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吸虫病,生食鱼虾的风险!

 知识百科2016 2017-02-04


肝吸虫病

又称华支睾吸虫病

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引起的一种食源性寄生虫病,人主要通过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或虾而感染。1975年在我国湖北江陵战国楚墓古尸中查见该虫虫卵,表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流行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历史,是我国目前重点防治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华支睾吸虫的形态


成虫:

成虫背腹扁平,半透明,前段稍窄,后端钝圆,形似葵花子,虫体大小一般为(10~25)mm×(3~5)mm。

虫卵:


虫卵光学显微镜图片


(虫卵电镜扫描图片)


虫卵形似芝麻,淡黄褐色,一端较窄且有盖,卵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瘤。卵甚小,大小为(27~35)μm×(12~20)μm。

生活史



华支睾吸虫的生活史复杂,需要2个中间宿主和1个终宿主才能完成整个生活史,且对中间宿主及终宿主的选择性不强,有为数众多的中间宿主和终宿主。


成虫主要寄生在人、犬、猫、猪等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虫体发育成熟后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落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体内发育为尾蚴,尾蚴在适宜的温度下逸出螺体,尾蚴在水中遇见到适宜的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虾,则侵入其肌肉组织内发育为囊蚴。


囊蚴是华支睾吸虫的感染阶段。人(猫、狗等)吞食囊蚴后就会感染肝吸虫。囊蚴进入人体内后大约1个月左右可发育为成虫并在粪中查到虫卵。人体感染后成虫数量差别较大,曾有多达21,000条成虫的报道。成虫寿命约为20~30年。


感染途径和方式


肝吸虫病的感染途径是经口感染,人与动物因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鲮鱼、鲤鱼、鳊鱼、鲫鱼等)、虾而感染。流行的关键因素是当地人群是否有生吃或半生吃鱼肉的习惯实验证明,在厚度约1mm的鱼肉片内的囊蚴,在90℃的热水中,1秒钟即能死亡,75℃时3秒内死亡,60℃时则要15秒钟才能杀死囊蚴。囊蚴在醋(含醋酸浓度3.36%)中可活2个小时,在酱油中(含NaCI 19.3%)可活5小时。在烧、烤、烫或蒸全鱼时,可因温度不够、时间不足或鱼肉过厚等原因,囊蚴不能被全部杀死。


人体感染华支睾吸虫的方式多种多样。成人感染方式以食鱼生为多见,如在广东珠江三角洲、香港、台湾等地居民主要通过吃“鱼生”、“鱼生粥”或“烫鱼片”而感染;东北朝鲜族居民主要是用生鱼佐酒吃而感染。



孩的感染则与他们在野外进食未烧烤熟透的鱼虾有关,野生小型鱼类如麦穗鱼、棒花鱼的感染率很高,有的“熊孩子”就喜欢河边抓来直接烤了吃,却不知道有感染肝吸虫的风险!


此外,抓鱼后不洗手或用口叼鱼使用切过生鱼的刀及砧板切熟食用盛过生鱼的器皿盛熟食等也有使人感染的可能。


危害有哪些?


肝吸虫病的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脏受损。病变主要发生于肝脏的次级胆管。人体主要以消化系统的症状为主,疲乏、上腹不适、食欲不振、厌油腻、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头晕等较为常见。常见的体征有肝肿大,多在左叶,质软,有轻度压痛,脾肿大较少见。严重感染者伴有头晕、消瘦、浮肿和贫血等,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甚至死亡。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华支睾吸虫后,临床表现往往较重,死亡率较高。除消化道症状外,常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浮肿、肝肿大和发育障碍,以至出现侏儒症。


如何治疗?

1.驱虫治疗:目前应用最多的药物是吡喹酮和阿苯达唑。

2.对症治疗:对重度感染并有较重营养不良或肝硬化者,应加强营养,纠正贫血,保护肝脏,以改善全身状况。并发胆囊炎、胆管炎者,除驱虫外并加用抗菌药物。对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总管梗阻时应予手术治疗。合并病毒性肝炎时,除积极保护肝脏外,应在病情改善的基础上尽早进行驱虫治疗。


如何预防?

1.把住入口关,防止“病从口入”自觉不吃鱼生及未煮熟的鱼肉或虾。

2.生熟厨刀具、砧板分开



(刘剑峰 供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