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死亡的那一瞬间,他们都在经历着什么?

 pgl147258 2017-02-04

死亡为人们有限的尘世生命落了幕,同时又揭起另一个幕,使人们光芒耀眼的一面永垂不朽。

不知道为什么,父亲过世之后,我对“死亡”竟然有了一种痴迷的沉溺,近一段时间以来,阅读了不少关于死亡的书,相关的报道。

我是个胆小之人,虽对死亡的充满了好奇,但我没有去尝试的胆量。不过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后,对于“死亡”的这个话题,我就更感兴趣了。

人死亡的那一瞬间,他们都在经历着什么?

我是看着父亲在病床上断气。那一瞬间,也许从我的视角上来看,是那么一个瞬间,而对于正在逝去生命的父亲来说,那也许是一个无比漫长的过程。

我很想知道那一瞬间,父亲究竟在想着什么?在回忆他儿时的片段?或是和母亲相爱的那段光景?还是我成长的一幕幕?这些是不是和胶片一样在他脑海里一章章的翻过?

人死亡的那一瞬间,他们都在经历着什么?

这是很难得到答案的,因为经历过死亡的人,都已经无法再开口了。所以只有从那些在生死边缘徘徊过的人,寻找一些虚无缥缈的答案了。


  • 濒死体验

濒死体验是一种在接近死亡时,一些人所经历的现象。这些现象包括但不限于灵魂出窍、看见天堂或地狱、看见亲人、看见宗教人物、回顾一生的生活、极度的恐惧、完全的平静、安全感、温暖、彻底的破碎感、一道亮光的出现、甚至看见超我和超时空的东西、以及其他的一些现象。

人死亡的那一瞬间,他们都在经历着什么?

  • 一个有濒死经历的人这样描述:

生理感受没有那么痛苦,更明显的事心理痛苦。整个过程大概是:“先是头晕,头疼,下坠感。意识逐渐模糊,脑子里想起很多事,想说话,但是毫无力气。意识模糊,丧失感觉,眼前是一种极黑的状态,忽然有一种探照灯照来照去的晃眼感。如果不管的话应该就直接死了,应该没什么感觉了。”

人死亡的那一瞬间,他们都在经历着什么?

  • 有一项针对死亡瞬间数据收集的实验

这个研究,是美国和英国的17家研究所共同完成的,他们分析了超过2000个人心脏停跳的时刻,也就是临床死亡的那一刻,收集人类生命终结那一刻的科学数据。要感谢医学的进步,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让近50%的人被抢救了回来,他们事后回忆称,死亡的那一瞬间,他们似乎都有一些梦境般的感受。研究者将这些感受归纳为七种,分别是:

  1. 恐慌、恐惧

  2. 看见动植物等

  3. 光芒、探照灯等

  4. 感受到暴力受压迫感

  5. 并不太真实的记忆,幻觉等

  6. 看见家人

  7. 心脏停止跳动的感觉

人死亡的那一瞬间,他们都在经历着什么?

  • 对于这些感受的解释:

  1. 有人从生理学角度认为:濒死体验是大脑正常运作被扰乱后所出现的生理反应。

    例如灵魂出窍可能是因为大脑处理视听等多种感觉的正常程序被打乱和分解而出现的错觉。

    濒死时在隧道尽头见到白光的感觉,可能是由于大脑缺氧影响了视觉系统譬如脑枕叶或视网膜的工作,从而出现错觉。

    在大脑深处的海马体与保存过去记忆有关,濒死体验者之所以会如录像带快播般快速地回顾一生,可能是因为这一区在缺氧的情形下,原来的抑制状态被解除,然后激发电讯活动所致。

    而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快速浓缩在短暂的濒死之际,会造成时间变慢的错觉,有人认为与丘脑和杏仁核的讯号被阻断有关。

  2. 有人从生物化学的角度作出解释,濒死体验被认为是在巨大的压力下大脑神经递质释放的反应。

    例如人在濒死时会感到安祥平和,是因人在承受压力和受伤时,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让人感受到爱与关怀。

    颠茄碱(一种副交感神经抑制剂)可以诱发在空中飞行的感觉;

    氯氨酮(一种非鸦片系麻醉药物)可以导致脱体经验,以及引发穿过隧道和看到亮光的体验;

    二甲基色胺(一种色胺类的致幻剂)可产生强大的迷幻经验包括强烈的视觉效果,欣快和幻觉

  3. 另一种解释则围绕着大脑颞叶。

    该理论认为颞叶(大脑的一叶,位于额叶和顶叶的下方、枕叶的前方)的损伤或直接的皮层刺激可以诱发脱体经验,幻觉以及过去记忆的快速闪现等体验。由于颞叶区与听觉有关,所以濒死体验者常听到美妙的音乐,但有些案例听到的只是噪音,显示只是颞叶的随机放电而已。

  • 一位飞机失事的机长濒死体验之后的体会

当我观看驾驶舱内无生命的躯体时,我忽然间意识到宇宙是一体,我们都是拼图中的一块……那是一个宁静的、有所了悟的时刻。


也不知道父亲走的时候,都经历了哪些感受。

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安好,没有病痛的折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