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埋没的悲情英雄——廖化的戎马一生

 漫步之心情 2017-02-03

从第27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亭候五关斩六将,廖化开始投靠蜀汉政权一直到第119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廖化身死,共92回。一个人先后经历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三足鼎立,到最后司马炎一统天下,可谓三国中的活化石,这么长时间的磨练,可以想象此人的经验会有多丰富了,这一点恐怕在《三国演义》中是无人能及的。

被埋没的悲情英雄——廖化的戎马一生

纵观廖化一生,年轻时参加黄巾起义,因世乱流落江湖,聚众五百余人,劫掠为生。关羽千里寻兄,廖化同伴杜远下山巡哨,误将刘备两夫人劫掠上山。杜远想要与廖化各分一人为妻,廖化却要将她们送归,杜远不从,被廖化斩杀。之后廖化想要跟随关羽,关羽虑其黄巾出身不从,于是拜别。(《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

等到刘备入川时,廖化再引军投靠,刘备命其助关羽守荆州。关羽攻打樊城时,廖化已是先锋,而关平却副将(《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关羽战庞德时,是令廖化独自率兵攻打樊城,樊城守将是大将曹仁,可见在蜀汉第一战将关羽眼中廖化的能力是可以信赖的。荆州被吕蒙袭取后,关羽兵败被围麦城,廖化突围往上庸、成都求救(《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而惜墨如金的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这一段的记载的却更加详细:

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三国志》

廖化的投降,应该是迫不得已,从史书上看,似乎与自己母亲的安危有关;另外,大多数都只知道关羽千里走单骑,却不知道廖化所做的千里走单骑的故事,比关羽的难度更大:关羽是得到了曹操的关照,一路顺风顺水、大摇大摆回到刘备的身边,而廖化则是“昼夜西行”,还带着自己的母亲,风险可想而知。关羽的千里走单骑被后人称之为“忠、义”,廖化的千里走单骑则是“忠、义、孝”,有过之而无不及,境界超过了关羽。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容易所疏忽:关羽兵败的时间是公元219年,而刘备伐吴到达秭归则是在公元221年底至公元222年初,在这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廖化卧薪尝胆,矢志不渝,其忠义之心实在是难能可贵。难怪刘备见到廖化喜出望外,给了廖化个宜都太守做。如此忠孝之人却在《三国演义》中被埋没,实在可惜。

被埋没的悲情英雄——廖化的戎马一生

之后刘备起兵伐吴,廖化随从。

后主继位,廖化为飞卫将军,以副将身份随诸葛亮北伐。后又同关兴共为先锋,屡立战功,曾杀败司马懿,得其金盔,录为头功。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将军姜维起兵二十万,令廖化、张翼为左右先锋,之后廖化又数次任先锋,跟从姜维北伐,曹魏邓艾催督先锋郑伦与廖化两马相交,被廖化一刀斩于马下(《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三回)。

此外,廖化还有军事智谋,屡次为姜维献策,善于提出自己的军事意见,有自己的判断力。邓艾与姜维斗阵法,却派另一军暗袭祁山。却被廖化看破,廖化曰:“此必赚我斗阵法,却引一军袭我后也。”(《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三回)。刘禅诏姜维班师回朝,维令廖化、张翼断后,蜀兵旗帜整齐,人马徐徐而退(《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四回)。姜维临兴兵,问计于廖化:

化曰:“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将军强欲行难为之事,此化所以未敢专也”。维勃然大怒······遂留廖化守汉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

后姜维兵败沓中被围,廖化给姜维的建议是:

“今四面受敌,粮道不通,不如退守剑阁。再作良图。”

“白水地狭路多,非战争之所,不如且退去救剑阁可也,若剑阁一失,是绝路矣。”姜维从之,遂引兵来投剑阁。(《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六回)。

蜀汉灭亡,廖化随姜维诈降魏将钟会,事败,廖化、董厥皆托病不起,后皆忧死。

被埋没的悲情英雄——廖化的戎马一生

从关羽时期的先锋、诸葛亮时期的先锋到姜维时期的先锋,作为先锋将军主要是冲锋陷阵,勇猛强悍,廖化正因为武艺过人,才能很好地完成关、诸葛、姜的派置的任务,并且在三国后期通过廖化几次提出可行的军事意见,可以看出廖化有智谋,是比较优秀的军事将领。总之,廖化的总体能力还算不错,人品也是好的没话说,在三国中后期更是表现出色,不乏亮点,这样一个传奇英雄却被“奉蜀汉为正统”的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所埋没,成了大多数人眼里从头到尾打酱油的角色,实在是可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