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龙溪“致良知入悟三诀”的差错与利弊

 我爱保富法 2017-02-04

王阳明先生的得意大弟子王龙溪说:补充释其师门“致良知”尝有入悟三种教法:

一、从知解而得者,谓之解悟,未离言诠。

二、从静中而得者,谓之证悟,犹有待于境。

三、从人事练习而得者,忘言忘境,触处逢源,愈摇荡,愈凝寂,始为彻悟。


后人把这个“致良知入悟三种教法”进一步表达为:一、读书学习理入,二、静修省察观入,三、事上磨练行入。


其实,从现代心理学理论中,我们可以知道,人是因果动物,人的行为,除了受本能支配之外,就是受认知意识支配,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意识,有什么样的意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动机,有什么样的动机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如果在因果逻辑起点上,一个因是被人认为是站不住脚的,人就不会有后续的行动或后续的行动一定不坚决并半途而废。同样,如果对因起点认知错误,必然导致人的行为错误。


所以,知,读书学习理入,“明明德”知良知是“致良知”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行,事上磨行入是“致良知”必不可少的另一个环节。“知行合一”致良知,致=知+行,与“知”对应的另一半就是“行”。其一,“知”的目的是“行”;其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行”为目的的“知”必须从“行”中求。且,行,不只是一个“对行的知”问题,还是一个“对行的能”问题,其中这个“行的能力”比“对行的知”重要得多。其三,行,是积极心理暗示与积极潜意识养成性格与养成行为习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有效的环节。


静坐,静修省察观入,是一种很有效的求知方法,更是一种积极心理暗示与积极潜意识养成性格与养成行为习惯的方法,但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现实中,很多人并没有静修省察观入,只有理入与行入,只要方法得当,同样可以在理入与行入的过程在达到很好的积极心理暗示与积极潜意识养成性格与养成行为习惯效果。


静坐,静修省察观入,在儒学中没有这项专门功夫与学问,这项专门功夫与学问是佛教、道教的看家本领,因为佛、道两教无须经世致用红尘练心,有得是时间,缺得是事上磨的机会。而经世致用者,缺得是时间,有得是事上磨的机会。


所以,静修省察观入,是王龙溪后加入的自我体悟,是不能与阳明先生“致良知”“知行合一”之法并驾齐驱的第三方法。这一差别,我们在学习阳明良知心学时必须明辨。


白鹿洞阳明书院  皇甫金石  2017年01月28春节初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