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的风度 | 何处是江南系列报道①

 九万里风 2017-02-02


历史上的江南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所指它既是一个静态的地理概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范畴,在大多数人眼里,它呈现出一种随处可见的粉墙黛瓦、烟雨杏花、吴侬软语、水乡人家的意象,但江南并不仅于此。千百年来,“江南”是个超越地理范畴的理想之地,它更是一种诗性的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以江南为标签的审美生活,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精致的古典生活方式。


在当下寻找江南是个有趣的事情。一方面,我们看到城市化进程使得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江南意象不断消逝,另一方面,那些自古沉淀在江南大地上的文人气质和生活审美,也逐渐被碎片化、信息化、现代商业等冲淡。


大城市自不必说,无不透露出国际化的味道,甚至连乌镇这样颇具江南形制的小镇,其在戏剧和当代艺术上的野心勃勃时常让人产生迷惑之感。以至有一种说法是,现在如果要寻找原汁原味的江南之地,浙江需去绍兴,江苏得看常熟了。这话虽听起来略显偏颇,但似乎又能找到确凿的佐证。


从常熟纵横绵延开去的礼乐和这片柔和的水土构成了历史上的江南。在常熟,至今仍然保留了那个在历代文人诗文中描绘的水乡、民俗、风物、饮食、文气……这些江南符号一应俱全,成为观察整个江南的一张绝妙切片。



何处是    江南

江南的风度



昭明太子在这里编《文选》、张旭在这里任县尉,黄公望、钱谦益、翁同、画圣王石谷……既是虞山的文艺流派,也包揽了诗、书、画、琴、印,其中《松弦馆琴谱》是四库全书唯一收入的琴谱,你想它只是个小县城,‘源头’不是随便说的。



1
源  头



对于常熟博物馆馆长朱晞来说,有三样事物可以代表常熟:地理环境、黄公望和百姓读书。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两句诗白描了常熟的地理样貌——虞山的一部分被包入城内,形成了有山有水的小城风情,朱晞说,像精致的盆景。跟唐伯虎当年从水路进入常熟一样,1979年,朱晞也是从水路进入常熟,“沿路景色千变万化,据说他为此画了七十二张画,可见这种山野之美如何感动了他”。尤为令他感怀的是,“多少年下来,常熟一直风调雨顺的,它也始终是全国百强县之一,这个地理文化很重要”。此方水土养育的常熟人,“不张扬,稳稳的,几千年保持这个才是本事。连常熟的雨伞,都是很敦厚的”。


常熟最早叫“虞乡”,之后也用过其他名称,到了梁代大同六年,正式定名“常熟”,取“年年丰收”的意思:据说是因为常熟东南低西北高,无论水旱都能丰收,所以叫常熟。


先秦的常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肇始于吴地始祖仲雍。史料记载,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幼子季历,季历有子名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太王十分疼爱季历和昌,想把王位传予他们。但当时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太伯和仲雍就以采药为名,从渭水之滨来到千里之外的常熟无锡一带,建立了名叫勾吴的国家,开发了最初的江南。太伯去世后,仲雍继位,别名虞仲的仲雍死后,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便将海嵎山更名为虞山。


虞山脚下,仲雍墓和言子墓相邻,仿佛这两位非凡的文化祖先并不寂寞。言子,本名言偃,字子由,生于常熟,成年后就学于孔子,“孔门十哲”之一,因擅长文学而列第九。孔子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言子也确实如恩师所说,“道开东南”“文开吴会”。孔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言子用礼乐教化常熟,当时到处有弦歌之声,后人称“弦歌之治”,言子被尊崇为“南方夫子”。


追溯常熟的历史和对周围的辐射力、影响力,它常常被认为是整个江南文化的源头和核心。朱晞一口气往下数,“历代下来,还有昭明太子在这里编《文选》、张旭在这里任县尉,黄公望、钱谦益、翁同龢、画圣王石谷……既是虞山的文艺流派,也包揽了诗、书、画、琴、印,其中《松弦馆琴谱》是四库全书唯一收入的琴谱,你想它只是个小县城,‘源头’不是随便说的。” 


从这个意义,追溯“江南”这个概念也变得饶有兴味起来。“江南”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九章》:“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东周春秋时吴王建“姑苏台” ,后“姑苏”一词经常出现在历代文人歌咏江南的诗词作品中,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等 ,体现了一种独属吴越的隽永情味,因此历史上,江南一度被中原称为吴越。汉朝时有比较正式的“江南”称呼,著名的汉乐府《江南》就是证据。后来,随着中原人大量南迁,江南成为一个文教发达、美丽富庶的地区,隽永的情味浓得几乎化不开了。



2
完  美



元代画坛上,黄公望的影响和成就冠于一时,如今的《富春山居图》被列为国宝级画作,他在虞山和富春山的生活,也被艺术史反复书写着。朱晞作为在常熟生活了近四十年的一个琴人、书人、画人,深感自己跟黄公望是比较接近、有共鸣的。


“对自然的领悟,对文化、美、人生理想的追求,《富春山居图》里都有”。复刻版的《富春山居图》镶嵌在常熟博物馆二层的墙面上,笔墨清润朴素,意境简远超逸,令人观之忘俗。“最优秀的东西没有时间空间限制,几百年下来,还是那么美”,朱晞说黄公望其人其画令他产生共鸣,也给他提供了反思的翘板,“古代士大夫有两种,一种是治国齐家,一种是回归,黄公望的画所表达的就是人可依靠的那个港湾、那个可回归之处。而现在的人们太想要什么了,几乎都没想过要回到什么地方。黄公望却可以让我们同步地诠释有为和无为”。


在朱晞眼里,黄公望的意义几乎是完美的——不即不离,悠悠到来,是种风度。他引用唐人赵耶利形容吴地音乐的话“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形容黄公望的风度。


朱晞认为,古人底下的东西都是一样的,都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但面上会显现为某一种形式,如黄公望就显现为画家,张旭显现为书家,严天池等显现为琴家。其显现也丰富,如以草书横绝于世的张旭,也会有《郎官石柱记》这样美妙的楷书。“从黄的身上我们能看到文化的回归和反思,看到东方文人追求的东西”,《富春山居图》表面的虚无、平淡,也让朱晞感慨:“能做到这个其实是下了大量的功夫的,和儒家也是相应的,只有经历过很不平淡后,才能归于平淡——现在的艺术家太缺乏这些东西了”。


1354年黄公望在杭州去世,他的遗体被安葬在虞山西北麓,无数后人攀上这座青山,看他曾经“月夜孤舟独饮,抚掌大笑,声振山谷”的地方,看启发过《富春山居图》的虞山“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化极矣”。黄公望和虞山、常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除地理环境和黄公望之外,第三才能代表常熟的,朱晞说,应该是普通常熟人身上体现的文化根基。朱晞发现,随便去个茶馆,只要跟人聊天就能发现,普通百姓对历史文化知道得太多了,“在常熟不敢以文化人自居,读书人太多了,这样它才会成为历史文化名城,这是文化根基的东西。曾经我也年轻狂妄,接触很多老百姓后才发现,要实事求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多厉害,这里藏龙卧虎”。朱晞非常感动于常熟百姓对文化的认知度。



3
传  奇



常熟博物馆,是常熟文化的集中展示。我们跟随朱晞及博物馆专业人员的脚步,在面积不大的馆里“博览”了常熟富饶多姿的人文历史。如果说“兴福禅寺”令人有点陌生的话,提起“破山寺”及“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就无人不知了。它建于南朝齐梁时,唐贞观之后又被称为破山寺。相传在常熟城北八九里处,曾有双龙相斗,一龙破山而出,所以古名之曰破山寺。寺后现在还留有唐朝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的碑刻,书写出自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之手,后来又经清代雕刻名家穆大展的精雕细琢,因此,这块诗碑被称为名诗人、名书法家、名雕刻家合一的“三绝碑”。


虞山北麓石梅的读书台曾是昭明太子当年读书选文的地方。而草圣张旭曾任常熟县尉,常熟至今还有一条街名为醉尉街,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大书法家而命名的。


宋元时期佛教建筑在常熟继续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市中心的方塔。它始建于南宋年间,距今800多年,共九层,高67.13米,因为它整体形状呈方形,而方形宝塔在全国都不多见,所以常熟人简称为“方塔”。


明清时期常熟的繁荣达到了鼎盛,涌现了无数的举人、进士、状元,出现了《聂海花》作者曾朴、两朝帝师翁同龢、“第一清官”鱼侃、宫廷画家蒋廷锡、藏书刻书家毛晋等各种文化领域的名人;艺坛更是风起云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王翚王石谷——清初画坛出现了著名的“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他的画技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被尊称为“画圣”。以“东南文宗”钱谦益为首的虞山诗派,从严澂、严天池为首的虞山琴派、以林皋为代表的虞山印派等等,也都各领风骚;尤其钱谦益和柳如是的爱情故事,成了传奇佳话。



4
活  泼



常熟博物馆,作为一个县级市的博物馆,所办的展览却视野开阔、精细活泼、意味深长。朱晞近年一直在思考怎么做展览,“通过‘无倦文化’这个品牌,我们在语言、形式、主题上都有探索”。“无倦”来自《论语》“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和荀子“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的理想状态。


第一期是举办于2013年的“琴无倦”。朱晞把琴棋书画展示在古宅院的生活状态里,栩栩如生地讲述出古人如何追求生活之美。所展示的唐琴“云泉”, 琴背面刻有楷书“云泉”,下方刻有“久御不厌”方印, 琴音温劲而雄,由刘善教在庭院里抚《平沙落雁》。宋琴名弘月,斫于1086年,那年,黄庭坚42岁,写下了花气薰人贴。


第二期是去年的“茶无倦”,“不是展示一个杯子,而是茶壶杯子房间都在,比如我们请金马奖美术指导获得者胡硕珍布置了16套包括唐、宋、明、清时期的茶席茶器,并且摆放的层次与设计同样再现了当时古人茶道场景”。其余展品还包括,镇馆之宝的橄榄核雕“东坡泛舟赤壁”,清乾隆豆青釉暗花缠枝牡丹茶缸、清雍正淡描青花陶渊明爱菊图茶杯、五代越窑系青釉葵口盏等演示了古文人生活的具体样子,如茶在什么空间中、宋代明代分别怎么喝、日本台湾怎么喝等。


朱晞说他的理想是让博物馆构建一个通道,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紧密关系,所展示的也不是贵,而是生活如何美好。



记者:侯子英  

图片:牛华新

编辑:小苹果 & 特别的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