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也救不了的美盲癌,怎么治?

 缤粉世家 2017-02-03


我闺蜜中最洋气的刘小姐发我了一张她小时候的照片,说,“看我那时候有多土!卷发棒卷的刘海,红裤子,绿袜子,蓝手套,白鞋子……瞧我妈的审美!”



我说,“姐,白皮鞋,风衣,紧腿裤,斜刘海,八十年代啊,哎,你想怎样?!”


然后她说:“八十年代怎么啦,阿拉斯桑海宁,好伐啦(我是上海人,好么)!”


然后我说:“桑海宁,不是中国最讲究的人种吗?”


接着她又说“你知道吗,每次我陪她逛街,买完我认为过得去、甚至代表了一点惊艳的高品质衣服,结果是每次都得不到他们广场舞群体的认同。只要我一不陪她逛,必然是城乡结合部最炫民族风,而且七大姑八大姨个个点赞,后来我才弄明白,不是我妈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代人都得了一种病入膏肓的美盲癌。”


然后我说“哎,女人何必为难女人,反正最终都要一起跳广场舞……”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决不能让美盲流传下去了


▲80后小孩标准童年照图片来自网络


天儿,就这么被我聊死,然而,我内心难道不是在暗流汹涌地飙血吗?在我们这一代人似乎有足够的理由来嘲讽前几代人的土,然而,我们也身在其中,必不可能绝世独立。我们既然认识到了这个深入骨髓的痛,就绝不能让这种痛在下一代身上再流传下去了。

 

在人的诸多能力中,审美是一个完全靠后天习得的能力,它的确不在基因里遗传,但却极易受到群体性的裹挟影响。

 

小时候,妈妈给穿啥你穿啥,青春期后大家穿啥你穿啥。每一个小时候的柴火妞都有一打不堪回首的照片。而我们只有看过很多美好的事物之后,我们才真正会懂得美是何物。

未来,更是一个审美导向的世界,美盲,不仅要承受无处不在的不能融入各种部落的巨大风险,甚至可以成为不可救药的淘汰生死线。无论是工作职场的、恋爱婚姻的、人际交往的,乃至是基因传承方面,都要承受淘汰的巨大压力。


美盲,是一种新的无知

实际上无论是60后还是70后,乃至80后,小的时候都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审美养成滋养,跟我们朝夕相处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丰富的感官体验不仅没有优质的滋养土壤,就连书本上的优质的美育素材都没怎么接触过,要不然为什么到今天为止,我们中小学的教材教辅乃至课外读物,还是那股浓重的挥之不去的乡土气息,我不是在吐槽中国东方审美,而是那种不讲究的、偷懒的、庸俗的设计真的让人崩溃。美术、音乐等一切与审美有关的课程,始终被官方和民间公认为一种叫副科的东西,这个现象直到今天才有所好转,但是三四代人挖的坑,一两代人真的是填不完。

 

《未来简史》里多次强调,在未来知识=体验×敏感度,这也是是对知识的一种重新定义,我们大部分的记忆能力和存量知识的存储将被云存储所取代,甚至代表逻辑思考的算法也将因云计算变成开源的基础设施,就像数千年前快速奔跑决定了我们是否可以存活,而今天的交通设施不仅重新定义了效率,还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存方式。这里说的体验里包含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以及上升到同理心与分别心的敏感性问题,体验能力是基础能力,而敏感度是这个能力效应的系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体验和敏感度方面欠缺,将在未来成为一个无知的人。




美盲癌,怎么破?

作为新一代父母,我们给孩子吃好、用好是一种简单的供养,好的教育本身并不是简单给予他们学习所谓新知的能力和教会他们高效学习的方法,因为掌握某种确定性的存量性知识已经不是未来的竞争力了。面对这种普遍功利的学习大环境,我们怎么破呢?




自从中国经济腾飞以后,实际上这个国家已经不缺那些高智商高学历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了,然而,这一批所谓的中坚力量,无论是工业时代还是互联网时代,他们并没有创造一套在全球范围内有中国辨识度的且富有新时代特质的美学体系,我们远不如日本、韩国,无论是在工业品还是智能产品上的美学风格的创造能力,不仅没有继承好东方美学价值,也没有真正做到有效地融合西方美学元素,只能照猫画虎地所谓致敬一下,说难听一点就是抄袭,这在中国绝不是孤立知识产权现象。它的根基在于我们每个家庭的美育滋养意识薄弱。弄懂这一点,美盲癌,怎么破的问题,就变得一目了然了。




艺术感知力就在生活的日常之中

2016年我在国内看到中信出版集团终于把法国最著名的青少年艺术普及MOOK(Magazine Book杂志书))《DADA》引进到国内,这套在法国风靡了25年之久的出版物几乎惠及了法国好几代人,这也与为什么时尚与设计以及优雅的生活方式在法国风行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这套书在欧洲以及全球各地有几十种译文版本,也是这家出版商成立25年以来专注做的唯一的系列出版物。



这套书在7月出版了第一辑包含《莫奈》《毕加索》《梵高》《夏加尔》《沃霍尔》这五位中生代艺术大师,从出版以来一直在朋友圈刷屏,当时我就因为这套书艺术工坊式的内容交互形式感到惊艳,深深为这一代小朋感到庆幸。




最近我看到第二辑《宫崎骏》《蒂姆·波顿》《迪士尼与皮克斯》《涂鸦》《当代艺术》这五本出版,更是能够理解为什么中信出版集团花巨资引进这套艺术启蒙读物了,我们不难猜出《DADA全球艺术启蒙系列》后续出版一定会包括古典艺术巨匠、各国艺术经典,但是我们明显可以看得出第二辑的当代性和全球化视野,以及那种把艺术与生活融合在一个可以感知的综合艺术领域。




艺术并不是一种普通人必须通过学院的系统学习才会习得的技术,它实际上就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之中,它是一种时刻伴随的思考方式。它是宫崎骏的东方画风和配乐美学,它是蒂姆波顿的奇想与特立独行,它是迪士尼与皮克斯的梦幻与美好,它是涂鸦的即兴和多彩,它是当代艺术的开阔和超现实……这一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几乎每一天都能接触和感知它们的魅力。


然而,从来没有哪一个机构出版过这样的艺术启蒙书籍。我们也从来不可能系统地了解,这些身边艺术背后究竟是什么规则、逻辑与方法,创造了那些美妙而神奇的体验。是的,我作为一个成年人,也非常想知道这一切,在这套书面前,我真的非常非常想缩回去,重活一次,以治愈我似懂非懂人云亦云的审美无能恐慌。这也是第二辑《DADA全球艺术启蒙》最让人感动的匠心之选。




我相信,在这样的土壤滋养下的孩子,未来的内在的审美素养就一定不会太差,而这种对自己有要求的思考方式,就足以让他们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精致且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