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榆次的传说

 yzsr273 2017-02-03

 

 

地处晋中盆地东北边缘,

东依太行,

西俯汾谷,

北枕罕山,

南抱八缚,

战国时设立县制,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往今来,

榆次民风淳朴,

人杰地灵,

才俊辈出。

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历史文物,

古代城池、寺庙、

民居、古塔、堡寨等,

以及依付于这些古建筑的

石刻、雕塑、壁画几乎遍布全境。

地名、村名都有着美丽的传说,

在此整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村名。

蔺郊

据《榆次县志古迹》(同治本)载:“蔺郊古墓在北蔺交村西一里许北崖上,穿石为圹,壁有字皆漫灭,内惟“咸亨四年,岁次癸酉”犹仿佛可见。今剥落无存,圹中遗像一,今建蔺相祠。”据当地流传,该墓为蔺相如墓。据清康熙《榆次县续志》主篆刘星则认为是唐代人蔺交之幕。唐咸亨四年为公元673年,比蔺相如生活时代晚950年左右,蔺相如是战国时人。官至赵国上卿(相当与后之宰相)。据今人考证,蔺相如墓有两处。一在邯郸,一在蔺相如的故里山西古县保丰村。可见蔺郊古墓确系民间传说,今蔺相祠亦从传说中来。无历史依据,蔺交村名来源即据民间传说,或者是据古墓葬者之名而来。

相立

据传为蔺宰相立马处,村名本此。

神头

神头原指晋智伯之头。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之一智伯(名瑶或称智武子)联络韩、魏伐赵于晋阳(今太原).赵襄子派亲信张孟谈游说韩、魏倒戈,赵、韩、魏三家联合反攻智伯,智伯兵败被杀,他的头颅做了赵襄子的溺器。此后“国人哀之,刻木首以葬”(榆次旧志均有记载)。今神头村附近有智伯墓,墓中即葬木头以示智伯之头,神头村名源此。

连子山

本为廉子山,廉子指赵国名将廉颇。据传当地原有廉颇墓及廉颇生前所遗甲胄,“每年夏天出晾其甲胄,村人甚为敬仰”(见同治《榆次县志 古迹》。按《史记赵世家》和《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晚年在赵国不被重用,奔魏客居大梁(今河南开封)后老死于楚国。因此,连子山不可能有廉颇的真正墓葬。又据《史记赵世家》中,未记载廉颇在这里活动,“所遗甲胄”未必可信。所以,连子山之名纯据民间传说而得之。无历史依据。

沛霖

古名“石阬”清乾隆二年1737,县令王有德(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二年任榆次县令)到北山祈雨,返回石阬时天降大雨,遂改石阬为沛霖。

源涡

源涡因原过水过境而得名,源涡为原过之讹。榆次旧志均载村内曾建有“龙祠”,即原过祠。原过,战国初期人,赵国国王赵襄子的大臣,因败智伯有功,立祠以祀。北魏时祠废。后人皆音故,故称原过为源涡至今。

上戈、下戈

戈字为涡的近音字。方言音同,清乾隆《榆次县志 都里》做上涡,涡指洞涡河(今潇河),上下指地势的高低,两村临洞涡河岸,下涡居低,上涡居高。

长凝、壁达 长凝本作长宁,民国初年改宁为凝,榆次旧志均载,谓长宁指李长宁,李长宁系北魏时的将军。曾在此驻兵筑寨,所以也称长宁壁或长宁寨。长宁村名本此。壁达,即到达长宁壁之意。

辉举

《榆次县志 都里》(乾隆本)做“灰咀”咀就是山粱的突出处。称“叭咀”灰指颜色。村庄坐落在灰色的山粱叭咀处,咀读(ju)。

榆次自古就是晋中平原上的富庶之地,在晋中流传这“金太谷,银祁县、吃不完米面的榆次县”的谚语。

榆次盛产小麦、谷子、玉米、高粱、豆类、薯类、杂粮等多种作物,产量高,品质优。为食品制作提供了优质丰富的原料。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形成了风趣独特的方言风格、有趣的发音特征。

榆次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晋语并州片。榆次方言与普通话的标准发音相比,没有后鼻韵,缺少卷舌音,阴平阳平分不清。

如“邦”读作“巴”、“江”读作“加”。复韵母中的“g"基本上没有,“江阳”与“发花”雷同的特殊现象。“春”“村”不分。

这即是榆次方言中“阳平”基本按照“阴平”发音的表现。以上发音的特征,虽然使发音显得硬、直,但却有一种豪爽、开朗、坦率的特殊情调。

榆次方言一大特色“四字歌”

“不光彩”叫“败哩倒兴”

"愚蠢”叫“不机烂迷”

“迷糊”叫“迷儿八登”

"诀窍"叫“门头脚道” 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

别致的称谓

叔叔叫“伯伯“

伯伯叫“大爷“

妹妹叫”姊妹”

祖母叫“娘娘”

蝙蝠叫“夜别蝠” 而叫不来的不名生物的小虫,皆称之为“牛牛”。

现在城市人的土语方言已逐步被普通话和标准词汇所替代。

即使农村随着文化结构的改变,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不管在榆次哪里几乎是听不到榆次本土方言了,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缺失。

在这里为大家汇总了一些方言词汇,大体上和普通话相近:

一、天时类

日头(豆) 太阳月明(米) 月亮星宿(秀) 星星响雷(驴) 打雷冷弹子冰雹现前年大前年外后年大后年春起 春天 夜来 昨天 早起(其) 明天 见天 每天 头明(多迷) 拂晓 黑张来 黄昏

二、 人物类

汉 男人 婆姨 女人 妮只 女孩爷爷 祖父 娘娘 祖母 爹 父亲 妈 母亲 大(豆)爷 伯父 大(豆)娘 伯母 挑担 连襟 二不愣 傻子 二杆只 鲁莽人 伙计(气)关系好

三、人体类

得老 头 崩头(多) 额头 顶门心 头顶 浓支 眼屎 托托 发髻 脯子 胸脯 只切 指甲

四、 衣食类

衣裳 衣服 汉褟禢 坎肩 鞋(咳) 鞋 特拉板 拖鞋

裁面 和面 扁食饺子油墩墩 煎饼 丝气 馊气

五、住行类

村儿 乡村 城黑里 城市 街下 大街 贾只 小巷茅房 厕所 蜗舍 家 不拉只 独轮车 地猪儿 独轮车(又名) 正(揍)房 北房 伙房 厨房 车鐝儿 车辙 车局儿 车轮

六、日用类

火圪劳 炉台 水瓮 水缸 茶盅儿 茶杯 酒盅盅 酒杯片片 手绢 胰 只肥皂单山 粗绳子 豆杀杀 细绳子 骨碌 木棒

七、形容词

入眼 漂亮(指人) 栓正 漂亮(指人) 七塔 漂亮 习吃 漂亮客细 漂亮 (指物) 绵善 善良 秀柳 苗条 秃舌 口齿不清 受瘾 舒服齐楚 整齐 玄乎 危险

 


晋腔晋韵说晋剧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产生在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后,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于而形成晋剧。其后几经变化,在晋中、晋北以至内蒙古、河北、陕北的部分地区发展传播开来。清未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后,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晋剧是山西省的著名代表剧种,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晋剧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分为三类:“乱弹”“腔儿”“曲子”。“乱弹”是晋剧的主要唱控,共有七种板式: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导板。“腔儿”是指晋剧中的各种花腔,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依附在各种板式的“乱弹”中。“腔儿”有“五花腔”“三花腔”“走马腔”“二指腔”“十三咳”“四不象”“导板腔”等。“曲子”是指所唱的昆曲和地方小曲。晋剧的这种唱腔和表演不仅具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比较圆润和工细的独特风格。因而,既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也能表现优美健康的民间生活。这种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是晋剧赢得众多观众喜爱最直接的因素。晋剧的表现技巧也多姿多态,难度也较大,如翎子功、帽翅功、椅子功、鞭子功、梢子功、耍茶碗、耍头巾、甩辫子等都很有特色。

2006年5月20日,晋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晋中醯之韵

没到过晋中的人,怕是十有八九不认识这个“醯”字。走进晋中,可说天天要与它打交道,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只好向同行的山西作家朋友请教。见我认真的样子,人家笑答:“‘山西老醯儿’听说过吧?醯就读作‘西’,本意指醋,引申为酸。”毕竟是本土作家,人家还告诉我,古有“醯从天来”之说,这里的“醯”字,又可解释为象形字,是“酒”的一半加“流”的一半和一个“皿”字组成,意为用此作容器的美味,比之玉液琼浆有过之而无不及。简单说吧,醯就是醋。

然而,我们晋中之行与“醯”的邂逅,却并不简单。

出榆次古城不远,就来到了老醯醋博园。此前我对于醋或者醯的认知,仅限于从小就爱吃的醋熘大白菜上。进一步讲,如果用山西老陈醋来炝锅儿,那溜出的大白菜就更美味可口,特别下饭。而今,当我置身于一座占地十几万平方米,有着“华夏第一醋园”称誉的醋城时,我在微熏的香甜弥漫中,竟感到了一种震撼。

山西做醋的历史大约有三千年之久。北魏贾思勰在其名著《齐民要术》中总结了二十余种制醋法,其中“作米酢法”几乎与山西老陈醋的酿制方法一样。明末清初,介休出了一位王姓“醋仙”,在清徐城关开办了一个“美和居”醋坊,他在白醋的基础上增加了熏醋工艺,大胆改革创新,“夏伏晒,冬捞冰”,终于创出了山西老陈醋的名牌——“美和居”,那可是顺治皇帝都喜食的名醋啊。

如今人们知道醋内除含有大量醋酸外,还含有钙、铁、乳酸、甘油、氨基酸及醛类化合物。它不仅是佐餐的调味品,还是人们强身健体的佳品。据记载,清乾隆年间研制的“定坤丹”,其中所采用的二十多味中草药,都是用山西老陈醋浸泡过的。

“开天辟地,远古洪荒。万物初生,智慧猛涨。古猿寻蚁,本能驱使。采摘野果,酸味得尝。唯物进化,世界莽莽。食蚁吃酸,生存基本。三皇五帝,文明初创。五味渐分,福泽炎黄。”吟诵此文的,是带领我们此次参观的负责人老郭——郭俊陸,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东湖老陈醋的传承人。几十年与醋为伴,老郭与醋结下不解之缘。

他领着我们在酵池醅室间游走着,介绍着。一行参观者紧紧围绕跟随着他,生怕漏掉每一句“醋语”。比如他说:“饭是经常吃的药,药不是经常吃的饭;醋是经常吃的药,醋更是经常吃的饭。”比如他讲山西人喜醋为命,一支军队打了败仗,士兵交枪不交醋葫芦。

老郭用手翻搅着正在发酵的大缸,说:“咱山西的高粱、大麦、豌豆,最适合酿醋,还要加上谷糠和麸皮儿。经过蒸、酵、熏、淋、陈五道工序,封缸两三天后,每天都要翻搅一个透。到了十八天后,它们就有新生命了!”有人不解,问:“五谷杂粮怎么会有生命?”老郭坚定地说,他们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他让工人掀去一口缸上的覆膜,亲自用一根木棍在发酵的液体中搅拌起来,一下、两下、三下……只见缸内的液体“咕嘟咕嘟”冒起泡儿来。大家正觉有趣儿,老郭提醒离他较远的人们看看身边的发酵缸,真是神了!没有人搅动的缸里的液体,也纷纷“咕嘟咕嘟”冒起泡儿来。“曲是醋之骨”,他比喻说,高粱、大麦和豌豆修成了“曲”,谷糠、麸皮儿,再融入有温度的水,就像灵魂醉入醯端醋底,其中的物华生灵各有其醉,它们重获的一场新生,就是汩汩流出的美味香醋了。

跟随老郭的这一趟“醋之旅”,真有点惊心动魄。当然,我们更见证了“好醯皆为人工出”的一道道繁重的劳作工序。一位姓杨的师傅,在翻搅岗位上一干就是四十年,老郭叫他停一下,让他张开双手,我们看到了那双大手,十个指头除拇指外,八个手指上戴着的是八个铜质的手指套。杨师傅说,这铜手指套是他的师傅传下来的,现在已没有生产的了。每天,他要用戴着铜手指套的手,弯着腰把一缸缸的酵菌翻透了,以保证换气均匀。令人欣慰的是,年近花甲的杨师傅身体很好,他说,这么多年就没感冒过,是不是醋的保健功能起作用了呢?

老醯醋博园因是著名商标“东湖醋”的产地,也称东湖醋园。这里真的有一座“东湖”,不过湖中流动的完全是醋液,堪称绝景。那巍巍的醋山、醋林,当然也是成品醋的存储之处。醋山由一个个大醋缸叠落而成,而醋林则由九十六座高大的金属罐矗立在园区,很像云南风景区的石林,里面却储存着上万吨五年以上的优质山西老陈醋。

有着悠久黄河农耕文化的晋中,老陈醋是它的亮丽名片。省领导来调研时曾一再叮嘱:老陈醋不仅是晋中的“面子”,也是全山西的“面子”。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更不能丢了这宝贝的“醋葫芦”。2014年10月,有着六百多年传统制作工艺的东湖老陈醋,终于走出晋中,越过娘子关,登上了纽约的展示会,登上了哈佛大学的讲坛,还迈进了联合国总部的大楼。去年9月,第四届国际醋酸菌大会在山西召开,晋中老陈醋煞是风光。

在山西还跑了不少地方,但晋中的访醯之旅,留下的印象最难忘,以至回到京城没几天,就有朋友约饭,几位竟众口一词选了晋阳饭庄。微信上我加了一句:“别忘了给俺点个醋熘大白菜。”

 

晋中那些老手艺

磨剪子,戗菜刀

“磨剪子唻……锵菜刀嗷!!!”小时候谁没听过?

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在传统相声《学叫卖》中就学过磨刀师傅的吆喝,“磨剪子来!戗!菜!刀!”已经成为大多数怀旧人最经典的回忆。

补胶盆胶桶

补胶盆胶桶的一般是提着一个扁箩,游走各大街小巷,喊起:“补胶盆胶桶……”

谁还记得以前补过?

修伞

现在买一把雨伞才多少钱?谁还会拿去修啊。小时候家里的伞大多是直骨的大黑伞,伞头是尖尖的银白色的,即便有折叠伞,很多也是黑色的,不像现在五颜六色。现在修伞的恐怕很难见到了。

修钢笔

以前,钢笔是个好东西,但难免出毛病。坏了又不舍得买新的,就去修钢笔的那里修一修。记忆里,修钢笔经常是当时修好了,用不了几天,又坏了,尤其是笔尖坏了,或者是漏水。划破本子,弄一手墨水,都是常事。

现在哪里还有修钢笔的?

修自行车摊

假如你心血来潮,骑上吃灰许久的“二八大梁”出去转转,刚蹬出没两步车胎就被扎了,这时候你会发现方圆几公里根本找不到修车摊。

如今,虽然修车摊越来越少了,但偷自行车的人依旧越来越多。

嘣爆米花


小时候没啥零食,炒包谷花的老大爷一来,简直让人疯狂啊。一大帮人围着说笑,小孩们就在嬉闹,大爷忽然说一句:“让开!”我们赶快像图中小孩一样,捂紧耳朵。咚的一声,可以开吃了!


如今,我们坐在电影院享受着美式爆米花时,脑海中是否有闪过那些黑漆漆的面容呢?

修鞋匠

嘴里噙一两枚小鞋钉,身边的收音机咿咿呀呀的响,时不时还跟身边的人开个小玩笑,这是大部分修鞋匠的工作状态。只是,在这个人人追求新潮的时代,修鞋,是不是正在变成一个日渐陌生的动词?

卖搅搅糖

小时候放学后,买个搅搅糖吃,关注公众号“怀旧”,感觉那时候卖搅搅糖的都是老爷爷。用一个瓷盆装搅搅糖,拿一根棒棒抹上一些,几角钱一个,高兴的吃着回家。

弹棉花

在没有橡胶枕和羽绒被的日子里,棉花成了天津老百姓的最佳御寒“神物”。然而棉花用久了会板结起不到保暖作用,这时候你需要找弹棉花的师傅帮你解决。文哏大师苏文茂先生曾据此创造过脍炙人口的相声作品,而弹棉花时发出的独特声响至今仍萦绕在很多老家人的耳畔。

肖像剪影 用纸“照相”

旧时老家,在公园里、马路边、庙会上,关注公众号怀旧总有一些手持小剪刀的剪影艺人,不时地低声招呼着路过的行人:“剪个影吧,留个纪念。”钱虽不多,但挺好玩,让你侧过脸去,边看边剪,一分钟就能剪好你的侧影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剪影艺术”。

剃头刮脸

自从有了美发店可以随意弄出各种奇葩发型,很少有人会选择路边那些理发摊整理自己那一头标准的“普通发”。过去咱老家老爷们儿最喜欢“剃头、刮脸”了,那时候都兴“板儿寸”,讲究“刀快水热,一秃噜一个”。要是哪位师傅手艺好,周围谁再摆摊理发老百姓也不认。

锔碗儿

可能很多90后都不知道“锔碗儿”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咱过去的铁锅搪瓷罐儿用久了会漏底,需要找锔碗匠修补一下,锔的这个“碗儿”实际上就是锅。过去锔碗匠的装备就是担一根挑子,一头挂风箱,一头挂上炉子板凳锤子之类的。只要他们一吆喝,半条胡同的居民举着破盆烂罐儿就拥过来了。

现在也没多少人家用铁锅了,都是不锈钢的...哈哈电磁炉7件套,有木有?

那些熟悉的叫喊声渐渐消弱

许多我们熟知的老手艺,正在悄悄远去,成为绝响……

但是他们不应该被遗忘,

因为他们用万能的双手创造了更多值得留给后人回忆的东西……


榆次地名传说


  不忘先人之鉴的南、北伽西村

榆次境内有两个伽西村,一个在榆次城南的北田镇,旧县志称南伽西;一个在榆次城北的东赵乡,旧县志称北伽西。两个伽西村虽相距甚远,却系王姓“兄弟村”,村名来历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大约明朝前期,榆次南关有个武举人名叫王甲,自幼酷爱书法,其书作凝炼深沉、流畅劲健、自成一体、气势夺人。有一年,修建榆次城隍殿工程竣工后要书写一块匾额,便邀请榆次城西某村的阎姓名人书写。然而,这一名人架子大,三次相邀而不至。人们实在等不及,就一致推举资助修建城隍庙有重大贡献的王举人书写,王举人凭着深厚的功底,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在榆次留下了“阎某三年写不成玄鉴楼,王甲一笔写成城隍殿”的谚语。著名书法家王一新系王甲之后人。)结果,笔迹未干,这一名人姗姗来到,众人赶忙出迎。此时正下着瓢泼大雨,人们在屋檐下冒雨跪着,这一名人仗着点权势,趾高气扬,目空一切,在众目睽睽之下,不仅不下轿,还说些狂妄讥讽之词。王举人与其发生口角,一怒之下拿起砚台砸向此人(也有人说抬腿一脚),正中其太阳穴而当场死亡。榆次知县念其修建城隍庙有功且事出有因,内心有意袒护,赶忙命人将榆次城四门紧闭,表面说是要捉拿凶手,实则让王举人躲避,防止城西某村人来报复。事后,知县在州府周旋、众人联名向上请求从轻发落。然而,人命关天,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判王举人言辞过分将阎大人气死,特此发配他到西夏充军(北伽西王姓祖坟中只有女性的一顶棺材,说明此人客死他乡)。王举人临行前将妻子和两个儿子分别安置到榆次东北、东南的山区为人守坟种地,(南伽西是为太谷贾村人守坟种地)。他们分别在坟的东头、伽蓝庙西起房盖屋,繁衍生息,以求子孙平安。若干年后,这两处地方逐渐形成两个小村庄。因他们是戴罪迁居,父亲是发配到西夏而客死他乡的,为让后人以此事为鉴,就取村名为“伽西村”,意思是“先人戴枷发配西方”。又因两个伽西是兄弟村且一南一北,故名“南、北伽西村”。

出使两兄弟 使赵、使张村

相传北宋太宗年间,大赵村出了个阎姓宦官,从小就过继给赵村他姑母家做儿子。几年后,姑姑家境没落不堪。姑姑心想,与其让孩子受贫穷之苦,倒不如送入皇宫做太监,虽然听起来不太体面,但不失为孩子生存发展的一个办法啊。孩子聪明伶俐,以后也许还能出人头地呢?于是,四处托人忍痛送走了孩子。

孩子进宫后谨慎吃苦,知礼有节,处世圆滑,深受皇宫上下的赞赏。就这样,他从一名小太监一路飞升成了皇宫的大总管,执掌了朝中大权。

有一年,皇帝恩准他回家省亲。他带着皇帝赐他的美貌妻子荣归故里,场面浩浩荡荡,极其体面,观看的百姓人山人海,地方官员也到他家拜望,人们赞叹不已。阎公公的表弟见他如此风光,就命他的两个儿子拜阎公公为父,还对阎公公说:“两个孩子德能兼备,哥哥如能带到皇宫找个差事,也算是为朝廷效力吧!”阎公公一口答应。

不久,他带着两个孩子返回皇宫,奏明圣上,恳请安置他的两个儿子。皇帝看到两个孩子聪明可爱,龙颜大悦,不仅不怪他先办后奏之罪,反而大加赞赏说:“我朝正缺外交使臣,你要悉心教导,使其以后从事外交工作。”

阎公公的两个儿子不负众望,担任外交使节颇有建树,出使辽国功绩显著。太宗皇帝称赞兄弟俩可和汉朝的张骞相比,对阎公公说“我很怀念前朝张骞,要是你家是张村就好了。”阎公公说:“我家赵村东北五里就有个张村。”太宗说:“这就好,就让你的两个儿子将来告老还乡后,一个住在赵村,一个住在张村,并且赵村和张村村名前面加上个“使”字,一来说明他们是外交使节,二来也能说明他们有汉朝张骞之才。”阎公公听罢,赶忙跪地谢恩。

后来,兄弟俩年老还乡时,遵照圣上旨意分别居住到张村和赵村,改村名为“使张”和“使赵”村。

还有人说,使赵、使张村名,是因这两村在古代隶属使相乡而得名。

兴化寺差点成了元大都

如今陈胡村兴化寺,曾经是元世祖魂牵梦绕的圣地,甚至由于一念之差,差点成了元朝的大都。

这都源自元世祖的一个梦,梦里刀光剑影,宋朝人马已把元朝军队杀得所剩无几。元世祖突出重围,落荒而逃,眼看后面追兵又紧跟而来。正在万分危急的时候,突然看见一座庙前的老和尚向他招手,便丢下战马进入庙中,这老和尚把他藏于神桌后面。这样,侥幸躲过宋朝官兵的追杀。他避过风头,拜谢了老和尚出门,回头观看寺庙,看到三个醒目的大字“兴化寺”。一觉醒来,梦中情景历历在目。

元世祖登上龙位后,对此念念不忘。他认为,以上所梦,是神灵在点化自己,有“兴化寺”的地方是吉祥之地,能保佑自己的江山社稷稳固。于是,他决定在有“兴化寺”之地建立大都,派人四处查访。派出的人在榆次陈胡村打听到有“兴化寺”,便回奏皇帝。元世祖大喜,立即派出专人带领官兵前来榆次落实和察看地形。寺庙里住持不知内情,得

 

有关榆次皇城庙的传闻


这座乐楼建于明朝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是城隍庙建筑群中最年轻的建筑乐楼,有480年的历史。 就在数百年前的一次城隍出巡活动中,俞家街上俞家的一位待字闺中的大姑娘爬到自己家临街的房顶上看城隍出巡。城隍出巡活动日落时分才告结束,那位俞家姑娘家人却找不到那位姑娘。且放下这家人家不表,再说城隍出巡的队伍。出巡完毕城隍落轿后,人们收拾轿子时才发现城隍爷的轿中有一位死去的姑娘。说到这里人们就应该想到:这位姑娘就是俞家人找不到了的那位姑娘。本来情节很简单———就是姑娘在看城隍出巡时从屋顶掉下来,掉到了城隍爷的轿中,当时无人发现,后来死了。但人们却附会是俞家的姑娘嫁给了城隍爷。在这种情况下俞家街上的俞家人也没有了办法,只得接受了这门神亲。于是就有了榆次城隍奶奶是俞家姑娘的传说故事。

 

神头 紫坑 王村的来由
在榆次庄子乡,有个村名特别蹊跷,称为“神头村”。为何称为神头村呢?神头,指的是智伯之头。
这要从遥远的春秋末期说起,在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群雄逐鹿,杀机四伏。晋国四卿之一的智伯(名瑶,或称智武子)精心策划,联合韩、魏伐赵于晋阳,但却久攻不下。后来,采用水灌晋阳之策,眼看就要灭赵。然而,没料到赵襄子秘密派谋臣张孟谈游说韩、魏,致使韩、魏倒戈,时局大变。赵、韩、魏三家联合反攻智伯,智伯措手不及,大败而终。赵兵活捉智伯于涂水(今潇河)岸边,赵襄子将其杀于郭村凿台之下的沙坡处。为泄私愤,还把他的头颅挖空,制成饮酒器具(东周列国志记载为溺器)。智氏家族直系几乎被杀绝,漏网者和旁系纷纷改为邹姓或辅姓等。
尽管智伯有不良品行和许多过错,但他在位期间也为人民办了不少好事,如兴修水利等。由于身首异处,百姓就用上好的木头为他雕刻成头颅,以感念智伯曾经的恩德(旧《榆次县志》载:“国人哀之,刻木首以葬”)。今神头村西北智岭上(也称:神头岭)有智伯墓,(村人称:智伯圪洞)墓中即葬木头(当地人又说是金镶玉头),神头村名便源于此。
当时人们认为神头岭这块风水宝地地势较低,加高后才会更吉祥。于是,从现在的庄子乡紫坑一带挖土运到神头岭上,天长日久便挖成一个大坑。这里的村庄就命名为“智坑”。由于“紫”和“智”谐音且“紫”字较吉祥,就将村名演变为“紫坑”。
数百年过后,智氏后裔恢复智姓。他们思念祖先智伯乃一代枭雄,便尊称为“王”,建造“圣王庙”供奉,取村名为“王村”(今郭家堡乡)。
榆次一带的人们还为智伯建庙。除王村外,郭村、麓台、杜堡就曾有全国各地几乎都没有的“智伯庙”。
这就是与智伯故事有关的三个村名来历。一个人的成败难以评说,一个统治集团的兴衰已成往事,只有那些承载着历史的村落,只有那些百姓心里的传说,一直活着……

 

榆次、离石两地名称来历


1、《山西大观》、《榆次县志》记载:上古帝(实为部落长)榆罔凭太行以居冀州,其后代建立榆州国,后亡于西周末。《周书》云:孤而无使,曲沃(国)伐之。榆州既亡,其社存焉(今榆社境内有社城),古谓之榆社,榆次和榆社土地“相次接属”,故名榆次。

2、据《九州地理》云:太原、上党间,其地上(上空)值(正遇)天榆(天榆星),故有榆社、榆次之称。

3、据《辞海》载:榆次在阳曲东南,其地有榆次山,榆次是因山而得名。现在榆次境内无榆次山名,疑古代有之,有待进一步考证。

4、据传,榆次境内古代植榆树多,质优。《辞海》注:古代北方边塞植榆,故称边塞为“榆塞”。地处“边塞”的榆次以榆树多为特征,故称榆(树)次(处所),意思为“优质榆树多的地方”。传说的“榆林城”在今修文镇东长寿西南,现在榆次庄子乡境内还有“榆城坪”地名,榆次名称由来与此有关。

著名人物

榆次历代名人有三国时魏国名将郝昭,两晋名著文坛的孙楚、孙绰,著名史学家孙盛、王溥,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皇后李三娘,明清时直臣循吏寇(天叙)侍郎、周(鈇)御史、褚(鈇)尚书、桑(芸)布政使,还有提督张彪等。

离石的地名来源

相传古代有陨石落于县境,故名离石。另一说,县东北有离石水,因而取名。战国为赵离石邑。西汉设置离石县。1996年5月改为离石市,2004年6年改为离石区。

风景名胜

天贞观:天贞观俗称凤山道院,位于离石区滨河北东路三阳云凤山山腰。创建于宋,是为祭祀宋代道祖陈希夷和其门徒明代道士孙云际而建。元代遭兵火焚毁,明洪武、宣德、景泰年间进行过较大维修、扩建。道院分上下两院,建筑依山就势,现存主要建筑有三清殿、孙真人殿、读书楼、陈抟殿、黄宝坛玉皇楼、雷公殿、三官楼,附属建筑有老爷庙、土地庙、五道庙、石碑坊等。

白马仙洞:位于离石区吴城镇洞沟村九凤山上。据地质专家和文物专家对白马仙洞进行全面勘探后发现,该洞是由地壳运动而形成,地质绝对年龄约1.4亿年。白马仙洞洞口至洞底全长约500米,洞口与洞底相对高差168米,专家称之为“华北第一险洞”。洞内至今留有近百首从辽金时代至今历代先民们祈雨祭祀、祈福求康的墨迹。 据离石地方志记载,此洞为黄帝之别宫,周朝得道仙翁“赤松子炼丹之所”,史载晋高祖也曾进洞祈雨。

安国寺:位于离石城西南四公里的乌崖山麓,群山环抱,背依绝壁,面临深谷。安国寺原名安吉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一年(637年),曾为代宗女——昌化公主食邑。安国寺古刹佛教文化深厚,古建筑群奇特,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