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户东北人家的北京新年|春节异乡人

 伤心的小剑客 2017-02-03

春节,是咱们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家人团聚、走亲访友,喜气洋洋、热热闹闹。但在这个节日里,总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回到家乡。


每个在异乡度过春节的人,背后都有一段或喜或悲的故事。中国之声特别策划《春节异乡人》,听他们讲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经历和感受。今天推出第七篇《沈阳人的北京新年》


戳音频,听更多精彩!


今天(3号)是大年初七,不少人已经离开家乡,开始了新一年的奋斗。春节,家人的短暂团圆又成了一年中最难忘的记忆。无论是去外地求学,还是异地工作,离开家乡已是不少中国家庭的日常状态。年轻人喜欢在大城市打拼,成家立业后,把父母接来共享天伦。对于年轻人来说,习惯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的生活并不太难;而对于年迈的父母而言,虽然享受到了家人团聚的幸福,也在经历着身在异乡的种种不适。


以北京为例,公开数据显示,超过2000万常住人口中,800多万是外来人口。不少孩子生在北京,父母的家乡对他们而言只是个地名,是一年中可能会去一两次的地方,他们心里更认可自己是北京人。不少生活在北京的老人,因为要照顾子女,甚至是照顾子女的下一代,选择生活在这里,对他们来说,即便生活环境熟悉了,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永远是异乡。


老吕是沈阳人,2017年,是他和夫人来北京第19年。在这个二胎家庭里,大儿子畅畅10岁,念小学四年级;小女儿悦悦7岁,读一年级。哥哥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妹妹的场景。


哥哥畅畅

妹妹悦悦


畅畅:我记得第一次她生下来的时候,我在产房就哭(为什么?),因为,我老怕爸爸妈妈不要我了,要她。


悦悦:不爱——他了。


和北京市超过一半的常住人口一样,老吕的家也在五环外。为了孩子上学,他把市区的房子租出去,换租了一套三居室,距离孩子的学校,走路只需要半个小时,而老吕和爱人进二环上班,路上要花一个多小时。


老吕:我房子所在地,学校是很差的,在北京市排不上,后来我就权衡,攒钱,不如攒孩子身上,后来我就权衡,去读这个,自费的。


假期,兄妹俩能睡到八点多。他们还在梦乡时,老吕的母亲,孩子的奶奶就开始在厨房忙碌。老吕2003年一结婚,施奶奶就退休来北京帮助奋斗的小两口做家务。随着两个孩子相继出生,施奶奶也越来越忙,她在北京一待就是14年,每年过年都在北京。


施奶奶亲自做的早餐。


施奶奶:早晨做的是豆粥,多种豆,黄豆绿豆红豆,枣、花生米,对身体特别好,醋溜白菜,炖豆腐,家常菜,沈阳也吃,在这也一样。


畅畅和悦悦,从小就在北京生,北京长,吃着东北菜,说着北京话。偶尔,妹妹会跟着学校的东北老师学几句家乡话,她觉得好玩。


畅畅:俗称,叫吃饭,吃主食(北京口音?他俩都生在这)。


悦悦:可我没有北京口音,我是东北大碴子。老师经常说,你干哈啊,好好学习你这是干哈呢。


奶奶说,这俩小孩应该算是一半沈阳人,一半北京人。老吕说,没有北京户口,始终不踏实,他也说不清孩子是哪里人。


老吕:我们家这孩子,四不像,查户口本,原籍天津,户口所在地沈阳,出生地北京,从小上学都在北京,他们没有任何非北京以外的生活经验和情节,他们自己认为自己是北京人。但是在同学堆里,比如体检啊,保险啊,老师今天统计一个数,京籍的非京籍的(举手),慢慢就知道了,尤其老大,自己跟别的同学不一样。


兄妹俩成绩优秀,从小还研习书法。吃过早餐,九点,在老吕的监督下,俩人开始裁纸习字。


哥哥畅畅正在裁纸


吕先生:(对哥哥)这是几平尺?我要八张一平尺的怎么裁?


吕先生:(对妹妹)你又分不清反正了吧,纹呢,怎么看?


悦悦:我分得清反正。


每年,两个孩子的花销占到这个家庭收入的一半。去年,妹妹上学成了家里的头等大事。老吕一家户口在沈阳是皇姑区,小女儿回去可以念重点公立学校,费用低,但就意味着要和哥哥分开。在北京,幼升小“五证”制度严格,老吕的材料一度被打回,直到最后一刻,审查通过,小女儿得以在北京上学,老吕也才松了一口气。练字对于孩子来说,枯燥,磨人,除了让孩子修身养性,老吕也用心良苦。


吕先生:我女儿上小学,让我这坎过得非常痛苦,基本一个月没怎么睡觉,每天就要数十遍的看五证,过没过,过没过。她一旦不能上学,哥哥在这,是不是一家分开了。没有户口在北京市不能参加北京高考的,所以这俩孩子学习书法,也是留了余地,万不得已,可以走艺术类考生。


妹妹悦悦正在练习书法


练完字,两个小朋友开始写假期作业,对于成绩优秀的畅畅来说,作业已经写完大半,他还能帮妹妹学习,妹妹则帮哥哥做手工作业。


畅畅:以前老在95分以上,今年不怎么的,考了个85分(为什么?)马虎了。


悦悦:马虎,太马虎了。


奶奶有高血压,洗完衣服,每天下楼健走一小时,是她雷打不动的“放松”。


施奶奶:除了照顾这个家,照顾孩子,我们两个老的就开始养生。我们俩个老的,身体还行,别有病,一有病就毁了。


施奶奶还有一个女儿和外孙,都在沈阳。一年里,大部分时间她在北京照顾儿子一家,小部分时间也回沈阳照顾女儿一家。老人,成了这个家庭最宝贵的劳动力。


施奶奶:我生在东北,沈阳。现在孩子小,也需要老人,家啊,孩子啊,早晚接送的,等孩子大了,我们还是回老家,我们老人还是愿意回老家。


午饭,爷爷掌勺。土豆炖肉,地三鲜,炒虾仁,辣白菜。吃着东北菜,哥哥说:


畅畅:我出生在北京,我妈妈是湖北,但是我仍然是东北人。


假期,最开心的日子,是沈阳的姑姑带着表哥来北京过年。表哥比畅畅大两岁半,在沈阳一所重点小学读六年级,操一口浓重的沈阳口音。姑姑说,他们今年来晚了:


姑姑:我们沈阳地区考试考得早,但是补课,放假就补课,一天都不停,不补就跟不上,家家都一样。


过年,在北京,是这个沈阳人一家,一年中唯一的一次团聚。对于他们来说,哪里有家人,哪里就是家乡。


姑姑:我一进这个门,感觉就是我最亲最亲的人,都在我眼前呢。这个家的人,生活习惯啊,这么多年,都是从小到大在一起,很舒服。



三个孩子,蹦跳着下楼,畅畅和悦悦带表哥来到小区里一片没水的池塘,踩石头,这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


畅畅:我们最乐意的就是在这玩了。


悦悦:以前有水的时候有小蝌蚪。


畅畅:现在没有了,小蝌蚪都变成青蛙跳走了。


记者:你们踩石头玩?


畅畅:对,像爬山,找到一个立足点,再找下一个立足点。



央广记者:吴喆华

编辑:郭玮瑾

来源: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