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由贸易对本国生产者有害吗

 cat1208 2017-02-04


作者:徐骋(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

来源:自由市场派



经济学界有一个著名的笑话,是这么说的:“如果把两个经济学家关在一个房间,你会得到三种不同的观点。”


在经济学界,各个经济学派会在许多问题上,吵得不可开交,但是,似乎就“贸易保护对经济有害”这个结论,学术界还能有较为广泛的认同。这不得不让人大呼奇迹。不过,就具体的认识而言,许多经济学家却抱有一种观点——开放自由贸易,消费者从中受益,生产者受害了。


生产者真的受害了吗?认为受害的一方,其逻辑推演的过程往往是这样的


因为外国商品要么更好,要么更便宜,所以外国商品进入本国,接着本国商品失去市场份额,最后本国公司破产倒闭。


这难道还不是受害吗?


事实上,这个推演只是截选市场过程的其中一部分而已,并没有把完整的“故事”讲完。


试想一下20年前的手机市场,或许应该叫“大哥大”才更为贴切。我依稀记得,当时人们手上拿的,大部分是来自美国的手机品牌摩托罗拉。而10年前,人们的手机则多数是诺基亚,一个来自芬兰的手机品牌。当时的手机普及率本来就不高,又有多少人用的是国产手机呢?大概也是有的,却很难看到。


按照前面的推演,当时处于弱势的国产手机厂商,将会因为自由贸易而失去土壤。然而,站在20年后的今天,再环顾四周亲朋好友同事们的手机,国产手机的占比,至少有一半,甚至可能更高吧!


这种成功,是因为我们在手机行业施行了某种程度的“贸易保护”吗?很显然,不是。中国的手机市场,堪称是最激烈的行业。任何一个国家的手机,都可以畅行无阻地进入中国,充分地厮杀一番。


厮杀的结果,是国产手机的脱颖而出,品牌越来越强。那么,国产手机是如何功“逆袭”呢?


开放自由贸易,不仅消费者受益,生产者同样获得了好处。


经济学里有个不常用的词汇,叫做“know-how”,直接翻译过来叫做“技术诀窍”。更开放的市场,有更多更优秀的生产者参与,降低了参与者的“信息门槛”,让”know-how”这个知识的火炬,能够通过市场这个伟大的工具在不同的企业家手里传递。


如果你想创业,最容易踏出的第一步,往往就是在市面上寻找“对手”或“榜样”,学习他们的经验,改进他们的不足,有时甚至是直接的摹仿和抄袭。


回想一下,至少在我的脑海中,可以搜寻出不下10个“中国版麦当劳”的案例。成败暂且不说,重点却是,如果我们的市场中有更多外来优秀企业,本土企业就能够有更多学习机会,并且学习成本更低。用经济学的话语来说,本土企业更容易获得“后发优势”。


许多外国企业对本土文化多是一知半解,他们在“产品落地”这些方面,想要做到能够真正融合本土需求,为本土消费者提供高质量服务,总是面临着水土不服的难题。QQ 与MSN的对比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因此,即便在与外来企业的平等竞争关系下,本土企业始终具有一些潜移默化的“基因”优势。


自由贸易还有助于上下游企业的分工与协作。从事产业下游环节的企业能够因为外国上游企业提供更低成本的生产要素,而活得更好。


外来的优秀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也在改变,或者说是“教育”消费者。消费者的需求会因此获得“升级”。更刁钻的消费者,又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反过来影响本土的生产者去“升级”和“改造”他们的产品。于是企业家便有可能将一些原本只属于我们本土文化的产业,套上更先进的运营方式,打包成一个新型的产业,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


例如,星巴克在中国的快速扩张,大家有目共睹,但很多人可能并没有发现,一些本土茶文化相关的饮品空间,也在“借鉴”着星巴克的模式发芽生长。我相信,有一天我们可以在比星巴克还要好的环境里喝着中国茶。而如果,我们一开始因为害怕星巴克的进入会挤死我们本土的企业,这一切可能就不会发生,或者至少,比现在发生的要晚许多。


对于本土企业来说,由于自由贸易导致的市场份额缩小,只是短期的、暂时的“损失”,但其带来的是长期的、持续的财富。


在反对开放自由贸易的各种人中,始终有一类人抱着这样一种尴尬的理由——对本土企业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的情感,已经严重到,外国企业还没有进入本土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宣判了本土企业的死亡。又或者说,这部分人从一开始就认为自己将会是失败者,是Loser。因此我们不得不说,贸易保护主义,本身就是为失败者而准备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