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第二章。常见证

 唐文庆图书馆 2017-02-04

感  冒

 

感冒主要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咳嗽为主要症状,全身症状较轻。本病十分常见,传染性强,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尤多。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乏力,全身酸痛明显,鼻咽部症状较轻。具有高度传染性,每易引起流行。

感冒,流行性感冒属于中医学外感疾病,统称“感冒”。轻者。又名“伤风‘。重者,在个时期内引起广泛流行者,称作”时行感冒“。

{病因病机}

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发病。风为六淫之首,在不同季节。往往与当令之时气相合而伤人,如冬季多见风寒,春季多见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气,一般以风寒,风热为多见。若寒暧失常,非时之气夹时行病毒,更易引起发病,且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相互传染而流行。

感受外邪是否明引起发病,与感邪轻重和人体的正气强弱有关。如体质偏弱,卫外不固,或起居不当,寒温失调,或受凉淋雨,过度劳累,皆易感邪为病。素体阳虚者易受风寒,阴虚者易受风热,痰湿内盛者易受外湿,常内外相因而发病。外邪从口鼻或皮毛入侵,首犯肺卫,感邪之后,卫阳被遏,营卫失和,肺气失宣,故出现卫表不和及肺系症状。

[辨证论治]

1, 风寒表证

证候: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四肢酸痛,鼻塞声重,流清涕,咳嗽,痰白清涕稀,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表寒重者,加麻黄,桂枝:鼻塞头痛重者,加白芷,苍耳子。

2, 风热表证

证候:发热重,微恶风寒,头胀痛,鼻塞流浊涕,咽喉肿痛,咳嗽,痰粘黄稠,口渴欲饮。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咳嗽重者,加杏仁,贝母,瓜萎:咽痛甚者,加射干,玄参,板兰根:时行感冒热毒重者,加大青叶,蒲公英,黄芩,蚤休。

3外感夹湿

证候:恶寒,身热不扬,头胀如裹,肢体酸重,精神困倦,舌苔白腻,脉濡。

治法:疏风祛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

如表湿入里,或素体里湿偏胜,复感风寒,兼见胸闷,呕恶,纳呆,肠鸣,腹泻,加苍术,厚朴,陈皮,半夏,或服藿香正气散。

4,外感挟暑

证候:身热,微恶风,有汗不解,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解表清暑,芳香化湿。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藿香,佩兰,薏苡仁,白蔻仁,六一散。

暑热偏盛者,加黄连,青蒿,荷叶,芦根。

体虚感冒,因体弱卫外不固,以致反复感邪,经常感冒。证属本虚标实,治应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气虚感冒,治宜益气解表,酌加黄芪,党参,白术,或用参苏饮:阴虚感冒,治宜滋阴解表,酌加沙参,麦冬,玉竹,白薇,或用减葳蕤汤。

五、感   冒

 

感冒俗称伤风,多因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或风热等邪气所致。邪气侵袭机体,多以表皮或口鼻而入,使胃气失宣或肺气不利,出现邪气束表或邪气犯肺等症状。寒则放气拔罐,热则刺络放血。

治疗:少商、太阳,大椎、百会,大椎,然谷,三棱针点刺出血。肺俞、大椎,中府、大椎,火罐拔吸15分钟。

沿肺经叩打,膀胱经脉,梅花针弹刺出血。

用姜蘸莱油在患者背部抱刮肤红,或挑刺出血。

用酒擦于肺部(肺俞穴)肤红为度,大头针挑刺出血。

用梅花针弹刺脊柱两侧,肘窝,大、小鱼际、鼻部、风池、合谷、曲池、迎香穴等出血。

治则:解表祛邪,疏通经络。

按拿:全身经络脉,足正血液运动。

 

 

2.

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粘膜因感染,物理化学剌激及过敏等而引发的炎症,以咳嗽,咯痰或喘促为主要症状。临床分为钯性和慢性两类。慢性支气气管炎严重时可并发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

支气管炎是常见病,多发病,以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多见。急性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慢性者以成年人为多。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本病属于中医学“咳嗽”:痰饮“喘症”等范畴。

{病因病机}

1, 外邪侵袭,风寒,风热,燥邪等从皮毛或口鼻侵袭人体,使肺气不宜,肃降失调:嗜食烟酒,辛辣肥甘,灼津生痰:接触烟雾粉尘,阻塞气道,均可使肺气上逆而致咳喘,咯痰。

2, 内脏失调,肺气不足,宣降失调,卫外无力,可致咳嗽无力,气短自汗:脾虚生痰,上渍于肺,可致咳嗽,咯痰:肾阴亏虚,肺失濡养,可见日干唇燥,咳嗽少痰,手足心热;肾阳不足,肾不纳气,痰饮停积,上犯于肺,出现咳嗽咯痰,痰白而稀,喘而气促,动则尤甚,畏寒肢冷,倦怠无力。

急性支气管炎多因外邪侵袭,肺失宣肃而发生,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则与肺,脾,肾的功能失调有关。所以,本病的发生,是外感和内伤共同影响的结果。外邪所以能够犯肺,主要是由于肺气不足,卫外无力。脾肾亏虚,影响及肺,又可致本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邪气益盛,正气日衰,所以慢性支气管炎多为本虚标实之征。

{辨证论治}

1, 急性支气管炎

1,风寒束肺

证候:咳嗽声重,痰白而稀: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宣肺化痰。

方药:三拗汤合止漱散。

2, 风热袭肺

证候:咳而不爽,痰黄而稠,痰粘不利,口渴咽痛,发热,微恶寒。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方药:桑菊饮加贝母,黄芩,银花。

3, 燥热伤肺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喉痒咽干,口鼻干燥,舌尖红,苔黄燥,脉数。

治法:清肺润燥。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瓜蒌,贝母。

3, 慢性支气管炎

1, 外寒内饮

证候:咳嗽气喘,痰白而稀且多泡沫,恶寒身痛,舌苔白滑,脉弦紧。治法:解表温里,宜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

2, 痰湿犯肺。

证候:咳嗽多痰,痰白而粘,咳声重浊,胸脘满闷,纳差腹胀。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

方药:二陈汤加苍术,厚朴,杏仁,紫菀,款冬花。

3, 痰热蕴肺

证候:咳嗽较剧,咯痰黄稠,痰粘难出,胸闷烦躁,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

4, 肺脾气虚

证候:咳嗽无力,痰多清稀,气短自汗,纳差便溏,易于感冒,每遇风寒咳喘发作。舌苔薄白,脉弱。

治法:健脾益肺,化痰宁嗽。

方药:六君子汤加黄芪,紫菀,款冬花。

5, 肺肾阴虚

证候: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干预舌燥,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肾润肺。

方药:百合固金汤减当归,加知母,百部。咯血者,加白芨,阿胶珠,蛤粉:潮热者,加银柴胡,地骨皮,青蒿。

6, 脾肾阳虚

证候:咳喘久作,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痰白清稀,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阳健脾,补肾纳气。

方药:肾气丸合六君子汤。

急性支气管炎出现内脏功能失调的证候,可参照慢性支气管炎证治。慢性支气管炎久病不愈,无明显实邪时,可加用五味子,乌梅,诃子,粟壳敛肺止咳。

 

 

 

 

 

 

 

拔火罐为主治疗慢性气管炎

穴位拔罐法:在有关穴位上拔火罐、水罐、竹罐、针药罐治疗慢性气管炎也有较好的疗效。常用穴位有大椎、大杼、风门、定喘、肺俞、心俞、中府、云门等,

支气管炎

皮肤针疗法:取穴:颈后部、颈前部、背部l4胸椎两侧膀胱经、喉两侧。

支气管哮喘

皮肤针疗法:取穴:脊椎(胸l一腰5)、肩胛环、项棱、项侧、手拇指甲根,第7颈椎至第12胸椎旁开两横指处,前后肋间、侧颈部、颌下部、气管两旁。自上而下扣打。

割治疗法:取穴:手掌新冶部位三四、膻中、定喘。

拔罐疗法:拔火罐,取肺俞、膏肓,配合走罐沿脊柱两侧。拔水罐,取肺俞、咳嗽穴。

 

3.

高血压病

高血压指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以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以头晕,头痛,心悸,失眠为主要症状。

在某些疾病中,高血压仅是其症状之一,此种高血压称为症状性高血压或继发性高血压。

本病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

{病因病机}

1, 情志失调,肝火上炎,长期精神紧张或恼怒忧思,肝气郁滞,郁久化火,肝火上炎,故头痛,头晕,耳鸣,口干苦,面红,目赤。

2, 劳伤肾亏,阴虚阳亢,劳伤过度,年老肾亏,或肝火郁久,耗损肾阴,均可致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出现头晕,头痛,腰酸,耳鸣,手足心热。肾阴亏损,不能上济心阴,心肾不交,则见失眠,心悸。病久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两虚,则兼见乏力,肢冷。

3, 饮食不节,痰浊内蕴,恣食肥甘,盐酒过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浊内蕴,清阳不升,而见眩晕,头痛,胸闷,泛恶。痰浊阻塞脉络,心血瘀阻,则胸闷,胸痛。本病临床以阴虚阳亢最为常见。病情进一步发展,肝阳化风,肝风入络,可见四肢麻木,口眼歪斜:肝阳暴亢,气火上?,风火相煽蒙蔽清窍,可发生中风昏仆。

[辨证论治]

1, 肝火上炎

证候:眩晕头痛,耳鸣口苦,面红目赤,烦燥易怒,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有力。

治法: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枯草,菊花。

便秘者,加大黄,决明子:头晕头痛甚者,加生石决明,珍珠母。

2, 阴虚阳亢

证候:眩晕头痛,头重脚轻,急躁易怒,心烦失眠,腰酸,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苔黄,脉弦细数。治法:育阴潜阳。方药:天麻钩藤饮加菊花,枯草。胸闷胸痛者,加丹参,瓜蒌:口干舌燥者,加石斛,玄参:肝阳上亢,肝风办动,手颤抖,肢体麻木者,服镇肝熄风汤加地龙,稀莶草,鸡血藤。

3, 肝肾阴虚

证候:眩晕目涩,耳鸣,头痛,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精。舌质干红,少苔,脉弦细。治法:滋肾养肝。方药:杞菊地黄汤如女贞子,川牛膝,钩藤。

心肾不交,失眠,健忘,心悸,心烦者,加生龙骨,生牡蛎,酸枣仁,珍珠母。

4, 阴阳两虚

证候:眩晕,头痛,耳鸣,心悸气短,畏寒肢冷,腰酸腿软,夜间尿多。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弦。

治法:育阴助阳。

方药:肾气丸加杜仲,川牛膝。夜间尿多者,加桑螵蛸,益智仁:肾阳衰微引起的心悸,水肿者,用真武汤:妇女更年期高血压,表现为阴阳俱虚者,用二仙汤。

5, 痰浊内蕴

6, 证候:头胀如蒙,眩晕重痛,胸膈满闷,恶呕痰涎,心烦失眠。舌苔腻,脉弦滑。

治法:祛痰平肝。

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温胆汤加钩藤,胆南星。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因发生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氧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本病可分为心绞痛,心肌梗塞,心悸,气短等。为中,老年人常见病,男多于女,脑力劳动者较多。本病属于中医学“胸痹”“胸痛”真心痛“等范畴。

{病因病机}

1, 年老体衰,心肾不足,年老体衰,心肾阳气足,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心肾阴血不足,心脉失于濡养,脉道不充,均可发为胸痛。

2, 劳倦内伤,心脾两虚,劳倦内伤,损及心脾,脾虚气血生化无源,使心的气血不足。心气虚,进而导致心阳不足,阳气亏虚,鼓血无力,发为胸痛:以的阴血亏乏,心脉换养,拘急而痛。

2, 寒邪侵袭,胸阳痹阻,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胸阳痹阻,引发本病。

3, 饮食失节,痰浊阻滞,恣食肥甘,膏梁厚味,或饥饱无常,损伤脾胃,运化失司,痰浊内生,阻滞心脉,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发为本病。

4, 情志失调,气滞血瘀,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聚湿生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气滞痰阻,均使血行不畅,心脉瘀阻,不通则痛。上述可见,本病的病机为本虚而标实,心,肾,肝,脾的虚损为病之本,寒凝,气滞,血瘀,痰阻为病之标。

5, {辨证论治}

1, 实证

1, 胸阻痹阻

证候:发作性心痛如绞,胸中闷塞,心悸气短,每于受寒后诱发,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质白,脉沉弦。

治法:温通心阳,宣痹通络。

方药:瓜萎薤白半夏汤加桂枝,枳壳,丹参,延胡索,川芎,或服当归四逆汤合丹参饮。

2, 心脉瘀阻

证候:心胸剌痛,固定不移,痛引肩背,两胁胀痛,胸闷气短。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丹参饮合桃红四物汤。

气滞为主,重用理气药,如川楝子,香附,降香,佛手,枳壳等,或用柴胡疏肝散:血瘀为主,重用活血化瘀药,如蒲黄,五灵脂,乳香,没药,血竭,三七等,或用血府逐瘀汤。

3, 痰浊内阻证候:胸闷胸痛,形体肥胖,身重乏力。纳呆呕恶,气短痰多。舌质白腻。脉弦滑。

治法:豁痰通痹,芳香化浊。

方药:温胆汤加瓜萎,白豆蔻,丹参,郁金,菖蒲。同时服宽胸丸,或苏合香丸。

2, 虚证

1, 气阴两虚

证候:心胸隐痛,时作时止,胸闷气短,乏力自汗,心悸心烦,口干少津。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加瓜萎,黄芪,当归,丹参,鸡血藤,延胡索。若脉结代,可服炙甘草汤。

2,阴虚阳亢

证候:胸闷心痛,心悸气短,眩晕头痛,腰酸耳鸣,心烦失眠,口干,手足心热,四肢发麻。舌质红,脉弦细数。

治法;育阴潜阳,活血安神。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石决明,天麻,钩藤,川牛膝,丹参,瓜萎,酸枣仁,夜交藤。

2, 阳虚欲脱

证候:胸痛短气,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咳喘水肿,甚至昏厥,舌淡苔白,脉沉细欲绝或结代。

治法:益气扶阳,固脱救逆。

方药:参附龙汤加黄芪,肉桂,炙甘草,山茱萸。咳嗽水肿者,服真武汤。

 

 

5.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

是指各种慢性胃粘膜的炎性病变,以胃脘痛为主要症状,常伴有进食后胃脘胀闷不适,食欲不振。为常见病,多发病,以青壮年为多。

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三种类型。其中,极少数萎缩性胃炎有楞能演变为胃癌。

本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的范畴。

{病因病机}

1 ,忧怒伤肝,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犯胃,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气郁日久,导致血瘀,瘀阻络脉,其痛剧烈。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火热犯胃,可致胃痛。火郁热蕴,耗伤胃阴,胃阴不足,失其濡养,而致胃痛。

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暴饮暴食,饥饱无常,最易损伤脾胃之气。过食生冷,寒积胃脘,气血滞则作痛。恣倭肥甘辛辣,嗜食烟酒,湿热中阻,而致胃痛。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中阻,亦致胃痛。

3,禀赋不足,脾胃虚弱,脾胃素虚,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不愈,或用药不当,皆可损伤脾胃。脾胃虚寒,中阳不运,寒从内生而胃痛:脾虚血少,胃液亏耗,阴虚内热而胃痛。

{辨证论治}

1. 肝气犯胃

证候:胃脘胀痛,攻撑连胁,痛无定处,每因烦恼郁怒而疼作,嗳气及矢气后则舒,或胸胁胀闷,恶心呕吐,泛酸嘈杂。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竹茹:泛酸者,加乌贼骨,瓦楞子:胆热口苦者,加郁金,黄芩。

2,胃阴不足

证候;胃脘隐陷灼痛,食少,食时不觉其饱,食后则觉过饱,喜食酸甘,口渴不能多饮,大便干涩不爽。舌质偏红,苔少而干,脉弦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益胃汤加白芍,甘草,延胡索,佛手。胃酸不足,加乌梅,山楂,木瓜。

3,脾胃虚寒

证候:胃痛隐陷,绵绵不断,喜暧喜按,纳呆乏力,食则胀满,时吐清涎,面色不华,手足欠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温中和胃。

方药:香砂六君汤合黄芪建中汤。食欲不振,食后胀甚者,加鸡内金,麦芽,谷芽:胃寒痛甚者,加吴茱萸,川椒。

4,瘀血阻络

证候:胃脘痛如针剌或刀割,痛处固定,拒按,久痛不愈,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通络。

方药:失笑散合金铃子散加丹参,赤芍,莪术,枳壳。吐血,黑便者,加白芨,地榆,三七。

 

6.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道与胃液接触部位的慢性溃疡,其形成和发展与胃液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由于溃疡绝大多数位于胃和十二指肠,故又称有,十二指肠溃疡病。临床上以慢性周期性发作并有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常伴有嗳气,吐酸,恶心,呕吐。如防治不当,还可发生大量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严重并发症。消化性溃疡为常见病,多发病,以青壮年为多,男多于女。本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吐酸“血证”呕吐“反胃”等范畴。

{病因病机}

1, 情志剌激,肝胃不和,忧思恼怒,久郁不解,肝郁气滞,横犯胃,胃失和降,出现胃脘疼痛而致本病。若病程迁延,肝气不舒,郁而化火,肝胃郁热,则可见胃中灼热,口干而苦,郁热伤阴,肝胃阴虚,则见胃脘隐痛,连及两胁,口干少津:肝气犯脾,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胃气上,则恶呕,嘈杂,嗳气,吐酸:胃痛日久,伤及脾阳,中阳不振,以致脾胃虚寒,则纳呆,乏力,便溏,消瘦:脾胃不能腐熟运化水谷,则致呕吐,反胃,肝郁日久,气滞血瘀,则胃痛加剧:瘀久化热成腐,热伤脉络则出血,腐甚则穿孔。

2,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饥饱失常,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脾失运化,胃气不降,气机阻滞,则胃脘痛。恣食辛辣烟酒,伤及脾胃,湿热内生,则嘈杂,吐酸。素体脾虚,贪食生冷,致伤脾阳,脾胃虚寒,则见脘隐痛,喜热喜按,肢体不温: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脾不统血,则吐血,便血。

{辨证论治}

1, 肝胃不和

证候:;胃脘及两胁胀痛,遇情志不遂则重,嗳气,吐酸,善怒及太息,纳呆。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乌贼骨,瓦楞子,川楝子,延胡索,佛手,浙贝母。

嗳腐纳呆者,加麦芽,鸡内金。

2, 脾胃虚寒

证候:饥时胃痛,得食则舒,喜嗳喜按,受凉,劳累则重,面色萎黄,肢未欠温,呕吐清涎,乏力,便溏。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健脾和胃,温中散寒。

方药: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寒痛剧者,加制附子:呕吐清涎者,加生姜,制半夏,吴茱萸:吐酸者,加乌贼骨,瓦楞子,牡蛎:脘腹胀闷者,加木香,砂仁,苏梗。

3, 肝胃阴虚,证候:胃脘隐痛或灼痛,连及两胁嘈杂,吐酸,心中烦热,口干少津,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干少津或无苔,脉弦细。

治法:养阴清热,柔肝和胃。

方药:一?煎加白芍,甘草,延胡索,佛手,玉竹,麦芽。

吐酸者,加乌贼骨,瓦楞子:脘胀者,加砂仁,白豆蔻。

4, 肝胃郁热证候:胃脘疼痛灼热,食后疼痛无明显缓解,或食后易痛,吐酸,吐嘈,口干而苦,喜冷饮,烦躁易怒,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和胃。

方药:化肝煎加败酱草,龙胆草。吐酸者,加黄连,吴茱萸:便秘者,加大黄。属寒热夹杂证者,服甘草泻心汤。

5, 瘀血阻络

证候:上腹疼痛较剧,多为剌痛或痛如刀割,固定不移而拒按,或反复吐血,黑便。舌质暗柴或有瘀斑,脉弦或涩。治法:活血化瘀,理气和胃。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川子,蒲黄。吐血,黑便者,减桃仁,红花,加白芨,三七。

6, 并发症

1, 大量出血,胃热者,治宜凉血止血,方用泻心汤加地榆炭,侧柏炭,白芨:脾胃虚寒者,治宜温脾摄血,方用黄土汤加乌贼骨,白芨:出血量多势急者,急用白芨,三七,生大黄研未,每次35克,每日3---4次。

2, 穿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若穿孔不大,仅伴有局限性腹膜炎,可配服复方大柴胡汤。

3,幽门梗阻,胃脘胀闷,食后尤甚,呕吐饮食或痰涎,朝食暮吐。证属阳虚寒饮内停胃失和降者,治宜温中化饮,和胃降逆,佐以活血化瘀,方用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吴茱萸,枳壳,赤芍,桃仁。

 

7.

细茵性痢疾

细茵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主要病变的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脓血样大便为主要症状。临床分为仇性和慢性两类。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多见。本病属于中医学”痢疾“范畴。中毒型痢疾类似中医“疫毒痢”,时发时愈的慢性痢疾称为“休息痢”范畴。

{病因病机}

1, 外感时邪,暑湿,疫毒之邪,侵及胃肠,湿热郁蒸,或疫毒侵淫,气血阻滞,气血与病邪搏结,肠腑脂膜和络脉受损,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形成湿热痢或疫毒痢。气机阻滞,腑气不通,则腹痛,里急后重,若疫毒内壅,热邪炽盛,引动肝风,可高热,抽搐:如热毒内陷心营,或阴竭阳脱,可神昏,肢厥,汗出,脉微欲绝。

2, 内伤饮食,饮食不节,或误食不洁之物,或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酿成湿热,湿热内蕴,腑气阻滞,气血壅塞,化为脓血,则成湿热痢。

外感与饮食常互相影响,内外交感而致发病。若急性期失治,误治,迁延日久,脾胃气虚,正虚邪恋,反复发作,则成休息痢。痢久不仅损伤脾胃,亦可及肾,导致脾肾阳虚,下痢不止,成为虚寒痢。

{辨证论治}

1, 急性菌痢

证候:起病急骤,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恶寒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

初起兼见恶寒发热,头身重痛等表证者,加荆芥,防风,葛根:积滞不化,下痢不爽,腹痛拒按者,加枳实,厚朴,神曲,山楂:热重于湿,大便赤多白少,甚至纯为下血者,合白头翁汤,湿重于热,大便白多赤少,合胃苓汤。

2, 疫毒痢

证候,下痢暴作,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肛门灼热,初起或迅即壮热口渴,头痛,烦躁,神昏痉厥。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药:白头翁汤合芍药加金银花,丹皮,地榆,马齿苋。

热毒内陷心营,神昏谵语者,加水牛角,生地黄,或服安宫牛黄丸:热极动风,惊厥抽搐者,加羚羊角,钩藤,全蝎,或服紫雪丹:暴痢致脱,见面色苍白,肢冷汗出,脉微欲绝者,急用参附汤合生脉散。

2,慢性菌痢

1, 休息痢

证候: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发作时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夹有粘液或见脓血。每因饮食不当,感受外邪,或过度劳累而诱发。平素倦怠怯冷,腹用纳呆。舌质淡,苔腻,脉濡弱,或虚数。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方药:连理汤加木香,槟榔,枳实,神曲。

脾气虚,服参苓白术散:脾阳虚,服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

2, 虚寒痢

证候:久痢不愈,下痢稀薄,带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腹中隐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形寒肢冷,腰酸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方药: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脾虚气陷,少气脱肛者,加黄芪,升麻。如肾衰阳脱,肢厥汗出者,服桃花汤合参附龙牡汤。

 

8.8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食欲减退,恶心,肝区疼痛,困倦乏力,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为主要症状,部病人可出现黄疸。按病原学可分为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等数种。急性病人多在6个月内恢复,乙型和非甲非乙型易转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并与肝癌有关。

本病流行于全世界,发病率高,传染性较强。甲型肝炎多发于13岁以下,秋,冬季多见:乙型肝炎多见于青壮年,呈散发性。本病属于中医学:“黄疸“胁痛”,积聚“等范畴。

{病因病机}

1 感受湿热之邪,外感湿热,郁而不达,内蕴脾胃,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而见纳呆,恶心,身困,胁痛。初起或见恶寒,发热表证。若湿热内盛,熏蒸肝胆,胆液外泄,则发为黄疸。

2,饮食失当,饮食不洁或失节,损伤脾胃,湿热内生,郁蒸肝胆,亦可发生本病。

3,疫疠之邪侵久,疫疠之邪,其性酷烈,人感受后极易蕴毒化火伤阴,致热毒内攻,郁蒸肝胆,伤及营血,内陷心包,发为急黄。

本病初期,病变仅在脾胃,肝胆,以湿热互结,气机不畅为主。如迁延不愈,邪气留恋,正气多虚,就会形成脾胃,肝胆,心肾等虚实夹杂病变。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致肝郁脾虚。湿热碍气伤气,气滞则血瘀,气虚则血虚,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而致气血两虚,气血瘀结之征。热为阳邪,久羁肝胆,灼耗肝阴,肝阴虚导致肾阳亦虚,形成肝肾阴虚。湿为阴邪,易损阳气,湿邪困脾,脾阳日虚,又可导致肾阳虚,而成脾肾阳虚。

{病因病机}

1, 急性期

1, 肝胆湿热

证候:面目周身黄如橘色,发热脘闷,胁痛腹胀,纳呆恶心,口苦咽干,倦怠乏力,或皮肤瘙痒,小便短少面色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加龙胆草,黄芩,黄柏,板兰根,连翘,厚朴,郁金。

胁痛甚者,加延胡索,赤芍:脘闷纳呆较重者,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初期兼表证者,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或甘露消毒丹。

2, 热毒炽盛

证候:发病暴急,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烦渴,胁痛腹满,小便短少深黄,甚则神昏谵语,抽搐,衄血便血,肌肤出现瘀斑。舌质红降,苔黄燥,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方药:犀角散合黄连解毒汤,加生地,丹皮,玄参,银花,连翘,大青叶。

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抽搐者,加紫雪丹,出血甚者,加白茅根,侧柏叶,白芨,三七。

3, 肝郁气滞

证候:胁痛腹胀,脘痞嗳气,恶心纳差,倦怠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郁金,佛手,延胡索,川楝子。

4, 湿邪困脾

证候:胁痛脘闷,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淡纳差,身重便溏。舌苔白腻,脉濡。

治法:化湿健脾。

方药:胃苓汤加薏仁,砂仁,藿香,姜半夏。

2, 慢性期

1, 肝郁脾虚

证候:右胁隐痛,身倦乏力,纳呆嗳气,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黄芪,党参,丹参,川参,香附,陈皮,佛手,麦芽。

2, 气滞血瘀证候:胁痛剌痛,面色发黄晦暗,脘腹胀满,胁下痞块,皮肤可见赤纹丝缕。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药:膈下?瘀汤加鳖甲,丹参,穿山甲,莪术,鸡血藤。

3, 肝肾阴虚

证候:胁痛隐隐,腰膝酸软,头晕心烦,低热盗汗,手足心热。舌质嫩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肾养肝。

方药:一?煎加郁金,佛手,首乌,丹皮,地骨皮,鳖甲。

4, 脾肾阳虚

证候:面色发黄晦暗,精神萎靡,肢软乏力,畏寒喜暧,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弱。

治法:健脾补肾。温化寒湿。

方药:茵陈术附汤合理中汤加茯苓,白芍,砂仁。

9.

胆道感染和胆石症

 

胆道感染是胆道系统炎症的总称,包括急性,慢性胆囊炎,急性,慢性胆管炎。胆石症指胆道系统发生结石的病症,包括胆囊结石与胆管结石。在我国,胆道感染大多并发于胆石症与胆道蛔虫病:而胆石症特别是胆管结石的形成,与胆道蛔虫,胆道感染的关系极为密切,两者常互为因果,临床上又多同时并存,故合并论述。胆道感染与胆石症的急性发作期均以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右肩胛部牵涉痛,恶心呕吐,发热寒战,黄疸,脘腹胀满,右上腹压痛拒按为主要症状。发病多见于中年以上者,女性偏多。本病属于中医学“胁痛”“胆胀”结胸“黄疸”等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位在胆,但与肝及脾胃密切相关。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过食油腻,虫积,结石等导致肝胆气滞,湿热壅阻,使肝的疏泄和胆腑的通降功能失权,脾胃运化失健,胆汁排泄不畅,气血阻滞,不通则痛。胆为中精之府,湿热长久蕴结,胆液不清,煎成砂,日久渐大,形成胆石。湿热熏蒸,或胆石阻滞,胆汁溢于肌肤,则生黄疸。肝胆失疏,乘脾犯胃,可致恶心呕吐,脘腹胀满。气滞血瘀,热结不散,酿成脓毒,重者热毒炽盛,内陷营血,可致神昏谵语。治不及时,病程迁延,肝郁日久,脾胃虚弱:脾虚湿困,又可侵犯肝胆,形成肝郁脾虚,素体阴虚,或湿热之邪久,耗劫肝阴,又可致阴虚气滞。

{辨证论治}

1, 肝胆湿热:本证常见于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胆道结石梗阻,感染等。

证候:右上腹持续绞痛,阵发性加重,可放射至右肩胛部,胆囊区压痛拒按,寒热往来,或发热寒战,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不思饮食,或见黄疸,尿水色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利肝胆,通里泻热。

方药:大柴胡汤加茵陈,郁金,木香,山栀,金钱草。右胁下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青皮,热盛者,加银花,连,蒲公英:蛔虫梗塞者,加川椒。乌梅:伴胆石者,加海金砂,鸡内金。

2,肝胆痈疡,本证见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原性败血症,肝脓肿等。

证候:起病急骤,右上腹剧烈绞痛,寒战高热,烦渴呕恶,目身发黄,便结尿赤,烦躁谵语,神志恍惚,脘腹硬满,肝胆肿大,压痛拒按。舌质红绛,苔黄燥,或有芒剌,脉弦滑疾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通里排脓。

方药:柴黄消痈汤。

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神志恍惚,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急用参附汤合生脉散。

3,肝郁脾虚,本证常见于慢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胆石症静止期等。

证候:右胁下隐痛或窜痛,牵引右肩背,进油煎或多脂食物后加剧,不发热,无黄疸,伴口苦咽干,食少乏力。脘腹胀满,胸闷嗳气,大便不调。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细。

治法:疏肝利胆,健脾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逍遥散加黄芩,姜半夏,郁金,延胡索,鸡内金。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4,阴虚气滞,本证见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等。证候:右胁下隐痛,绵绵不休,痛引肩背,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腰酸困痛。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养阴柔肝,理气利胆。

方药:一贯煎加白芍,郁金,金钱草,鸡内金。

胆石症亦可用排石疗法。急性发作期用疏通清泄的胆道排石汤{郁金,枳壳,木香,川楝子,延胡索,茵陈,山栀,黄芩,虎杖,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生大黄,甘草},也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排石疗法。静止期可参照肝郁脾虚治疗,酌加虎杖,金钱草,海金砂

10.

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是指由感染等致病因素的免疫反应引起的两侧肾脏小球损害为主的疾病,简称肾炎。以水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及肾功减退为主要症状。临床上分为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

本病男多于女。急性肾炎多见于儿童,慢性肾炎多见于青,中年。

急性肾炎属于中医学“水肿”“血尿”的范畴,慢性肾炎属于“水肿”“虚劳”:腰痛“等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由外感风邪,水湿浸渍,疮毒内侵及劳欲所伤,引致肺,脾,肾等脏功能失调所致。风邪外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浸渍,食劳所伤,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房劳过度,肾气内伤,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均可使水液代谢发生障碍,形成水肿。乳蛾咽肿,疮毒内侵,湿热交阻,三焦壅滞,水道不通;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气滞水停,瘀水互结,均可加重水肿。湿郁化热,湿热下注,灼伤肾络,则见血尿:脾肾两虚,脾失统摄,肾失封藏,精微外流,则为蛋白尿。素体阴虚,或阳损及阴,肾病及肝,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则见高血压。病久脾肾两虚,易感外邪,风邪袭肺,肺失宣肃,又可加重病情,致使慢性肾炎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晚期,水邪泛滥,上凌心肺,则见心悸,气短,咳喘:湿虫壅塞三焦,气机升降失常,水毒内闭,则致肾功能减退,出现尿少,尿闭,恶心呕吐,甚至昏迷。

{辨证论治}

1, 急性肾炎

1, 风水相搏

证候:初起颜面浮肿,继则延及全身,以头面为甚,尿少,血尿,伴有发热恶寒,咽候肿痛,肢节酸重,咳嗽。舌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合五皮饮加车前草,白茅根。

风寒偏盛者,去石膏,加桂枝,重用麻黄:咽红肿痛者,加桔梗,银花,板兰根,射干:血尿者,加小蓟,藕节。疮毒未愈,加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 水湿浸渍

证候:颜面及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腹胀,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细。

方法:健脾行气,通阳利水。

方药:防已茯苓汤合五皮饮。

3, 热毒内侵

证候:皮肤疮疖,颜面及肢体浮肿,口干心烦,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加白茅根,车前子。

4, 湿热灼络

证候:尿血鲜红,或如酱油色,小便少,大便干结,烦热,口渴,浮肿较轻。舌质偏红,苔薄黄,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方药:小蓟饮子减木通加生侧柏叶,白茅根,石苇,旱莲草,车前子。

2, 慢性肾炎

1, 脾气虚弱

证候:面色萎黄,疲乏无力,全身浮肿较久,尿少,纳呆,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

治法:健脾益气,行气利水。

方药:防已黄芪汤加党参,陈皮,猪苓,茯苓,泽泻,大腹皮,木香,薏苡仁。

偏气滞湿阻者,服茯苓导水汤。

2, 脾肾阳虚

证候:面色?白,倦怠无力,形寒肢冷,周身浮肿较甚,尿少,蛋白尿,腰痛腿软,腹胀,纳呆,甚则咳上气,不能平卧。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实脾饮加黄芪,车前子,泽泻。

偏肾阳虚者,服真武汤合五苓散。水肿较轻,蛋白尿持续不消者,服水陆二仙丹加黄芪。党参,山药,兔丝子,莲须,薏苡仁,白术,茯苓,枸杞子。

3, 脾肾两亏,气阴不足。

证候:面色少华,全身乏力,腰膝酸痛,头晕耳鸣,手足心热,口干喜饮,不肿或微肿,蛋白尿。舌质略红,舌边有齿痕,苔薄,脉沉细数。

治法:健脾滋肾,益气养阴。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党参,黄芪,麦冬,五味子,兔丝子,复盆子。

4,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候:面热潮红,眩晕耳鸣,头痛失眠,腰痛腿软,五心烦热,口干喜饮,大便偏干,或有微肿。舌质偏红,脉弦细。

治法:滋肾育阴,平肝潜阳。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夏枯草,石决明,天麻,钩藤,珍珠母,川牛膝,夜交藤。

5, 湿热内蕴

证候:面红身热,肢体浮肿,口干咽痛,牙龈脓肿,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有皮肤疮疖。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治法:清热利湿。方药:五味消毒饮加车前子,白茅根,桔梗,薄荷,黄芩,山栀,大黄。

 

11.

肾孟肾炎

肾孟肾炎是由各种至病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肾孟和肾实质的炎症。女性多见。以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和腰痛,发热为主要症状。临床分急性,慢性两期。急性患者如能及时彻底治疗,大多可获痊愈:少数患者若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可发展为慢性,甚至出现肾功能减退。

本病属于中医学“淋证”“腰痛”等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因外阴不洁,秽浊之邪上犯,过食肥甘酒辛,房劳多产,引起肾虚,膀胱湿热所致。秽浊之邪上犯膀胱,酿成湿热:肥甘酒辛,积湿生热,房劳多产,肾气亏虚,气化失司,湿热蓄于膀胱:或肝胆湿热下注膀胱,心火下移小肠,热迫膀胱,均可导致肾虚膀胱湿热。湿热蕴结下焦,肾失开阖,膀胱气化不利,则尿频,尿急,尿痛和脓尿:热伤血络,则血尿。肾虚,加之湿热阻滞经络,则腰痛。湿热蕴蒸,邪正相争,则发热。急性期正盛邪实,以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为主。慢性期湿热稽留,最易伤阴,久则阴损及阳,导致正虚邪恋。正虚以肾脾不足为主,邪恋主要是湿热未清。肾虚与膀胱湿热互相影响,肾气愈虚,膀胱气化愈差,湿热之邪久恋不去,致使遇劳即发,缠绵难愈。

{辨证论治}

1, 湿热蕴结

证候:尿频,尿急,尿痛,脓尿,血尿,少腹胀痛,腰痛,或发热恶寒。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加黄柏,柴胡。

尿痛重者,加牛膝,海金砂,琥珀:脓尿多者,加萆解,石苇,蒲公英:血尿重者,加小蓟,白茅根,蒲黄:少腹胀痛者,加乌药,青皮,川楝子:腰痛者,加杜仲,续断,桑寄生。若兼有外感,恶寒重者,加荆芥,防风:发热重者,加银花,连:若属肝胆湿热,流注下焦,兼见寒热往来,心烦欲呕,不思饮食者,上方黄柏改黄芩,加制半夏,龙胆草。

2, 肾阴不足,湿热留恋。

证候:尿频而短,尿热涩者,腰酸腰痛,头晕耳鸣,口干咽燥,或有低热。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细数。治法:滋养肾阳,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白茅根,车前子,蒲公英,牛膝,或用猪苓汤合导赤散。

3, 气阴两虚,湿热未尽。

证候:小便涩滞,尿意不尽,腰膝酸软,小腹微胀,乏力气短,心烦失眠,不思饮食,口干。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利湿。

方药:清心莲子饮合导赤散加远志,菖蒲。

4,脾肾阳虚,余邪未清。

证候:尿涩不畅,淋沥不尽,夜间尿频,腰膝冷痛,面浮足肿,神疲乏力,纳呆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肾健脾,化湿通淋。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黄芪,白术,杜仲,薏苡仁。

尿频,夜尿多者,加桑螵蛸,益智仁,菟丝子:小腹胀坠者,加升麻,柴胡,党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