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意拳的“整体发劲”和“三节合一”(发表于搏击杂志)

 阿量亮 2017-02-03

形意拳是中国的四大名拳之一,和少林拳、八卦掌、太极拳在武术界并驾齐驱。近代形意拳自一代宗师李洛能先生开派以来,到现在以有近150多年的历史。近代形意拳技击高手人才辈出,如“半步崩拳打遍天下”郭云深先生、“单刀王”李存义先生、“铁脚佛”尚云祥先生等。1912年,李存义先生在天津创办中华武士会,曾在河北公园设擂台100天,邀请天下英雄豪杰参加打擂,尚云祥先生做为擂台的台柱子,代替老师李存义比武,尚先生每日首场必出,无一人将其击败。 尚云祥先生晚年教授国民革命军29军大刀队形意五行刀术,大刀队在喜封口痛杀日寇,大显神威。从而说明形意拳是既可以上擂台的拳、又可以上战场的优良国术。纵观中外的武术家对形意拳的研究追求都是十分的青睐。现代的形意拳虽然已经远离了战场,但是实战技击还是武术所追求的目的。如果讲究技击就不能不谈谈形意拳的整劲。

                       张金涛先生与部分弟子之合影

我有个练健美多年的朋友,一米八的个头身体特别结实,身体一用力就和铁打的一样、肌肉横翻,一般人的拳头打在他的身上竟然一点感觉都没有,让人一看就是那种很强悍的人。有一次一起开玩笑,说要看看我有多大的劲,我用左手手掌的五指搭在他的胸上,他弓步前倾,使出全身的力量,死死的顶住我的手掌。我上步欺身抢占重心,同时左前臂向左旋转,手脚一用力,打出他1米多远。他感到十分的吃惊,想不到你这么大的力气,他说把他打的快飘起来了,不知道怎么回事脚就离地了,而且不知道怎么一下在就出去了。他说想再来一次,这次不让我再搭他的胸了,而是双臂抱在胸前,我手的的接触点只能是他手臂,而并非他的身子,我双手一搭他的手,上步强站对方的两腿之间、手臂一滚动又一次把他放了出去,他百思不的其解。我的身体素质没他好,体力没他大,怎么会比他的力量大呢。其实我用的形意拳的整体发劲,论局部的力量我无论如何也比不了他,可他不明白形意拳的发力,形意拳是挨上那里那里发劲,虽然是手挨这对方,但是全身的每个部位都在使劲,都在打对方,我手打的同时,脚也在打,膝也在打、肩也在打,全身无处不打,而对方只把力点放在了一个部位那能不吃亏呢。

速度、力量、反应程度、距离感、摸手经验等等都必须是技击的前提条件。但是有一点,如果对方是个大块头、对方即使站着不动,自己是否可以将对方放的出去呢、是否能撼的动对方呢,如何以小打大、以弱赢强呢,这就是我们要牵扯的一个问题-------如何发劲、如何在运动中发劲。所谓发劲,是指将人体内部积蓄的劲力,在攻击对手时,找准战机瞬间爆发出去,达到攻击目的的具体过程。形意拳从练功层次上有明劲、暗劲、化劲,在用法上有横劲、竖(直)劲,在动作中又有抖擞劲、炸劲、翻浪劲等,他们都离不开一个整劲。形意拳的核心劲就是一个整劲。形意拳的五行拳、十二行拳练功、行步要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做到一动无不动、一到无不到,也就是要做到六合中的外三合,外三合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跨合。很多人认为相合就是动作的相对应就行了,见过不少人为了做到动作的相对应,而违背了形意拳的拳理。见某人站三体式,为了让肘和膝能够相对应在一条垂直线上,竟然将肘尖硬往外撇,撇到和膝盖在一条垂直线上,他说相对就是相合了,我认为这样做违背了“两手不离心、两肘不离肋,出洞入洞紧随身”的拳理要求,如果按这位先生所做,后手的出入手臂定不能和两肋相摩,两臂不磨两肋如何出的来“内五行”之力,无法发动“内五行”,就无法打出内力。“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到形意拳的养生和技击的双重功效,只有发出内力,用于技击才能提到打击的力度。对拳经的理解不能仅从字的表面去理解,而应该从动作的正常运动规律去了解和探讨,任何违背身体骨架结构和人体力学的东西,是不可能经的起推敲的。我的尚芝蓉奶奶和恩师刘俊峰先生都说:外三合说的是身体上、下、内、外劲力的相合,而不是动作的相对,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了解外三合的含义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没有劲力的相合就失去的外三合的意义,没有了外三合就当然无法去求的内三合,只有找对了什么是六合劲,才算真正的进了形意拳的大门”。

                                                     作者之金鸡抖翎式

大家都知道,人的整个身体以脊椎做为中轴,身体其他的部位都是左右相对称的,形意拳五行拳、十二形拳等动作大部分都是单练,练完左式练右式,反复操练。腰跨位于脊椎的两侧,形意拳练那趟拳都用腰带动身体的其他部位运动,也就是说要先动腰,腰是身体的主宰,腰劲发动催动上下的肢体,在上肢则,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上肢的三节打通,形成节节贯穿;在下肢则,腰催跨、跨催膝、膝催足,使下肢的劲力达到节节贯穿,一动腰先动,在动作中做到,一动无不动、一到无不到,使上下的劲力达到同时到达的目的,也就做到拳经中所讲的“脚手齐到方为真”。这里要说明的是,腰动首先要带动脊柱的旋转,这时要做到头的百会穴上顶、下颚回收,脊柱骨的最下端尾骨要内翻,做到尾闾中正,这样平时弯曲的大脊椎骨就拉直了,劲力由腰通过脊柱往上传达到肩,由下面尾骨传到到跨,这一过程是十分重要的。然后上肢由肩传达到肘、手,下肢由跨传达到膝、脚,而这里面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做到开肩、开跨。只有做到开肩、开跨,才能将根节之力通顺的达到稍节。根节发动的劲力沉稳力大,达于手则劲沉力雄,达于脚则脚下生根步伐稳健,只有这样打出去的动作才能做到力整、力猛、力大。恩师刘俊峰先生平时是一副书生相模样,平时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但在教我练功时,曾一个鹰捉将我打出2米多远,当时我的体重高于恩师最起码30斤。假如没有一到无不到的整劲,是不会打出如此的效果的。

上肢三节打通和下肢的三节打通是同步进行的,身体的三节虽是分开,练成后是一个整体,三节就是一节,还要做到“消息全凭后足蹬”。形意拳的步伐不同于其他拳种,形意拳打破了传统武术中的“弓、马、仆、歇、虚”等步伐,形成了前三后七以三体式为代表的的“夹剪步”,这种步固定不动可以作为桩功进行锻炼,运动中“后脚蹬、前脚趟”的风格则成为震赢武坛的“槐虫步”(因篇幅所限,不多赘述)。形意拳在运动中后脚蹬,力由脚下生,只要身体各部位的脚角度准确,运动方向正确,力由脚达于膝、传与跨,通过后跨传于前跨,通过前跨传到前腿,从而增加了前腿的趟力,从而形成了前腿打人(趟人)后腿发力,其实这里力来源于后脚的蹬力。后脚蹬、同时力由脚下生,同时达于膝、传与跨从跨传于腰,由腰动通过脊椎传达到肩、由肩传达肘、手,出拳要打出“三星”(肩窝、肘窝、手窝),拳经中说“明了三星多一力”,即是此意。无论上肢还还是下肢的发力力源又来源于后脚蹬。合理的骨骼间架对能否正确的发出整劲至关重要,虽然人身体由根节、中节、稍节之分,但实际运用中三节就是一节。

可以说整劲是形意拳的基础劲,因为从一开始就要练他,也是核心劲,因为终生都在求,整劲不是一承不变的,他贯穿于形意拳的每一趟拳,为什么老前辈们教拳时在一趟拳没有练好只前不再往下教,不是因为保守,是以为形意拳的劲力是相通的,只是动作不一样,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向更高层进军。 诀云:“一式精,万式通,万通不及一式精,学艺只求一式精,全身功夫用无穷”亦是此意。老前辈常说:形意拳不是说有力气就可以练好的,尚云祥先生不到一米六,但却名冠武坛。形意拳不是一年两年能练好的,但也不是十年二十年练不好的、只要方法正确,有真正明白的老师指点,再加上自己的悟性,是有机会练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