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逃票被老虎咬死,一下子涌现出了很多上帝,论证这个人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又有一些上帝反驳,这个人罪不至死,仍旧值得同情。两边就因此争吵。这些争吵,仔细想来有何意义?如果讨论的话题变成「该不该遵守规则」,所有人都会一致赞同:该。或者问,「如果违反规则,是否需要承担一切代价,甚至包括死亡?」所有人,经历过这件事的教育,都会点头。 这些都没有分歧,那我们究竟在争什么?该不该死,这算一个什么鬼问题?为什么要在这么轻薄的一个判断上花费无数口舌?是对一个人做身后的审判吗?但是该或不该,这个人都已经死了。他清不清楚违规的代价,愿不愿意承担,都已经付出了生命。——对这个人无谓的审判,是在转移讨论的方向。 我们其实讨论的,是局外人的感受。一些人是要表达,他们看到这条新闻,对遇难者没有同情的感觉(或者有人更同情老虎),另一些人则有强烈的物伤其类的痛心。因为存在感受上的巨大分歧,双方都有了表达欲。 但大多数人并不熟悉如何讨论感受。 不信,请比较一下这两种说法:
它们是相同的表述么? 从字面意思来看,似乎差不多。但作为表达方式来讲,它们有根本的不同。前者是在表达感受(个人视角),后者则是一个判断(上帝视角)。 我们不习惯直接说「对这件事,我现在的感受是」,而更愿意把它变成价值判断:「这件事值得/不值得同情」。通过这种转换,似乎就不用袒露「自己」。并非「我无感」,而是「这件事不值得我有感」。如此一来,就变成了「这个人」或「这件事」的固有属性。我们似乎就是在讨论一个客观的命题。 我个人很不喜欢这种转换。把它作为一种思维训练也还罢了。作为一种处理感受的方式,它低效且自恋,蒙蔽人的双眼,而且常常导致无谓的争执。既然是判断,就仿佛存在对错之分,必须争出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一样。 「他就是活该!」「不,他罪不至死!」 「他值得同情!」「他不值得同情!」 ……这些命题,真的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么? 只要从「该不该」的上帝视角撤回来,回到个人的感受上,这些分歧就可以有更简单的处理方式。希望它们可以以后成为讨论类似事件的共识:
最后表达一下我的感受:我对这件事是很同情的。一个热闹的日子,热闹的地方,上演了那样的人间惨剧,无论如何难以消化。人类的悲欣生死,有时就在那么一墙之隔,一念之差。想到这一点,心里怎么也过不去。网上那些义正言辞的训诫,我虽然理解,但是不爱看。有一些冷嘲热讽的聪明话,尤其让我烦躁。——但这也谈不上是指责,说到底,只是我一个人的感受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