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同学问我如何提高口才,我有点奇怪地问他为什么要想着提高口才,他说他讲话有点结巴,害怕别人笑话他结巴,因此想通过提高口才来解决讲话结巴的问题。 我认为解决讲话结巴最好的方法就是忘掉自己讲话结巴,正如解决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忘掉痛苦一样。 问题是应当如何才能忘掉自己讲话结巴呢?我认为首先必须要接纳自己“讲话结巴”这个事实,但问题恰恰在于这位同学不愿意接纳“讲话结巴”这个既独特又真实的自我形象,而去追寻大众“讲话流利”这个虚构的自我形象。 所谓“自我”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一个综合期望与评价。“自我”可分为“真我”和“假我”。 所谓“真我”是指真实的自我认知,而“假我”是指虚构的自我认知。 “真我”就是对真实自己的一个客观的理性认识;而“假我”是一个感性认识,是基于自己的情感需要而虚构出来的一个不真实的自己。 一般来说,有安全感的人由于有较强的自我存在感,对“真我”认识比较透彻;而安全感不强的人由于需要将自我存在感投射到外界身上,一方面她们的内心建立了一个更美好的自我,即“假我”;另一方面外界反馈给她的信息有可能是不真实的自我,比如男朋友对她的取悦,也可能是真实的自我。这样当一个人的内心出现“假我”与“真我”的冲突时,会导致她产生烦躁与不安的心理。 不管怎样,只有了解真实的自我,才能接纳真实的自我。我们经常听到要接纳自己的说法,指的就是要接纳真实的自我。就像前面的例子,若你是一个结巴的人,自然讲话就不够流畅,必须接纳这个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就要从了解自己开始,这就是前面我们为什么要先讲“安全感”和“自我存在感”的问题,而不是先讲应该怎么做。 有安全感、有较强自我存在感的人,往往比较能够接纳“真我”,对外界评价不太敏感;她们通常比较容易接受外界批评,也能包容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批评,能表现出柔韧度,她们注重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问题。 而安全感弱、自我存在感弱、往往比较排斥接纳“真我”,特别在意他人的评价。由于她的自我存在感更依赖于亲密关系,因此她特别在意男朋友或丈夫对她的态度和评价,容不得半点批评;哪怕男朋友或丈夫委婉地提出批评或忠告,她都会表现得不耐烦,会烦躁地说“我不听我也不想听”。 有许多职场女性和同事关系融洽,却和自己的男朋友或丈夫的关系搞得一团糟,就在于她们把自我存在感寄托在亲密对象身上而不是同事身上。她们对同事没有什么要求,但是对亲密对象却有许多要求。 我们需要面对这样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安全感弱、自我存在感弱的人,为什么也不太愿意接纳真实的自我? 这是因为一旦动用理性思维,每个人其实都是有自知之明的。人们不想认识自己和不愿意接纳自己更多是基于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对自己的错误假设。缺乏安全感和自我存在感的人会让自己活在“假我”的世界中,并努力让“假我”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更真实和更有信服力。她们缺少力量,却通过“假我”把自己打扮成强者,在现实世界的亲密关系中也表现得十分强势。比如,一些妈妈在孩子面前习惯于用不容置疑的口吻或命令式语言要求孩子做这做那。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来认识世界的,每个人都是自恋的。自恋有两种不同的表达:一种是自爱,自己懂得如何爱护自己;一种是自怜,自己把自己放在可怜的位置上。 一个人接收的是正能量,传递给别人的也是正能量;一个人接收的是负能量,传递给别人的也是负能量。 一个人从父母和家庭接收的是无条件的爱,就懂得如何爱自己,也会向别人传递爱。一个人从父母和家庭接收的是冷漠或有条件的爱,而自己达不到条件,那么孩子就会把自己放在可怜者的位置上,长大后也会通过伪装强大而把心爱的人(孩子/恋人/配偶)推到可怜者的位置。当然这样的人还是会不断地让自己产生受冷漠受伤害的幻觉,进而让自己继续处在可怜者的位置上。 许多问题的产生,其根源就在于不能接纳自我。改变,一定要从接纳自我开始!如果不能接纳自我,自然也就不能接纳别人,不能接纳一切。 “接纳自我”必须成为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信念,因为它是很重要的一个信念。但一个信念之所以能成为信念,需要在我们的内心搭起基石,才得以支撑信念。这些心理基石就是一些很重要的观念。 第一个基石观念:我是没有过错的,一切皆因果! 无论我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还是一个不幸福的家庭,既不是我的选择,也不是我可以改变的,因为那时候我还很小,我没有能力改变我的家庭、改变父母对待我的态度。因此我是没有过错的。 就算现在我已经成年,我已经有了男友,或我已经嫁作人妇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对孩子要求严厉动辄呵斥,我也是没有过错的。因为我的这一切行为都源自父母家庭学校社会,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也没有人告诉过我这一切是怎样形成的,没有人告诉过我控制情绪的重要性,没有人帮助我走出这一切。因此我是没有过错的。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有过错,那么就会成为内心的一个负担,就会表现出自责而不安,而这样的心理活动显然不是接纳自我的一个心理状态。如果一个人觉得别人有过错,同样也会给自己造成困扰。对一件事情如果我们能找到合理性解释,就相对比较容易接纳它或把它放下来。 第二个基石观念:必须让“自我”回家! 一个从小体味过发自肺腑的快乐的孩子,长大后会更有勇气追寻自己的梦想;一个从小被父母无条件爱着的孩子,长大后会更有力量去接纳自己和滋养他人;一个从小被父母鼓励学着做选择的孩子,长大后会对自己更负责任,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任。 然而这看似美好的一切却与我无关,过去的一切不是我的选择,也不是我所能改变的。无论我多么不愿意承认我欠缺自我存在感,但我必须承认我的自我存在感一直漂泊在外面,我不愿意把自我存在感再寄托在别人身上,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再受别人影响或控制,哪怕这个别人就是我最亲近的人。现在到了让这一切有所改变的时候了,我要让“自我”回家,回到真正属于我的内心世界,我相信一个全新的自我一定会在我的内心站起来!我相信改变,我就会改变! 第三个基石观念:我需要接纳自己,这样才能接纳别人,改善与别人的关系! 因为我很重要,别人也很重要,我需要和别人健康相处,这样才能与别人携手共进。只有接纳自己,才能敞开自己的心胸,才能让更多的阳光照射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温暖,才能接纳别人与我们的不同,接纳一个百花齐放、姿态万千的美好世界。 我相信只有了解一个真实的自我,才能更好地接纳真实的自我,才能让自己了解自己在真实世界中的位置,迈出真实的步伐,让自己不再迷恋于痛苦的幻觉。 只有爱自己,才能接纳一个真实的自我;只有接纳一个真实的自我,才能与自己和平相处,不会成天胡思乱想,自己给自己找别扭。 要丢掉一切觉得自己可怜的感受,无论怎样一切都只是生命的不同呈现。从现在开始,你要做生命的体验者,而不是同情者或评价者。 接纳一个真实的自我,就是这个世界上你得到的最好的温柔。最好的温柔,就是你自己给你的,而不是别人给你的。加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