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卧薪尝胆”新解,一个被误读千年的历史真相

 伟天英 2017-02-04

 

 

一直以来,大家都喜欢用“卧薪尝胆”这个词,来形容某个正面人物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而与之有关的越王勾践,也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的英雄人物。

那么,真实历史上,到底是这么回事?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这次成语的来历。

这则成语最早出现在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左传》的“定公”“哀公”两代君王历史部分,大量记述了越王勾践当政国事,但没有提过他有卧薪尝胆之事,《国语》中的《吴语》和《越语》记载了吴越争斗经过,却也没有勾践卧薪尝胆的叙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则记载:“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由此可见,即使越王勾践有可能确实尝过苦胆,至于卧薪,则完全是苏轼杜撰的。

其次,勾践是否真是大义凛然的复国英雄?

事实上,按照史料记载,吴越之战是越国挑起的。周敬王十五年,吴军主力在楚都郢时,越乘机侵入吴境,双方矛盾日趋激化。也就是说,越国先是在吴国背后捅了一刀子,再加上吴欲争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国,以解除其后方威胁,才引起了这场吴越战争。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后经文忠相劝请降,主动入吴国为质。

其三,勾践是否真是“卧薪尝胆”的英明圣主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

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求和不成,最后拔剑自杀。

当然了,两国交战不讲究妇人之仁,也是应该的。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事情,则证明勾践也是心狠手辣的主儿,等到越国复国后,范蠡深知勾践的禀性,提前溜走了,至于另外一个大功之臣,未听范蠡劝告,最后不出所料,惨死于勾践之手。

 

 

 

现在大部分人认为,吴越之战中,夫差是个惨无人道的昏君,而勾践则是“卧薪尝胆”的圣主,这不得不得说一种讽刺,夫差可能是穷兵黩武或者妇人之仁,但残暴似乎谈不上。之所以有这种说法,大概源于他误信谗言,导致伍子胥自杀引起的。

我们再次把话题转到“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上。

北宋苏轼杜撰之后,到南宋时期,又出现了比较戏剧化的说法,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谈到吴王夫差“坐薪尝胆”。而后来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说,夫差位,为报父仇,卧薪尝胆激励自己。这种说法把夫差举出来,没勾践什么事儿了。

可惜苏轼的名气足够大,而且南宋其他书籍中屡屡提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明末梁鱼的《浣溪沙》剧本,又极力渲染勾践苦心志、劳筋骨卧薪尝胆的英雄作为。明末作家冯梦龙在自己的历史小说中,也多次提到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这样一来,勾践“卧薪尝胆”逐渐得到了公认,成为了正面的励志典范,勾践也变得高大起来。

春秋五霸

¥46.80 京东 购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