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已惘斋谈文学
2017-02-05 | 阅:  转:  |  分享 
  
已惘斋谈文学普通人讲一个故事称为小说,作家讲一个故事称为文学。区别何在?作家有敏锐之观察能察常人之不能察,有细腻之情感能感常人之不能感。马尔克斯过人之处在此。

<<百年孤独>>里的人物关系看似错综复杂,但如果把整个家族的百年历史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创世,抗争,狂欢,衰亡;就容易理解了。仿佛聆听一部交响乐的四个乐章,文学之美化为音乐之美。马尔克斯实为世界级的天才。与之相比,陈忠实的<<白鹿原>>就黯然失色了。世人常以儒家有为之学看道家,称其无为之学,谬也。其实无为只是老子的政治

观。老子的宇宙观是道,人生观是不争,方法论是以柔克刚。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最后一句“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道虽然不可说,但最后又要硬说出来,真是难为老子了。<<诗经>>分风、雅、颂。风是指风俗,是劳动者之歌,相当于现代的二人转。雅是贵族之歌,相当于现代的作家协会。颂是指歌功颂德,用于国家祭典,相当于现代的春节晚会。<<诗经>>是中国文学之源,但毕竟与现代相隔太久,其间

语言几经变迁,用现代汉语读起来十分拗口,我也就没有兴致细读了。

与诗经并立的是楚辞。诗经写黄河流域,楚辞写长江流域。楚辞最有名的是屈原的<<离骚>>。我去武汉东湖,还见过“屈原披发行吟处”,景色很美,可屈诗我一句也背不上来。屈诗辞藻华丽,用典繁复,浪漫至极,却不对我的胃口。读楚辞需生活在南方。后来汉朝的骈俪体应是楚辞遗风。司马迁<<史记>>为千古绝唱,后世史学家不能及,后世文学家亦不能及。何也?原因有三。一则其掌管皇家典籍,读万卷书;二则其游历八方风土,行万里路;

三则其遭遇牢狱宫刑,负万重辱。天才总以人生的悲剧成就作品的伟大。欧洲美术的最高形式是雕塑,绘画仿效之;中国美术的最高形式是书法,绘画亦仿效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绝世书法,又是经典散文。文章由喜悦入悲伤,再由悲伤入淡泊,书法线条随情感流转,粗读之如万壑奔流,细品之如雨润心田。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说不对,那是惨剧。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古朴美好的世外桃源。后渔人领太守复寻无果,桃源得以保留,是大幸。而“后遂无问津者”,说明世人已不再相信桃源的存在,又是大不幸。这才是悲剧。杜甫诗美在技术,李白诗美在气势。杜诗“不尽长江滚滚来”平仄工整,技术完美。而李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全是大白话。然而读者还来不及思考对仗平仄押韵,就被其气势全然吞没。下一句“君不见,高堂明

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奇幻瑰丽。而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只是平淡无奇的写实而已。白居易的<<长恨歌>>最精彩的一句,写杨贵妃“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为何是“春带雨”,而不是“带春雨”?后世成语“梨花带雨”把“春”字拿掉,韵味损失大半。

晚唐有两句诗,最能表现时代由盛而衰,归于寂灭。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非身处末世而不能写;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非繁华过尽而不能言。诗人作诗,常常在电光石火间迸出一名句,如诗鬼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可惜只有上联,宋人写词常引用此句,下联均对得不好;毛泽东写诗也用过此句,下联同样不佳。唯有石曼卿对得工整,“月如无恨月长圆”。

最近听蒋勋讲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运动,一改之前文章歌功颂德、抒发幽情的弊病,开始关心民间疾苦,为百姓疾呼。今天看到丰子恺这幅画,题诗是柳永的风月,画面却是劳动人民,悲悯之意油然而生。子恺乃真正之知识分子也,令吾辈惭愧。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古代的启蒙运动。只可惜失败了。从唐代柳宗元之捕蛇者,白居易之卖炭翁,到宋代欧阳修之醉翁亭,苏东坡之赤壁赋,从批判现实到走向山水,何其悲哀。

初中时我背得最熟的两篇文章是《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当时更喜欢岳阳楼那儒家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如今却更喜欢醉翁亭那道家的自得其乐的洒脱。你看那范仲淹,受权贵排挤而怀才不遇,满腔热情无处可施;再看那欧阳修,使百姓安居乐业,自己却无公务烦扰,整日游山饮酒放歌,这就是无为而治啊。苏东坡“大江东去”易写,李清照“冷冷清清”难言。“大江东去”写有形之景,诸君到长江边走走,也能写出一二;“冷冷清清”言无形之情,诸君或偶能感知

一二,却道不出半个字来。女人天性细腻,比男人更适合当诗人。柳永算是男人里最细的了,也只是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感而不能说。李清照不仅有感而且能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辛弃疾的词美在壮阔,“气吞万里如虎”。但是结合诗人郁郁不得志的生平来看,

似乎有点虚张声势。还是那首“少年不识愁滋味”写得实在。我少年时也不识愁滋味,以为诗比酱油贵;而今识尽愁滋味,以为酱油比诗贵;如果去打酱油的路上能想出两句打油诗,最贵。<<五灯会元>>是禅宗五部传灯录的汇编。灯象征着照亮人心的智慧,传灯是禅师接引弟子开悟的方式。禅宗传法不拘一格,随机应变,一人一方,不可模仿。著名的有德山棒、临济喝。此书记录很多公案,成后世典故,如“吃茶去”、“如

人饮水,冷暖自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等。大乘佛法渡众生,伟大但不实际;小乘佛法渡自己,实际但不伟大;我讲中乘佛法,只渡有缘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情节虚构杜撰,本是茶余饭后娱乐之作。<<红楼梦>>纯写私情,后人却硬赋予其社会批判性,牵强。曲高必然和者寡,四大名著群众基础太深厚,故不高。<<儒林外史>>好在情节平,故真;读者少,故高。

老舍的<<骆驼祥子>>极好。写小说无非是人物、环境。写人物,祥子、虎妞,有血有肉有灵魂;写环境,民国、北平,有风有俗有时代。巴金最有名的小说是<<家>><<春>><<秋>>三部曲。<<家>>尚有点个人解放的意思,可以看看;<<春>>就全是儿女情长了,写着写着就是一泡眼泪出来,我是硬着头皮看完的;<<秋>>就连看也不想看了。

有些作家一读就觉得好,如老舍;有些作家一读就觉得不好,如巴金;有些作家读完却不知是好还是不好,如沈从文。<<边城>>我读过两遍,不得其解。大学中国文学史的老师讲<<边城>>是“人性皆善的悲剧”,未免太道德说教。高中语文必读丛书讲<<边城>>揭示了哲学命题“人在根本上是无法沟通的”,未免太故弄玄虚。我觉得沈从文是在构筑自己的桃花源。只是臆测,难解难解。

郁达夫的小说写肉欲极美,形容女人的大腿,像大米饭,又白又糯,越嚼越香。少年时畏惧鲁迅,觉得他一脸严肃,富于说教。青年时热爱鲁迅,觉得他冷笑怒骂,针砭时弊。中年后厌倦鲁迅,觉得他政治性大于文学性,缺少普世价值。鲁迅能摧毁一个旧世界,却无力建立一个新世界。他锋利的手术刀能解剖人的身体,却开不出药方拯救人的灵魂。

茅盾是作家中的经济学家。小说《子夜》写中原大战时期,上海滩的金融炒家翻手为多、覆手为空,大发国难财。而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夹缝中艰难求生,最终走向投机炒作之路,黯然破产。股票债券本是人类伟大的发明,然而当时的中国国家不立、法制不全,金融必然沦为侵略者与当权者牟取暴利、祸国殃民的工具。茅盾之笔可谓戳着痛处。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各科经典。

虽说是集采各家常谈,述而不作;却又是以述为作,因为有所选择即是观点。这如同厨师做菜,相同食材,由于烹饪方法各异,却能做出不同滋味来。《经典常谈》这道菜,虽以山珍海味为材,却能做到入口不腻,易于消化,可见朱大厨火候之精妙。吕思勉的<<三国史话>>,以情理求真相,既能破除<<三国演义>>里的附会之谈,又能指出<<三国志>>里的谬误之处。作者分析历史,态度客观,思维缜密,可

见学力之深;评论现实,切中时弊,诙谐风趣,又见文采亦佳。此书既可当史学读又可当文学赏。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结构求异,民国和文革两条时间主线穿插着写。可惜作者功力不足,驾驭不了。民国一线尚丰满,文革一线太羸弱。此书可当一窥中国回民生活的猎奇之作。

张承志的<<黑骏马>>写蒙古族的传统与现代,调子高亢,气质悲凉,仿佛蒙古长调。主人公的未婚妻被人强奸后怀孕,却执意要生下孽子,主人公只好骑着黑骏马去远方流浪。中国的小说大多讲故事,很少写人性,此书难得。陈忠实的<<白鹿原>>是<<百年孤独>>的小弟,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百年孤独>>的小妹。<<白鹿原>>写陕西黄土高原的农耕家族史;<<额尔古纳河右岸>>写东北白山黑水的游牧部落史。我是先读陈忠实,又读迟子建,然

后溯流而上再读马尔克斯。又好像爬山,刚翻过两座巍峨的大山,却猛然发现,原来老大哥还在前头哩。英国这地方气候阴冷,其文学也缺乏热情劲儿。欣赏英国文学要把心沉下来,调到和作者同拍的缓慢节奏。<<月亮和六便士>>看了50页才渐入佳境。在冗长缓慢的叙事中,常常突然蹦出几句颇具智慧的评论,让人轻拍书案而叫绝。

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对艺术、爱情、人性的剖析可谓入木三分。其见解贵在真实。这种真实让人听了惊惧生气,而心里又不由地为之倾倒。毛姆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既恨又爱的作家。英语文学的精华是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精华是<<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哈姆雷特最有名的问题。若是赵州禅师听了,定会大喝一声:“洗盘子去!”

初中时一同学常看<<培根随笔集>>,我借来一翻,感觉很深奥。高中时我也买了一本,读了几篇,一知半解。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实验哲学之父”。有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却说“吃饱才有力量”。所以现代人吃培根(熏肉)多,读培根(哲学)少。哈代本是诗人,而使他名留文学史的却是小说。张谷若译的<<德伯家的苔丝>>译出了诗味。

雪莱孤独,忧郁,喜爱柏拉图哲学。名诗<<西风颂>>写秋风横扫枯枝败叶,激起新的生命。最后一句最有名,我译成“冬既至,春岂远?”

济慈的诗优美,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有名篇<<夜莺颂>>。济慈短命,自撰墓志铭“这里躺着一个名字写在水中的人”。我译成“人长眠地下,名浮沉水中”。英国不仅出女王,还出女作家。光勃郎特家就出了三位女作家,为其它各国所不能及。三姐妹作品中最有名的是<<简爱>><<呼啸山庄>>。真是羡煞李清照也。李清照寂寞了一千年,到近代才出了张爱玲与之遥相呼应。

王尔德童话的结尾常是世上最美的东西被抛弃在垃圾堆。世人只能欣赏成功、有用之美,王尔德却能欣赏失败、无用之美。徐渭的“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太愤世嫉俗,他内心还是追求成功的。王尔德不管成功失败,他只追求美。是为唯美主义。安徒生童话,虚幻中见真实。<<海的女儿>>至悲至真。我以为言不由衷已是爱之极致。安徒生却让人鱼公主爱而不能言,深刻深刻。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写女人的虚荣心。包法利夫人原出身农家,受过教育,爱读浪漫小说,婚后不甘平庸生活,向往贵族式爱情,先后两段婚外情均破灭,最终深陷高利贷而自杀。故事不算精彩。然福楼拜开“纪实写法”之先河,要作者冷静旁观,不带入个人情感;用词反复推敲,以求“最恰当”,终成语言大师。

莫泊桑的小说善用对比手法,同一人物前后变化,判若云泥,尽显世态炎凉。莫泊桑的语言精炼、准确,如纪录片般观察入微,又不杂个人偏见。据说莫泊桑的小说是初学法语者的范文,其名篇<<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也入选中国语文课本,可见好的文学作品不分国界。古典小说以叙事为主,易于拍成电影。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狄更斯的<<双城记>><<雾都孤儿>>,就像中国的<<西游记>><<水浒传>>,我

虽未读过原著,但通过各种影视作品也对其比较熟悉了。现代小说则不然。如同照相机的发明取代了肖像画,使绘画走向了印象派、抽象主义;电影的发明则取代了叙事小说,使文学走向了意识流、心理描写。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写一个音乐家波澜壮阔的一生,早年求真知,晚年归田园。罗兰的名言是“世上唯一的英雄主义,是在认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谈英雄主义未免矫情,禅宗认为生活无非是

吃饭喝水、拉屎撒尿,醒即起、困即眠,明心见性,方是大悟。进入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重心转移到美国。然而一战后存在主义思潮在法国兴起,重振欧洲文坛。代表作品有萨特的小说<<恶心>>、加缪的小说<<局外人>><<鼠疫>>。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毫无意义,欧美陷入一片悲观厌世。我说“人生无意义,但要有意思。”悲观可以,厌世不必。

南方天热,出艺术家。北方天冷,出哲学家。中国如此,欧洲亦如此。意大利出美术家,德意志出哲学家,法兰西夹在中间,出文学家。德国文学的代表都是哲学家。歌德的<<浮士德>>和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都是长诗,都是哲学。大学时听外国文学史,老师讲到<<浮士德>>,说她二十岁时读不懂,现在四十岁还是读不懂,所以这节跳过不讲。我佩服老师的诚实。这两部书留到以后再读。美国文学里有两部小说可以连起来读: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甸>>和菲茨杰拉

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主人公都是出身贫寒,通过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却发现上流社会庸俗虚伪,最终陷入无尽空虚。这是美国镀金时代的象征——外表光彩夺目,内里腐朽不堪。海明威的小说大多是支离破碎的对话,颇无聊。唯有<<老人与海>>尚可一读。其中的名句是,人可以被摧毁,但不可被打倒。而我更喜欢结尾一句,老人正梦见狮子。充满阳刚之气。

欧亨利的小说妙在结尾。其一,结尾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其二,结尾是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后的情节需要读者自己脑补。托尔斯泰的《复活》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都是讲犯罪与救赎的主题。都把妓女当做人类苦难的化身,引导主人公走向救赎之路。俄罗斯人信东正教,有浓厚的“救世主情结”,一心想拯救全世界。中国古代的故事常把救苦救难的

任务寄托在观音菩萨身上,是向外求;而俄罗斯文学聚焦人性,是向内求。因此托氏和陀氏能并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中国文学却出不了世界性的作品。上初三时从同学那借来一本盗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满篇错别字,我竟然很通顺地读完了。此书写革命、写爱情、写生命的意义,全都流于表面,没触到人性的根本。现在回忆起来,只剩满口的鸡汤味。

日本的俳句三行十七音,是世界上最短的诗。俳句本是世俗游戏之作,直到松尾芭蕉以诗意入俳,始成文学。俳句善写常人难以觉察的细微之处,有以小见大之美。芭蕉的名作<<古池>>,我译为“古池春寂寥,青蛙跃入无踪迹,只闻水音袅”。看似全部写景,其实也在写人。人何在?人在画面之外。如电影的空镜头。新海诚的动画大有俳风,景物细腻逼真,人物寥寥几笔,却回味无穷。夏目漱石的<<我是猫>>是一部小说,最后却写出了哲学味。而且是以猫的视角

评点世事,真是对其他作家的当头棒喝。仿佛夏目正躲在书页里大笑:“你们这帮不入流的家伙,思考深度连只猫也不如。”芥川龙之介最有名的短篇小说是<<罗生门>>和<<竹林中>>。<<罗生门>>写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人性弃善从恶。<<竹林中>>写不同人对同一案件大相径庭的叙述,表现人性的复杂和虚伪。芥川的笔法冷峻,对人物不做道德的评判,只做白描的呈现,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炎凉。

川端康成的小说,既有写纯爱的《伊豆舞女》,又有写乱伦的《千鹤》。日本文化常处在两极端,一端是代表理智的日神,一端是代表感官的酒神。正如宫崎骏和苍井空能并行于世,但两者绝不能混杂。宫崎骏的动画如果掺进性爱描写则恶俗,苍井空的录像如果加入道德评判则虚伪。精神的归精神,肉体的归肉体,才合乎道。我大学时读卡夫卡的小说<<城堡>>,完全不知所云。卡夫卡英年早逝,死前将书稿交给唯一朋友,让他把书稿烧掉;朋友假装答应,等卡夫卡死后却把书稿出

版,于是世界文学史上才有了卡夫卡的名字。如果这位朋友像我一样肉眼凡胎,人类文化将遭受多大的损失。所以说,能创作者难得,懂欣赏者更难得。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也译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这部小说的精彩在于题目,把这个“轻”字悟透了,其内容不读也罢。昆德拉的名言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貌似高深,其实不过拾禅宗牙慧耳。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以中短篇小说闻名,善于剖析人物复杂幽暗的心理。<<象棋的故事>>心理描写扣人心弦,让人不忍释卷,适合半夜挑灯一气读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写女人微妙的爱情心理,“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不适合男人读,男人读不懂。

古希腊认为命运是不可违抗的,基督教认为人生来是受难的,所以西方文学悲剧高于喜剧。而中国受佛教影响是要摆脱轮回的,是要到彼岸去的,所以有法喜禅悦之说。我认为文学艺术就应该以使人喜悦为任。已惘斋主人二〇一六

献花(0)
+1
(本文系已惘斋主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