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本周《中华文明之美》师傅给你讲年俗,找年味儿。 既说春节,那何为春节我们不可不知。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如此看来,春节可谓一个大长假,也正是这一个一个年俗带来了年味儿。如今,很多地方都还传承着过年杀猪宰羊的习俗。此年俗来自先秦时期。《诗·豳风·七月》里记载了人们收获后酿酒宰羊的欢聚场景,“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十月涤场,……曰杀羔羊,……万寿无疆。”从而有了岁时的雏形。 祭祖,守岁,拜年是必不可少的年俗,皆源自古代。汉朝时,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东汉崔寔《四月民令》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也越来越丰富。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现在,守岁仍被传承,是我们年三十儿必须做的事情! 春节走亲串戚,互相拜年,一图热闹,二则增加亲人感情。在唐朝,人们就开始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改用梅花笺纸。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 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同时,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了。 到正月初五开始 “送穷”, “接财神”,这是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财神统“财”, 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故庆祝最为起劲。 春节之中“迎春”也是一件大事。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春节年俗不能少,既是停下脚步对旧年的回望,更是带上喜悦对来年的渴望!本周二至周四晚七点三十分,湖南卫视《中华文明之美》我们一起过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