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合院

 昵称38769692 2017-02-04
四合院X
老北京城最大的特点是方方正正,街道像棋盘一样横直竖平,基本都是南北东西、方向正直。大街之间多如牛毛的胡同(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也都规规矩矩排列整齐。
而在大街小巷中是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四合即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合围,中心是院子,形成院落,但规模和繁简不同。特别是民国以前的封建社会其规制是及其严格的,什么品级地位从大门到房柱上的绘图都有严格规定,逾制是可能掉脑袋的。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上图是我的小学校园,它先是明朝驸马石璟的府邸,后清朝的克勤郡王岳讬的王府,是除皇宫最高级的四合院了。它是12板,内外各12柱,门上12门当(柱头)、一对巨大的户对(石狮)的大门,即只要看大门的门当户对就知道主人的身份地位了。直到最简单的民居,不管几户人家也要围成一个四合院。
我小时候家住后老来街5号,是有高台阶的门楼。前院就一排房,带一个小夹院,后院是有走廊的四合院,正房是二层楼。曾住过日本人,抗日战争胜利后作为日产被国民党没收,解放后又被共产党没收,成了父亲单位(国际新闻局)的宿舍。院子里住的都是翻译,很多都有留学经历或是归国华侨。那时刚刚建国,他们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或千里迢迢从国外投入新中国的怀抱,正是热情高涨,激情满怀。下班后三五成群高谈阔论,这些衣冠楚楚,风度翩翩的才子,操着各国语言,像个小小联合国。情致所致人们会表演一段提琴独奏或各种乐器来上一个合奏,在院子里就形成自发的音乐会。我们有时围坐倾听,有时则里院、外院、楼上、楼下,捉迷藏。那时的记忆就是无忧无虑,欢声笑语永远充斥着四合院的角角落落。
节假日大人们搭帮结伙去单位参加舞会,我们孩子有时也会缠着跟去看热闹,更主要的是去吃舞会上的小点心等零食。大人们不好意思和孩子们争,所以大人们只管跳,我们只管吃

再后来我家搬到新京几道4号,比老来街大且漂亮的四合院----两个正规四合院在西,一个有南北房的挺大的花园在东,三个院呈品字形,有个八角形的每面都是大玻璃窗的花厅在三个院的交叉点上,全院有走廊连接。这座院子原来是官宦人家,老来街是两扇黑漆门,这是四块板的朱漆大门,门前有半间房的空间,门扉位于中柱的位置,将门庑均分为二。五级高台阶,一对威严的石狮分坐两旁,我们孩子爱爬上去骑一骑狮子耍威风。进大门是一个小院,正对大门有雕花的砖影壁。左拐四块绿色木板门,可全部打开,但平时只开两扇。右面开了一个小门,原来这面墙没有门,是整面墙。改成单位宿舍后从有花园的大院中劈出半间变成传达室。从传达室通过直接就到了花园,而以前是必须绕过西面的两座院子,才能进花园。
西边前院,北房三间,居中一间正面都是顶天立地的镂花门,可全部打开,把整个房间敞开。与两旁的厢房的隔扇也是顶天立地的镂花门,如果也都打开就成了通透的大房间。南屋是成长条的两间,原来应该是下人住的。前院西边也有一个小院,有绿色的大屏风相隔。这里的南屋是车房,想来大官是有马车或轿子的。成了宿舍后改成男女两座厕所了(那以前的老四合院应该是没有抽水厕所的)。绕过东房和北房前走廊,从水房和公共澡堂旁的通道,进入中院,才应该是一家之主的住房。北房五间,中间三间与前院相同,两边各加了一个带前后屋的偏房(这些墙不是镂花木门隔扇式的墙)所以实际是七间。两旁后屋之间有窄窄长长小院。我家住着顶西边的三间,即西厢房、偏房,加后屋共三间。前屋是客厅、餐厅又是父母的卧室、书房。放了一套沙发,一套餐桌、板凳,一张大床,一个两头沉(分体式的,上面一大两小,两边还各有三个抽屉)的大书桌,父亲的两个红木书柜,一个书架,还有上面放着养了几条金鱼的扁园型鱼缸的五屉柜(我在《小猫钓鱼》里写过,我家小猫和金鱼的故事)。后屋是哥哥和弟弟住,我和姐姐住西厢房。奶奶住在中院东南角的小屋(是八角花厅里隔出来的)。住在东边前后屋的杨家,也有一个与我哥哥年龄相仿的男孩住在后屋,关系不错,所以有时我们为了不打搅专心致志工作、看书的父母亲,就从小院到杨家去窜门。一次在院子里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刺猬,也曾经养在小院里(另有回忆《小刺猬》)。年年我们都会在妈妈的带领下种满一院的茉莉花,指甲草(凤仙花)、美人蕉、顺着走廊种一圈喇叭花。
我们称作后院的花园,只有南北房,格式与中院北房相同,但都少一间西偏房。院子靠西墙有一排百年大槐树(困难时,吃过槐树花),南北几棵山桃,中间几棵白色、紫色丁香,树木间青砖小路蜿蜒曲折。花季时,姹紫嫣红满园清香。院子中有一个压水机(靠人力压,抽地下水,那时北京水位高),每年人们都会很自觉地压水浇树浇花。孩子们也会在带领下卖卖力气,其实也是觉得新鲜、好玩还能得到叔叔、阿姨的表扬。三年困难时大家都不种花了,成了一块块的菜地,部分地砖也被翘了。
当时全院住了十几户人家,那时家家孩子都比较多,全院也有几十个。在这我从六七岁住到19岁,度过了童年、少年到青年,留下了无数美好的记忆。记得那时我们还自编自演节目,前院走廊当前台,四扇绿门后的入大门的小院就是后台。人多的节目四扇绿门都打开,就是大舞台。有模有样的,每次得到大人们的支持和赞赏。孩子们特别喜欢的是在院子里捉迷藏---大院套小院,犄角旮旯多,可比老来街强多了。我们院子前面还有很大一块空地,孩子们在那里玩跳皮筋、拽包、跳房子、“红绿灯”、猜猜看、捉小鸡、找朋友、“我们要求一位人”.....很多儿童游戏,简直是“儿童王国”。令左邻右舍的孩子们羡慕不已,街道上也屡屡称赞:“看这院出来进去的孩子尽带杠杠的!”。大人素质高,孩子们就能团结友爱。我们院子里很多孩子当过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就更多了。
那时我的同学也爱来我家,还记得离家很近的北闹市口有一中药铺,小学我们几个同学常相约去买5分钱酸梅就能煮一大锅水放上糖,晾凉了喝-----自制的酸梅汤。还记得那药铺高高的黑色木制柜台,店员用小铜秤从一个个小木抽屉中拉开一个,抓出几粒红褐色的梅子,秤好后用纸包成一个小小的包。我很多次清妈妈做好了,招待我的同学,有时妈妈还放几片自己种的薄荷叶。
文革中我们一家东分西散,北京的家没了。姐姐去了辽宁、我和大弟去了内蒙、哥哥去了吉林(后转去河南)、小弟去了北大荒,父母去了河南。多少年后才陆陆续续回到北京,特意去看了看,新京几道连后京几道、西京几道、中京几道全没有了(前京几道58年修民族宫的时候就拆了),那些漂亮的四合院都没有了。 注:京畿道的京指天子定都的京师, 畿指以天子居住地王城附近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