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解析黄瓜生理病害—幼苗、叶片篇!

 笑大 2017-02-05


生理病害

指由非生物因子,如营养、水分、温度、光照、和有毒物质等引起的病害。黄瓜生理性病害种类较多,如不能正确识别,会对防治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下面来介绍一下黄瓜常见的生理性病害,供大家参考。

目  录

1、幼苗生理性病害

2、叶片生理性病害

3、花果生理性病害

4、其他生理性病害


幼苗生理性病害

幼苗戴帽出土

发生原因

种皮干燥或所覆盖的土太干,致使种皮变干;覆土过薄,土壤挤压力小。

出苗后过早揭掉覆盖物或在晴天中午揭膜,致使种皮在脱落前变干。

地温低,导致出苗时间延长;种子秕瘦,生活力弱等。


子叶有缺或扭曲出土

发生原因

覆土过厚或覆土过于紧实板结造成的。


子叶边缘上卷发白

发生原因

多数由于通风过猛、降温太快、温度太低造成的。


不出苗或出苗不齐

发生原因

苗床温度低种牙受冻而不出苗。

化肥浓度高,家肥未腐熟或不完全,土壤水分不足;土壤中水分过大,烂芽。

苗床不平或覆土过厚,土壤板结,土壤消毒药量过大。


子叶畸形

发生原因

主要是种子质量本身造成的,如种子不成熟,发育不完全等。


子叶过早干枯脱落

发生原因

由于幼苗或小植株生长衰弱造成的。


幼苗徒长

发生原因

夜温高,昼夜温差小,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水分过大,苗过度挤,氮肥施用过多,磷钾不足等。


黄瓜闪苗

发生原因

通风过猛造成的同时与温度、湿度、光照和苗素质有关。


黄化苗

发生原因

多为低温寡照或水分过多、土壤缺氧造成的。


叶片生理病害

叶烧病

发生原因

高温强光,当土壤干旱,通风不利,棚内相对湿度低于80%,40摄氏度左右高温时叶片就容易被灼伤。


生理性萎蔫

发生原因

雨后地面长期积水,或长期进行大水漫灌,使土壤含水量过高,土壤缺氧,造成根部呼吸受阻,而叶片蒸腾量大,植株水分不能满足蒸腾需要,就会发生萎蔫。

土壤干旱,也会出现生理性萎蔫现象,在土壤氧气含量很低的情况下,土壤中的微生物会产生有毒物质,使根系中毒,加重病情。


焦边叶

发生原因

盐害:施用矿质元素化肥过多,而有机肥少,使土壤盐分浓度过高,或盐碱地干旱时易盐害。

过速失水:在棚室内高温高湿情况下,突然放大风,叶片失水过急所致。

药害:喷布农药时,药液浓度偏大,药液过多,滴留于叶缘造成药害。受到化学伤害的叶子边缘一般呈污绿色,干枯后变褐。


花斑叶

发生原因

主要由于碳水化合物运输受阻而在叶片中积累所致。叶片老化生理抗性低会加重病情,钙、硼不足同样会影响碳水化合物的正常运输。


黄绿杂斑叶

发生原因

叶片稍有增厚,叶脉间呈淡黄绿色,缺钼、磷、硫等,主脉周围有不规则绿色斑块,铁、锰过剩加重缺钼症。


降落伞叶

发生原因

黄瓜缺钙的一种变相形式。


金边叶

发生原因

黄瓜缺钙的一种变相形式。


白化叶

发生原因

白化叶致病原因是植株缺镁。黄瓜植株进入盛瓜期后,对镁的需求量增加,此时镁供应不足易产生缺镁症。


叶片皱缩

发生原因

当黄瓜缺硼时叶片会出现皱缩。叶片沿叶脉皱缩,叶脉扭曲,叶片外卷畸形,叶缘不规则褪绿黄化,黄化部位呈线状。严重时生长点附近的叶片萎缩干枯。


顶端匙形叶

发生原因

黄瓜植株顶端叶片呈匙状是由于土壤中缺铜所致。黄瓜对铜元素较敏感,一般土壤含铜较丰富,有效铜含量也较高,不易发生缺铜症。但因土壤中的铜很难移动,粘土和有机质对铜又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因此,在粘土和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上可能发生缺铜症。


褐色小斑症

发生原因

①锰过剩症引起的叶脉褐变

②低温多肥引起的生理障碍

③菊苣假单胞病


秃尖 

发生原因

植株上部茎细,叶小而叶柄长,卷须弱。生长点叶芽不能分化而生长点形成“秃尖”。植株不能再生长,常伴有“泡泡叶”,对生产影响很大。

引发秃尖的环境因素主要是低温,特别是定植后遇到较长时间的低温。


今天的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下次小编将给大家带来黄瓜花果生理性病害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欢迎持续关注奥~~~


文章来源:农业助手(ID:nyzs36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