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播十年后,再说《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浮生偷闲 2017-02-05

文 | 赛人

影评人,电影频道节目策划

 

有段时间,我偶尔会去《电影传奇》栏目组,和编导们聊聊。该谈的业务在此起彼伏的笑声结束后,这些改革开放后才出生的年轻面孔,会质疑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6)的中国电影真的有那么好吗?



我说,最最顶好的伸不出一个巴掌,不会被时代所淘汰的大概有三、五十部,剩下的就只能提供文献价值了。


他们就更疑惑了,为什么在他们的总制片人,也就是在崔永元那儿,几乎每一部都流光溢彩呢?


我想了想说,这个原因可能很复杂,但在他们那个时代的过来人身上,有这种老电影情结非常正常。


顺着崔永元,我想到了叶京。


叶京


叶京老早就试着去拍电影,但主要精力还是投注到电视剧上。在他的大多数影视作品里,我注意到都存在非常强的迷影情结。这一点,在与他有着类似成长背景的姜文、冯小刚的影片中也极为突出。


可能不是巧合,这几位在文学上的精神领袖王朔,也是个迷影者。


王朔不像前三位,并不在笔端去一味地拾遗他在童年时的观影记忆。他在自己最优秀的自传体小说《浮出海面》里,以另一种口吻描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一个文艺女青年马不停蹄地赶赴电影节盛况时的忧伤足迹。


王朔


按王朔的叙述,这个沉静的女观众后来成为他的前妻。而王朔在这部结构轻巧的小说里,提及了他对译制片的观感,他感觉上海译制片厂比长春的要更有洋味。在小说里他也就说了这么多,但在另一些访谈中,他对当时很多热门电影都评头论足过。


在我看来,王朔的观影比他的另几位战友要克制一些,不是那么地沉缅于童年的浮光掠影。就是这一点微小的差别,大概也拉阔了他与他的文学改编者对打捞往事的不同态度。


冯小刚


王朔的首部长篇小说《玩的就是心跳》,是对记忆本体进行拷问的作品,也最让人理不清头绪。传说,宁瀛和张元都打过这部小说的主意,而第四代最优秀的女导演张暖忻也曾有此打算。


只是这部小说最终还是落在了王朔的好友叶京手上,便是那部在中国电视剧史上必须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这部命运磕磕绊绊的电视剧,还明显受益于王朔的另两部小说《橡皮人》和《动物凶猛》。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2006)


先扯远一点,今天的影迷可能对谢园已不太熟悉,有件事让我对谢园印象特别深——我见识了他拉片《英雄儿女》中最耀眼的王成牺牲段落。


他的拉片根本无需画面,他完全凭借记忆,把每一个镜头、每一处声响、每一件道具,乃至每一格表情都描绘、演绎、分析得栩栩如生,分毫不差。


完了,谢园充满激情地称《英雄儿女》是史上最伟大的电影。


《英雄儿女》(1964)


这一代人的电影情结和今天的迷影青年差别非常大。他们的热情与喜欢电影的姿态和品味毫无瓜葛,也更容易发乎情,而不必止于礼。电影是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社交手段,是他们无处不在的生活方式。好的时候,电影是他们与那个时代会晤的通行证,糟糕起来,便是他们的墓志铭。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开场,就是孩子们对《英雄儿女》等一系列影片的戏仿。


当年的孩子们,不用摄影机,也无需导演,可以把一部电影从头到尾演一遍。这是他们日常最大的娱乐。《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也有类似场景。



这个演,太重要了。《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全剧就是在持续不断地对各种假想生活形态展开模拟。剧中的大多数人,对过于真切的现实都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在叶京的另一部电视剧《梦开始的地方》里,张涵予扮演的宋建军就彰显了这位前配音演员卓越的模仿能力,他慷慨激昂地朗诵了一段《列宁在1918》中的台词,大意是富农就该给工农提供粮食,不给,工农就要不客气了。


张涵予在本剧中客串警察一角,剧中后来出现的另一警察由酷爱演戏的叶京本人饰演。


《梦开始的地方》(1999)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涉及到的影片还有《闪闪的红星》《追捕》《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都是那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


叶京前两年拍了部电影叫《记得少年那首歌》,至今还没上映,影片包含着浓郁的老电影情结,但它提到的影片更冷门一些,多是来自东德、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等属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影片。


这些电影多数关涉革命,和这干军人子弟的雄性气息相投,也契合那段时期铿锵有力的全民尚武情结。


《记得少年那首歌》(2016)


太多人愿意将《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视为某种理想主义的破碎,那么它显然破碎了两次。一次是为年幼时为没有置身于革命现场而耿耿于怀,于是只能在暴力流戏和口腔快感中,获得想象性的替代。


另一次,则是这帮革命接班人成人后,拔剑四顾,发现已无命可革。他们的颓废、荒唐以及自以为是,其起因就在于此。那些长存于他们记忆深处的影像,便成了疏通他们某些欲望的出口。


但这帮人在后来的岁月里,还是由社会贤人变成了社会达人。很多人愿意把片中的这些恣意妄为的男孩子与现实中的成功人士一一对号入座,但能否真的如此挂钩我觉得应该打个问号。


《记得少年那首歌》(2016)


不过,剧中的角色方言就是王朔,高洋、高晋兄弟对应华谊的两兄弟王中军、王中磊,汪若海对应著名作家海岩,冯裤子则是冯小刚,这是我们都看得出来的。


冯裤子


冯裤子有伤大雅的诸端行径,初看似有丑化之嫌,例如爱把钱掖在裤裆里,捂馊了用之前还得晒一下。但就是这样一个怕寂寞怕得要死,视自尊如无物的家伙,却也有他重情重义的方式,且极具慧眼,第一个发现了队伍中的不安定分子。


不难发现,这些现实中曾经的电影青年,后来都成为中国影视界指点江山的风云人物。但好像除叶京外,他们对待电影的态度在新形势之下都各有各的「水涨船高」,惟有叶京还在那儿刻舟求剑,还在一遍又一遍地奏响他的青春之歌。


冯小刚即将推出的新作《芳华》,从目前知道的信息来推测,貌似要加入到这个小合唱之中。


《芳华》


除王朔外,还有一个人,具体说是一部电影,对叶京的这部大作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塞尔乔·莱昂内的《美国往事》。


我从来不认为《美国往事》因为标题宏大,就真的反射了美国流氓政治的变迁,它只是一个喜爱美国的意大利人对这个年轻的国土所极力宣扬的「自由精神」所犯的单相思。


《美国往事》(1984)


同样,《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也不能完全视作改革开放初期,正处转型期的中国的一面倒影。


它只是告诉我们有那么样的一群人,他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背后,在意识深层是希望这个时代能原地踏步,好顺应他们童年时对这个世界的所有盼头。


叶京所取的《美国往事》一面,无非是浪漫而忧伤的情调。但在我看来,王朔小说中逐渐遁入虚无的题旨,可能是被叶京刻意回避了。


就人物的设定而言,《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是很像《美国往事》的。


果静林饰演的高洋俨然是麦克斯的化身,都是「孩子头」,也是这个小集团内的动摇者和利益获得者。


果静林饰演高洋(右二)、陈羽凡饰演许逊(左二)


由著名歌手陈羽凡出演的许逊一角就像极了罗伯特德尼罗出演的面条,也是为义气而锒铛入狱,也有一个有艺术天分的女孩与其相恋。


她的扮演者当时叫白雪,后易名为白百何。她与陈羽凡还假戏真做,也正是因为这部大戏,两人结下情缘,并在现实中结为伉俪。


白百何和陈羽凡在剧中


白百何饰演的乔乔一角,是全剧中给观众印象最深的女性人物。片中称她是大家的女朋友,这就有了一些公共财产的意味,可大家也没有太多怜惜。好在想爱便爱的作风让她练就了金刚不坏之体,不像片中另一女角金燕,为情所伤后还真就香消玉殒了。


剧中的大部分女性和男性一样,都脚踏几只船,都没有背负太多的精神荷载。


那些动心与变心的错杂交响,那些深情与绝情的无主题变奏,常让更年轻的观众会慨叹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热血青年,好像比现在的孩子们更奔放许多。



但全剧并无三俗剧那般淫风浩荡,虽然黄段子不少,它更多的还是停留口腔快感之上。


必须承认,它的情感方式在道德上时常处于悬空的状态。这大概是让不少有识之士坐立不安之处,也是让此剧有所谓洁版和完整版之差异,并在不少电视台有了停播的待遇。



这种即使现在看来,仍有一出是一出,相当混乱的男女关系,所映射的不仅仅是这较为特殊的一群人,他们情感的无所依傍,无处落脚。


更深刻的缘由,还是前文所说的,是对新时代扑面而来的忧惧,他们只能以精心包装的倜傥游走在时代的边缘,这样方能与他们对旧时代的幻觉行长久的注目礼。


于是,它拥有了中国电视剧里极其罕见的颓靡之风。当「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他们也就只能在时代的轮替中去自生自灭。


他们以为自己是精神贵族,但也只能在过去的故事里作威作福。《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所弥漫的那份过于浩荡的凭吊,最终成了自我怜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