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又叫门城镇?
龙泉镇俗称“门城镇”,历史上龙泉镇是由门头沟镇和城子镇合并而称,实际门城镇早于1971年6月撤销,但今人仍习惯以“门城镇”相称。1949年前宛平县设门头沟镇,1949年后建门城镇。1958年建立门头沟人民公社,辖区内设门城镇、永定镇、潭柘寺镇、军庄镇四个乡镇。1962年分开,门城镇辖内成立门头沟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门头沟乡,1990年改门头沟乡为“龙泉镇”。龙泉镇因永定河沿镇东侧流过,长约八公里,当地人称之为龙泉,因此而得名。 
地名的由来 大峪:明代便已成村,该村位于九龙山南大岭东端,永定河河谷西侧,由于这里曾是京畿地区进入山西的必经之路,再加之其历史悠久村落较大,又有山谷相伴,便得名“大峪”。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站在坡头北面的山顶上往东看,该村的轮廓像一条“大鱼”。后来叫白了,就叫成“大峪”了。 
城子:地处九龙山与永定河之间的一级洪积台地。海拔100-180米,东侧为大片河滩平地,聚落略呈三角形。其实城子村早在明代就已经形成村落,当时名为城池村。后来也许就跟“张子”、“杨子”那样被大家亲切的称呼了许久之后,久而久之便称之为“城子”。

门头口:门头口原为“门头沟”的东出口,由该地向西至峰口庵原是通往西部山区的古道,山沟的名字就叫“门头沟”。故得名“门头口”,现在当地人常称之为圈门里。

中门寺:这个比较简单,三句话概括。这里有座山,山里曾有寺,名曰中门寺。中门寺是曾在明代修建而成的一座寺庙,该村也因此寺得名为中门寺村。村西有条沟也一同得名中门寺沟。村西山坡有南官园,明代称为宝瓶山。到了清朝叫做丹凤山。顺治年间建有史家庵、白云寺。乾隆时有个贵族在此开山辟园,发现山泉三处,清冽甘甜,现在仍有取泉水之风。 
三家店:三家店村早在辽代便已成村,由于它是京西通往京城的咽喉要地因此也是过往客商的云集之处。所以,开客栈当然是个好买卖,三家大客栈便拔地而起,三家店村也因此有这三家客店而得名。但到底最早是哪三家?有人认为三家店最早的入住居民是张、曹、牛三家,也有人说是候、殷、王也曾是村中大户,总之这三家客店的老板到底姓什么,目前尚未明确答案。 
东辛房、西辛房:这里曾是一条北去门头沟路的超级繁华大街,到了明朝的时候大家一合计,这么繁华的地段赶紧盖房建村(在500年后房价疯癫的今日,终于投资成功,拆了!)便起名叫“新房村”。后发展成东西两新房村,日久谐音成为东辛房和西辛房。 
琉璃渠:元朝之时这里建设琉璃窑,到了明朝设置官府“局口”琉璃局。清朝乾隆年间,把北京琉璃窑厂也迁至此,仍叫琉璃局。后来这里引了一条水渠,1949年以后便叫这里“琉璃渠”了。

龙门:因村北山坡处有泉水自一洞中流出,其形隐约像似长龙吐水,便被当地人称为龙门洞。建村后得名“龙门村”,后来发展成东西两部分,变成东西龙门。

三店村:三店是东店、西店、中店的总称。原为进出西山古道的必经之地,又是去九龙山顶娘娘庙的进香香客的歇息之处。由于客店N多,故得名三店村,其实个人感觉应该叫千店村。

石港村:早年村后有一块匣子形状的大石头,当地村民建村之时便以此石头为名取名“石匣村”。后又因为该村位于山间沟谷地带,在规范村名的时候便该名为“石港村”,港 [jiǎng] :方言,指山凹或山沟(多用于地名)。 
滑石道:因村前有一段用河卵石砌成的斜坡道,日久磨蚀,光滑难行得名滑石道。

天桥浮:明朝时称这里为“天桥”,后因村头有一条石砌成的门洞,洞高两米宽三米长五米,洞顶有一条供人行走的道路,洞口上刻有“天桥浮”三个大字,久而久之人们便称此村为“天桥浮”。 
赵家洼、岳家坡:以姓氏得名的两个村子。赵家洼坐落在龙泉镇最南端坡顶上的一片洼地之中。村域以低山丘陵为主,村内有部分沟谷台地。岳家坡,明代时便已成村,最早叫做“要家坡”,又名“岳氏坡”岳(读yào)。 
龙泉雾:明朝之时,此村名为“务里”。后因永定河流经村东,当地人又称永定河为“龙泉”。常年河水滔滔雾气弥漫,到了清朝便将村子更名为“龙泉雾”。村南1.5公里处有椒园寺遗址,叫做“蛟牙寺”。民间有句谚语“先有蛟牙五百年,后有千年潭柘寺”。 
如今门头沟龙泉镇已经是日渐高楼林立,也许在今后我们的后人会突然问起某个地名的由来,记住这些以便答对。。。 
编辑整理:杂谈一哥 参考文献:《政区聚落地名篇之龙泉镇》 图(排名不分前后):勤业斋、杂谈减压阀、糖果、曹诗元、赵博远以及未知来源网图
点下图有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