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宫廷黄釉瓷鉴赏

 johntong 2017-02-04

明代宫廷黄釉瓷鉴赏

2015-11-02 16:45:53   来源:   评论:0 点击:11
黄釉瓷分为分高温釉和低温釉两种,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后呈现黄色,到清代时在烧制的黄釉中加入了玻璃白,呈色较明代亮且...
黄釉瓷分为分高温釉和低温釉两种,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后呈现黄色,到清代时在烧制的黄釉中加入了玻璃白,呈色较明代亮且白,无明代的娇嫩之感。黄釉的烧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素坯上直接施黄釉然后再烧制,另一种是在已烧制的白釉器上施黄釉。
  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于明永乐年间,以后各朝均有烧制,为宫廷专用瓷。明代黄釉瓷可以分为明早期、明中期、明晚期三个时期。
  明早期黄釉瓷因稀珍受宠
  永乐黄釉色淡,釉面薄,无肥润感,目前只见过出土之物,未曾见有传世品。宣德黄釉瓷也多以出土器为多,器型多以碗、盘、高足杯为主。宣德黄釉瓷施釉到底,置于桌上不见圈足露胎,釉面肥厚,釉色娇嫩,素面无纹饰。与此时期的宣德瓷器一样,黄釉上多出现桔皮纹。
  宣德朝虽烧制瓷器众多,但成熟的黄釉瓷刚试烧成功,因此,在宣德朝黄釉瓷并不多见,传世品更加少见。近年来随着景德镇御窑厂龙珠阁出土了大量的宣德瓷片,一些宣德黄釉瓷片大量流入市场,被藏家一抢而空,现在已千金难求一片了。目前有据可查的宣德黄釉拍品共有三件上拍,只有在2004年春拍中北京华辰的明宣德娇黄釉撇口盘以132万元的价格拍出,而其它拍品由于种种原因而流拍。
  明中期黄釉艺压群瓷
  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的黄釉瓷相似,考古发现最早的"娇黄釉"出现于成化朝,但由于此时期的数量有限,且没有传世品存世,所以不为人知。近年来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中出土了少量的成化黄釉碎片,外底面往往有烧成后加刻的"甜"字。后仿的成化黄釉瓷可以根据成化时的小巧器型风格和那独有的成化款即可辨别。但要注意大多真的黄釉瓷都有用过的痕迹,外底面往往有烧成后加刻的"甜"字。
  弘治时期的黄釉是最负盛名的,也是整个明代黄釉烧制最成功之作。这时的黄釉是用浇釉的方法施在瓷胎上的,所以称为"浇黄",又因为它的釉色娇嫩,淡雅,光亮如鸡油,又称为"娇黄"、"鸡油黄".娇黄是两次烧成的低温釉,因而偶而能见铅质银色光泽,后世多有仿弘治娇黄釉的伪品。
  在后世仿制的黄釉瓷中以康熙仿的最像,但康熙朝多落本朝款。弘治瓷乃至整个明中期的瓷器都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底部塌凹,特别是盘碗之类的器物。这一缺陷性特点在后世仿品中很难仿制的成功。第二个特点是弘治器物底足稍矮,底足白釉发灰或泛青色,不可能非常洁白。再者,弘治瓷都落本朝款,弘治款格局,大眼一看有一个特点,要么上大下小,要么下大上小,还有一种情况,"弘"向右上方倾斜,"治"字向左方向倾斜,而且"治"字的"水"旁有点倾斜,一般藏家都有这个概念,民国以前仿品多没有倾斜,而民国以后仿品刻意追求这种相似,容易走眼,但仔细看去,后仿款的字往往比弘治款过于阳刚。
  正德黄釉继承弘治之作,但不如弘治黄釉那样浅淡而嫩,显得较深而老,弘治瓷上所具有的那两个特点在正德黄釉瓷上也有表现。一般区别正德黄釉瓷与弘治瓷的标准很简单,从款上就可直接看出,如果是瓷片,那就须从釉色深浅上进行辨别。
  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件弘治娇黄釉盘,口微撇,圈足,胎质细腻,造型端庄、大方,釉面黄润光滑、晶莹透澈。圈足内有青花"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款。可以作为弘治黄釉的标准器。
  明中期三朝在黄釉瓷的基础上还大量烧制了黄釉青花、黄釉绿彩、黄釉红彩、黄釉紫彩等黄釉彩瓷,这些瓷器在明以后也多有烧制。明中期的黄釉青花、黄釉绿彩瓷最具特色,其中以黄釉青花花果纹盘和黄釉绿龙纹盘为代表。明晚期黄釉瓷繁琐中见精美。
  嘉靖黄釉一般都比弘治娇黄釉稍深,釉面似有不平感,但也有极淡的,而且有的釉面却极匀润。器物大多为素面,也有细线刻划纹装饰。以六字青花楷书款为多,如果黄釉器器底施黄釉,则肯定为刻款。万历黄釉传世品少见,所见碗类黄色较深,无娇黄之感。传世品中曾见有器里白釉,碗心绘青花双圈,器外壁刻划双龙戏珠纹,书两行六字青花楷书款的万历黄釉器。此时期的黄釉瓷普遍不耐看,而且此时期的黄釉彩瓷因嘉靖帝崇尚道教而大量生产,其工艺繁琐,图案呆板,无神态,但也有精美者面世。在2001年翰海春拍中,一只明嘉靖黄釉赭彩龙盘曾以72.6万元拍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