦惠王十年(前328年),张仪相秦;秦武王二年(前309年),设置左右丞相,出现丞相的名称;昭襄王三十二年(前275年),以穰侯魏冉为相国;秦王年幼时,吕不韦担任相邦,被尊为仲父,昌平君是丞相。统一六国后,李斯由廷尉升为丞相,二世皇帝后来拜赵高为中丞相。

三公是虚构出来的?秦朝的中央官制(上)

吕不韦传奇,张铁林饰演吕不韦

战国时期,各国丞相比被封侯,秦国也一样。魏冉被拜为相国,封穰侯;范睢被封为相国,封应侯;吕不韦被封为文信侯,李斯被封为通侯,赵高被封为安武侯。拜相封侯,成为惯例,一直到西汉初年。

当下比较认可的说法,三公九卿,丞相是三公之首,编者保留个人意见。根据《史记》记载,秦朝不设置三公,有丞相则无三公,有三公则无丞相,丞相是集权,三公是集权。

秦朝有没有太尉?

根据东汉初年的《汉书》记载,太尉是秦朝官制,职掌武官黜陟和军队建设,然而《史记》等书却找不到秦朝有太尉的记载,是司马迁还是班固,有哪个搞错了吗?秦朝没有任何人被任命为太尉,曾经出现过国尉,相当于《周礼》六官中的夏官司马,职掌军事。汉朝的太尉是三公,而秦朝没有三公,也没有任何人被任命为太尉。

秦昭襄王,在大良造之下,设国尉一级。《史记·白起列传》白起初为左庶长,逐步由左更、国尉升至大良造。《商君书·境内篇》论军爵,以国尉低于将一级,“将短兵四千人”,“国尉短兵千人”。短兵具有卫队性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以尉缭为国尉,相当秦的太尉。

三公是虚构出来的?秦朝的中央官制(上)

宁静在吕不韦传奇中饰演太后,与丞相吕不韦有染;她在《孝庄秘史》饰演孝庄,与王爷有染

三公是虚构出来的?秦朝的中央官制(上)

副丞相御史大夫

《周礼》六官最后一篇,冬官司空,大司空一职后世多经常设置。秦朝没有司空,却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丞相的副职,银印青绶,爵位上卿。秦始皇的时候,有御史大夫冯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古代宫廷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皇权和相权之间。君主一方面要依靠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去统领百官,另一方面又害怕丞相权重,架空君主。秦朝规定丞相出缺,御史大夫可以递补。秦始皇当年即秦王位时(当时叫秦王政),只有13岁,大权操纵在相国吕不韦手里,只是在他22岁那年除掉吕不韦后,才真正掌握了秦国的政权。这段痛苦的经历在秦始皇心中是难以抹去的,所以设立御史大夫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制约相权,而制约的机制就是明确御史大夫为“候补”丞相。这样一来丞相就要小心谨慎,奉公守法,以免遭御史大夫的弹劾。而御史大夫则会努力工作,尽量去挑丞相的毛病,结果就达到了相互制衡的目的。

因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所肩负的监察职能由御史丞和御史中丞完成,而御史中丞常随皇帝左右,负责监察朝中文武官员,主管公卿百官的奏章,掌管图籍秘书,地位不高权力很大。因为御史中丞,御史大夫才能成为最高的监察官。

三公是虚构出来的?秦朝的中央官制(上)

甘罗十二为丞相,他只是担任上卿,后来以讹传讹为丞相

伊洛河畔看春秋:有丞相无三公,有三公无丞相;秦朝没有任命过太尉,而国尉的地位不高;御史大夫只是银印青绶的副丞相,所以说秦朝设置三公九卿是误传,后人附会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