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儿教育的误区 · 微思考

 伤心的小剑客 2017-02-03


微思考


下一代面临的最大问题将是幸福问题而不是谋生问题,而从小培养艺术审美能力和理性思维是未来实现幸福的关键所在,不过千万别把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技法的培养混为一谈。过分强调艺术技法培养反而容易对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产生反作用甚至抵触情绪。就好象数学其实是很美的,可是又多少人能欣赏其中之美呢?


原文解读


这篇微思考的初衷是罗胖的一句话“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技法根本是两回事”。之前其实心理有类似的想法,只是没有进行概括和总结。听了这句才觉得恍然而大悟,原来如此。这首先让我想到的是周围身边的幼儿教育的案例。


70、80后当父母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想方设法让孩子多才多艺,围棋、舞蹈、唱歌、钢琴、小提琴、跆拳道、英文、书法、心算和各种思维课程等,恨不得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一方面是因为“本来孩子也没处去,不如学点什么”的思维作祟,另一方面是“学总比不学强、将来就算不从事也总会有用”的老一辈观点的延续。



坦白来讲,我觉得这两方面的理由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至少孩子有机会在这些多才多艺中找到自己终身的爱好甚至天赋。不过还是那句话,让我们再独立而客观的想想其中的价值,因为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应该问一个为什么。(可以参看微思考的另一篇文章《人与人的差距往往只在于一个为什么》,或者回到公众号主页,输入“为什么”)


下一代将面临着怎样的问题?


幸福问题而不是谋生问题,这是我的答案。


大家上过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吗?网上有课程的视频,是所有名校公开课中最火的一部。为什么这么火?因为有太多的人不幸福。这个不幸福可不是指物质生活不好,因为现在的美国人包括我们中国的下一代人在物质生活和选择范围上都比较丰富。其实就算是现在的中国人,很多也已经在物质上大体得到了满足,不过心理却依然疲倦,主要是源于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攀比浮躁的风气等。所以这个幸福,主要还是指精神层面的东西,换句话说如何让下一代人在长大之后,心灵和精神层面能实现充实和平和。而这个最需要从小开始培养。那要培养什么呢?



我的答案是艺术和理性。理性好理解,我后面也会再做阐述。而艺术我是指艺术审美能力,而非艺术技法。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因为文章开头罗胖的那句话而对现代父母的培养方式有所质疑。


诗意化的生活方式需要从小培养艺术审美能力


为什么艺术审美能力如此重要?


因为它直接关系着人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对生活的欣赏及眷恋。通俗一点讲,一方面,艺术审美能力能让人热爱生活,不会轻言放弃生命或者被物质问题所过分羁绊;另一方面,它是保持人的想象力和好奇心的主要手段,而我个人始终有个观点就是,想象力和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催生甚至替代天赋而存在。


注意区分艺术审美和艺术技法。


如何培养艺术审美能力呢?这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也是我质疑家长们不断地培养孩子艺术技法的原因。罗胖当时举个了例子是他问一个著名交响乐团的指挥说“你们乐团的演奏家都是不是都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呢?”指挥的回答是“有些人也就拉琴拉的好,其实拉的什么自己也不懂。”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个人还是有些发言权的。我从小就是古典音乐的忠实拥趸,但是在学习一些乐器的时候却总是力不从心。我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好多古典作品哲学层面的意义,可是现在也完全看不懂五线谱。我还记得大学艺术节时候,我第一次看到有钢琴和小提琴十级的同学登台表演,可是我会觉得演奏的完全不靠谱。不是技法上不到位,而是他们没理解作者的初衷。



当然我并不是什么牛人,也没太多代表性,不过这种艺术审美和艺术技法分离的现象还是蛮普遍的。而且不光是艺术领域,其他领域也差不多。比如《穷爸爸富爸爸》的日裔美国作家罗伯特·清崎书写的非常好,但是自己的公司却破产了。也许有人说他书写的本来也有问题,不过就我而言,这本书是我当时作为一个懵懂的大学生进入大学读到的第一本课外书,而至今我依然觉得对我影响深远。


当然也有好多人从艺术技法而走向艺术审美,最后达到两者融合的。不过这种人大多要么因为天赋,要么因为从小的环境熏陶。比如典型的是贝多芬,小时候被父亲寄予成为莫扎特第二的梦想而被逼着学习钢琴,不过后来真的爱上了艺术。可是极少有人在既无天赋也无熏陶的情况下,只被培养艺术技法就拥有了艺术审美能力的。而且有时候,过分强调艺术技法反而容易对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产生反作用甚至抵触情绪。就好象数学其实是很美的,可是又多少人能欣赏其中之美呢?


如何培养艺术审美能力呢?


最完美的当然是父母有一方或者双方是艺术爱好者。如果不是呢,也没关系,多接触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别让孩子感觉艺术太高大上或者令人讨厌。艺术审美的引入可以从讲故事入手,这样会比较形象。比如作曲家写曲子或者画家绘画有哪些故事背景。同时,千万别硬性灌输,贝多芬毕竟是个例外。千万别因为艺术技法的过分培养而浇灭了提升艺术审美能力的可能性。每次有冲动要这样做时,请反问自己,“我喜欢数学吗?为什么不?”


良好的生活状态需要从小培养理性



理性的价值是什么?实在太多了,比如最起码是家庭和谐吧。就拿寻找生命中的Mr/Ms Right这件事来说,往往靠的是各方面的吸引,而非撞大运。那么如果一方从小就是在理性的环境中长大的,另一方大部分也如此,这样就不容易出现组成新家庭之后,内部有泼妇、蛮不讲理者一说了。而且理性本身也是完成工作、实现梦想的一个必要条件。我会经常碰到一些年轻人,一谈话就发现思维如此混乱,漏洞百出,大概是从小就没有做好理性思考习惯的培养而造成的吧。


如何进行理性思维的培养


最根本当然是以身作则、让孩子耳濡目染。家里的问题、分歧和争议要通过理性的讨论而非大呼小叫来解决。再有就是看的书、电视一定要以理性作品为主。这方面我觉得迪斯尼拍的“小熊维尼和跳跳虎”非常出色,虽然里面提出的假设在大人看来相当的低智商,可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假设并不幼稚、很合理。而且实际上我们作为成人也都是如此解决问题的,先提出假设,然后收集证据进行证实或者证伪。不信你去读读《麦肯锡意识》,就能看到,连大牛的咨询公司也都是如此培养人的。



当然了,品格培养也非常重要,不过这块的著作颇多,而且受父母影响较大,在此不做过多叙述。如果家里是男孩子,那我的秘诀是要么消耗他的体力、要么消耗他的脑力,二者必居其一,不然就精力旺盛得用不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思考  汇聚点滴思考,拓展智慧疆界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搜索公众号vthinkorg,加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