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官窑随谈

 闲情偶的 2017-02-02

宋官窑随谈

作者;蔡书文

'官窑'是我们现代人对历朝历代朝廷或官府用瓷的统称,它是相对于民窑而言的。在漫长的瓷器发展史上,到了北宋末年却有一个著名窑口(位列宋五大名窑)被命名为‘官窑’。因此现在我们所说的‘官窑’通常可以作两种理解;一是广义的(泛指历朝历代官窑),另一种是狭义的(单指被命名为‘官窑’的宋官窑)。
谈及宋瓷不能不谈宋官窑。宋官窑是宋代皇家御窑,制瓷仅供皇家使用,权臣贵胄也只能望瓷兴叹,宋人称皇帝为官家,故而这极特殊的皇家御窑便被命名为了‘官窑’。明代人高江村有诗曰:“烧成惟献至尊用,郑重特以官窑名”
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中云“政和间(北宋1111-1117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牟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也就是说宋官窑分为北宋汴京官窑、南宋修内司窑、和南宋郊坛下窑,南宋郊坛下窑的瓷器质量,大不如南宋修内司窑。另外,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等窑,也仿烧南宋修内司窑的瓷器,但是质量根本不能与修内司窑相比。
从文献记载来看,北宋官窑才是真正的宋官窑,‘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说明了这一点。而南宋官窑一名内窑,一名郊坛下窑,‘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牟矣。’这一段文字记载说明了这两窑各有其名而不叫官窑,只是现在人们已习惯将这两窑称为南宋官窑,还有些人甚至鸠占鹊巢地否定了北宋官窑的存在。因南北官瓷釉色相似,器型相仿,加之北宋官窑烧制时间短,传世器物极少,且窑址至今未找到,所以有很多人是分不清北宋官瓷和南宋官瓷的, ,这些现象应该说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手上没有实物,且很难见到真品,更别说供你研究了。
随着南宋官窑遗址的发掘,出土的瓷片和完整器的增多,甄别北宋官瓷和南宋官瓷应该说不是太难的事了,我们不妨从官瓷的各个角度来做一番比较:
北宋官窑是宋代著名瓷窑和南宋官窑(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统称宋代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官窑乃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引入汝瓷及开封东窑等窑口窑系的制作精华,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其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投资兴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而南宋官瓷是袭故京遗制由督陶官监督生产的祭祀和实用器,当然也不乏有许多艺术含量高的器物。但和北宋官窑相比总是稍逊一筹,道理很简单,北宋的徽宗皇帝是为了追求艺术而建窑的,制作不计成本。而南宋朝廷因战乱初定,媾和赔款,财政上捉襟见肘,金银铜铁等金属器奇缺,为保家国安泰祭祀又是必不可少的,为了省钱只好建窑烧瓷以代替金属祭器,其建窑的动机和北宋的徽宗皇帝之动机完全是两回事,在艺术上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都乃朝廷举国家之力投资的“国有”企业,其生产关系为:“朝廷置窑、内府制样、民匠造器、兵士供役”,所烧产品唯供朝廷使用,不在市场流通,罕珍和稀有,常人难以见到,一如清代学者陈浏在其《陶雅》一书中所言:“宋官窑者绝不经见,世人罕能识之者”
北宋官瓷在烧制工艺上是先烧胎,而后再施釉,且常常三次以上施釉,使得釉层较其它名瓷的釉质都厚的多,所蓄氧分子当然也多。入窑开火后,经氧化焰的煅烧,在这些至肥至厚的釉达到熔点沸腾前,便稳火进行缺氧的强、弱气氛还原,窑炉在产生的窑压作用下,迫使烈火生成的一氧化碳钻入釉内,与釉中所含的氧分子结合,这便使得釉层中出现无数细密的气泡,且难以在窑压下发挥出来,其形态如沫如珠。也正缘于这些细密气泡的存在,才产生了北宋官瓷温雅如玉的质感,消除了那些由氧化火焰直接烧成的琉璃质感和与其相辅相成的贼光。釉质肥厚,酥光宝晕。(图1)

图1北宋官瓷兽耳瓶局部图(釉质肥厚,酥光宝晕,釉面自然老化且包浆厚重,无数细密的气泡,其形态如沫如珠)
北宋官瓷对釉质的追求与完善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其釉质肥厚,如脂如玉,在原料选用、色调调配上甚为讲究,尤其在原料选用上,可以说是穷其奢华,不惜代价,这也自然成为注重烧制成本的民间窑口和其它窑口不能仿造到位的主要原因。对汝窑的支烧法加以改进,增添了垫、支垫结合的烧法,器物受力更均匀,使得胎骨也更坚挺,从而为釉质更趋淳厚、匀润创造了条件,真正达到了肥若堆脂,抚之如缎似玉,攥之仿佛出油的艺术效果。(图2)

图2北宋官瓷梅瓶一面图(真正达到了肥若堆脂,抚之如缎似玉,攥之仿佛出油的艺术效果)
南宋官瓷厚胎薄釉,到后来也有厚釉的,但较之北宋官瓷的肥厚就显得单薄了许多,(图3)故而其在釉中的氧分子就相对的少,气泡也就少了,釉面的玉质感也就不如北宋官瓷了。在釉料的调配上亦不如北宋官瓷之清透。北宋官瓷不但在诸多名窑的施釉技法上加以吸收和改造,还专门创制调配出其不怎么沉淀的釉浆,以服务于胎体的多次施釉。毫不夸张地说,北宋官瓷的调釉及施釉工艺实乃绝响天下,作品釉层厚度基本都大于坯体的厚度,是为其它瓷种所望尘莫及的。可以想见,那种肥釉坚胎,质朴玉润的美感,该是多么的高贵典雅啊。

图3 南宋官瓷纸捶瓶一面图( 釉较之北宋官瓷的肥厚就显得单薄了许多)
也正因为这等沾黏度极强的釉浆和多次施釉工艺,北宋官瓷经不同程度的还原焰烧制后,釉面和胎体在不同膨胀系数的作用下,开出大块“鳝血”裂纹,亦即学术界盛赞的“龟背片”,并因瓷釉的异常厚重,随着这纵横交织的“龟背”纹片的开放,又逐渐破裂出层层叠错的细密的冰片纹,(图4)形成了北宋官瓷独特的“鳝血冰肤”

图4北宋官瓷梅瓶局部及放大图(因瓷釉的异常厚重,随着这纵横交织的“龟背”纹片的开放,又逐渐破裂出层层叠错的细密的冰片纹)
北宋官瓷主要以釉色之美、纹裂之俏,去追求艺术上至高至上的大境界。造型古朴庄重,所裂纹片灵动飘逸,形如龟背,色如鳝血,釉面莹莹冰片极富美感。风流多才的一代君王乾隆题诗赞颂北宋官窑瓷器,诗曰:
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
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
摩挲真是朴之朴,咏叹仍非觚不觚。
合赠何人合长吉,苁花得句负奚奴。 乾隆壬寅新正 御题
乾隆皇帝的诗,将北宋官瓷朴和如玉,器物通体鳝血纹开片并串附莹莹冰裂纹片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来。北宋官瓷釉面的开片,得益于其独到的工艺,开片不仅流畅,且小器也可开龟背大片,纹片有大小开片两种,大开片纹痕长而粗壮,有的纹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经线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样垂披于臀,因此有“牛毛纹”之称。(图5)即使是小开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几条较长较粗的纹痕。纹如鳝血,产生出令人惊叹的纹裂美。北宋官瓷以鳝血纹为上品,如高濂在其《燕闲清赏笺》中就说“(官瓷)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图5北宋官瓷梅瓶一面图(大开片纹痕长而粗壮,有的纹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经线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样垂披于臀,因此有“牛毛纹”之称)

北宋官窑瓷为了彰显皇家气派以及对工艺上的苛刻要求,在釉中摻入了宝石,玉粉及黄金等特殊的宝珍料,以至于北宋官窑瓷显得特别的与众不同。时至今日,每当将真正的北宋官窑瓷呈放在自然的阳光下,她釉中蕴藏的宝物所焕发出的七彩光会使您心花怒放,叹为观止。(图6)

图6北宋官瓷梅瓶放大图(上图;釉中宝石放出七彩光,下图;釉中黄金富集处形成金片)

南宋官窑从发掘的器物和瓷片来看,在杭州南宋官窑窑址出土的器物中,只有墨纹,冰裂纹和少量的金丝铁线纹。(图7,8,9)而且这些墨纹与金丝铁线纹都是染色的,冰裂纹所显现的黄色也是后天受沁氧化所致,而“纹犹鳝血”是烧成的。既然南宋官瓷没有鳝血纹,那不正说明鳝血纹是属北宋官窑瓷的吗?

图7南宋官瓷碗内面图(墨纹.即铁线纹)

图8南宋官瓷纸捶瓶局部图(冰裂纹.所显现的黄色也是后天受沁氧化所致)

图9南宋官瓷月白釉撇口碗内面图(金丝铁线纹)
北宋官瓷的胎骨有白、灰、红之分。其土取自汴东阳翟,淘炼极精。胎色多为香灰胎(与汝窑胎色接近)(图10)因其多次上釉的缘故,器口和器身釉都极厚,故不管是什么胎色在器口处显现出紫口的现象不甚明了,只有一丝淡淡的紫意。(图11)但在足根露胎处因使用了垫饼或垫圈垫烧,垫饼或垫圈上的铁离子在还原气氛中析出而依附在器底足上,且护胎釉多含铁质的黑褐、赭等色泽,从而使器底足上形成一圈褐黑色的所谓“铁足”。宋代官窑器有满釉裹足支烧(多为南官)和足根露胎垫烧(多为北官且器外底多采用同时期钧窑底刷酱褐色护胎釉工艺)两种,前者器底有支钉痕,(图12)后者足根露胎为铁足,(图18)足部修胎比较粗糙。

图10北宋官瓷兽耳瓶局部图(酱釉磨开处露出了原胎色,多为香灰胎,与汝窑胎色接近)

图11北宋官瓷梅瓶口部图(器口和器身釉都极厚,故不管是什么胎色在器口处显现出紫口的现象不甚明了,只有一丝淡淡的紫意)

图12南宋官瓷纸捶瓶外底图(器底有五个支钉痕,底外圈显露了紫口效应)
南宋官瓷的胎骨有黑、褐,灰之分。其中掺有紫金土故皆色深,淘炼不及北宋官窑精,多有缩釉和棕眼,(图13)器底露胎处多为‘铁足’。(图14)(图15)

图13南宋官瓷纸捶瓶局部图(缩釉和棕眼.露胎处显现了紫黑胎色)

图14南宋官瓷月白釉撇口碗外面图(褐黑胎色,是为铁足)

图15南宋官瓷灰青釉铁线纹碗外面图(深灰色胎,有棕眼,淘炼不精,亦属铁足)
北宋官瓷釉下气泡颗粒大而明亮,并累叠密集,如史料“聚沫攒珠”之述。所谓的“聚沫”是指其釉内每个气泡旁都吸附着少则数粒多则十数粒乃至数十粒微小的象‘沫’一样的小气泡,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大气泡,这个大气泡吸附的‘沫’少的就是‘珠’了,吸附多了呢就成了‘球’了。“攒珠”顾名思义就是将珠子串在一起,意即釉中气泡犹如珠子般串在一起。此亦北宋官瓷特有之现象,盖因其釉厚之故耳。在北宋官窑‘厚’而‘清’的釉层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珠’和‘球’,由于‘厚’的缘故这些‘珠’和‘球’密集且呈立体状排列于釉中;(图16)由于‘清’的缘故,借助放大镜我们可清楚地观察到好几层立体排列的‘珠’和‘球’呢。

图16北宋官瓷梅瓶釉面放大图(‘珠’和‘球’密集且呈立体状排列于釉中)
北宋官瓷在烧成过程中有部分‘珠’和‘球’浮到了釉面上,破裂后留下的‘坑’由溶融的釉填补了,当釉面开始降温后就有一部分未来得及填补的‘坑’永久地留在了釉面上,时至今日这些‘坑’因氧化的缘故都已变成了暗红褐色,(图17)就象梨子皮上的斑点(肉眼难见,需借助放大镜)这是北宋官窑至今也未见有人仿得出的特征。(南宋官瓷也没有此特征)

图17北宋官瓷梅瓶釉面放大图(时至今日这些‘坑’因氧化的缘故都已变成了暗红褐色,右下角气泡犹如串在一起的珍珠)
南宋官瓷釉下气泡亦有所谓的“聚沫”,而未见“攒珠”,由于釉层不及北宋官瓷厚,釉质不及其清,故而气泡显得不及北宋官瓷疏朗,深邃。
北宋官窑瓷器款识多达数种, 宫廷用瓷器物的款识,有“奉华”“ 奉刘妃” ( 刘氏系宋徽宋得宠贵妃)、“后苑”、“ 禁苑” ( 均为宋徽宗挥霍纵乐的御园)、“尚食局”(北宋宫内主管御膳机构)、“修司(北宋主管皇城太庙修缮) 、“ 天章阁”(北宋朝廷掌握的三大学府之一) 、“ 包公府” ( 北宋汴京府衙)、“八作司”(北宋朝廷掌管宫城手工作坊的机构)等。
北宋官窑除上述款识外,还有“官”字款,有三种形式:刻“官”字款、凸“官”字款,(图18)这两种都是楷书款,还有一种凸“官”篆字款。总之,以上款识应专属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官窑。

图18北宋官瓷梅瓶外底图(上图;凸“官”字款,下图;足根露胎处粘有氧化铁离子,故显褐黑色,亦可称为铁足)
南宋官窑瓷器款识见有“修内司窑”,“郊坛下窑”等四字方章款。
南北宋官窑瓷釉色基本相同,常见有天青、粉青、月下白、炒米黄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南北宋官瓷有许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因其有相同点故都被称为宋官窑,而其不同之处正好可以成为我们区别北宋官瓷和南宋官瓷的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