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是说,如果王莽在登基之前死掉,肯定会成为一代名相,被历代儒生崇拜。 其实同样的话也可以放在隋炀帝杨广身上。如果他在修建完大运河后就立刻死掉,史书上他也会成为一代明君,隋朝或许可以延续数百年也说不定。 虽然大运河极大地消耗了隋朝的国力,但从中国百姓对生活压力有着极强的忍耐性上来看,那些导致经济崩溃的信号,比如抗税、暴乱等等,总是会在无法忍受的极限下才会出现。所以历史上的实情,是修完大运河后,表面上大隋朝仍旧是四海升平,一切良好。 问题在于杨广是个性情中人,情绪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大运河以前所未见的速度修建成功,让他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觉得自己做到了前人几百年都做不到的丰功伟业,于是兴致高昂之下决定要好好的庆祝一番。 他下令大造龙舟,他要沿着大运河南下玩一圈。 在讲到杨广南巡的时候,史书上多强调他铺张浪费:建造数层楼高的庞大龙舟,有规模庞大的卫队随行,礼乐仪仗过分奢华艳丽。后来的《海山记》、《开河记》和《隋炀帝艳史》等小说又进一步发挥,增加了杨广征发年轻少女给他拉纤之类的荒诞情节,更加深了人们对杨广荒淫的印象,好像杨广就是一个只会玩乐的糊涂皇帝。 其实,杨广在位期间不只有南巡江南,他还四次北巡、一次西巡,三次东征高句丽。实际上全国东南西北全都去过了,光北巡的次数就比南巡次数多。在北巡中,杨广多次亲自深入突厥领地,如果说杨广荒淫贪玩,那北边草原大漠怎么比得上江南好玩?甚至有一次西巡时,杨广冒着生命危险经过大斗拔谷,途中士兵冻死大半,队伍狼狈得不成样子,以至于后宫妃子不得不和士兵杂宿在山间。谁家游玩能玩成这个样子呢? 杨广的南巡其实是他在中国四处巡视的一部分,他不仅仅是为了游玩,还有重要的政治考量。 在门阀社会里,地方被来自中央的军队占领,这仅仅是肉体上的臣服,内心并不一定真的会臣服。隋朝平陈后不久南方门阀的全面反叛就是最好的例子。 怎么能让地方真正“心服”呢?效率最高的方法是政治宣传。古代没有电视、广播这类现代化的宣传手段。要让地方门阀和百姓从精神上感受到皇室的威严,唯一的办法是让他们亲眼见一见皇帝,而且还要见到皇帝超越凡人的一面。 因此,南巡的杨广才需要极为庞大的排场。皇帝的排场越大,所到之处给观者带来的精神震撼越大。 无论是南方门阀还是山东士族,他们之所以能够在皇权和百姓之间横插一刀,是因为他们才是底层百姓直接接触到的权贵,皇帝更像是一个缥缈遥远的符号。要打破门阀贵族在地方的影响力,最好的办法是釜底抽薪。让地方百姓亲眼见一下,皇帝的财富、皇帝的仪仗、皇帝的礼乐和那些地方豪强根本不在同一个等级。门阀贵族的威信,也就不攻自破了。 在南巡前,杨广下很大的力气组织学者考证、制定官方的礼乐服侍,这是因为南方人以文化正统自居,杨广要让南方人看看,新皇帝不仅懂文化,而且在礼乐上还能更胜你南方人一头。出于同样的考虑,杨广北上带的是会变形的移动房屋(《隋书》卷六十八:“又造观风行殿,上容侍卫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施轮轴,推移倏忽,有若神功。戎狄见之,莫不惊骇。帝弥悦焉,前后赏赉,不可胜纪。”)以及汉人的鱼龙百戏等等,因为只有这种玩意突厥人才能看得懂。 另外杨广每次北巡时都带着规模庞大的军队,遇到敌军就围剿一番,没有敌人就找个地方围猎。这是因为北方人以彪悍勇武自居,杨广就是要北方人看看,新王朝的军事实力可以完全碾压你们。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杨广也的确当得上喜好享乐这样的评价。他登基后生活逐渐愈加奢华,也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之前的经济繁荣,以及大运河的成功修建让他的自我感觉过于良好。 为了南巡能舒服点,杨广沿途大造行宫,《资治通鉴》对此有详细记载:“帝无日不治宫室,两京及江都,苑囿亭殿虽多,久而益厌。每游幸,左右顾瞩,无可意者,不知所适。乃备责天下山川之图,躬自历览,以求胜地可置宫苑者。” 比如巡视到天水的时候,天水太守进献的食物不够精美,杨广差点把他拉出去砍头。这些不必要的奢侈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让原本就勉强支撑的经济更加不堪重负。虽然这并不是隋朝灭亡最直接的原因,但不得不说,这些事还是为这样的结果打下了伏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