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大龄剩女的文章,引来不少人的评论和电子邮件,有赞同观点的,也有对我的看法表示异议的。不管怎么样,剩女已经是时下最流行的词汇之一,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里,已届而立之年却依然孑然一身的女子比比皆是,成为大都市的独特风景。 剩女,绝不是一个为了时尚臆造出来的好听的词,但也没有贬低的意味,只是里面多多少少透着一些无奈。这个词从派生的那天就注定包含着许多附加含义: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说中国现在正经历着新一轮的“单身潮”,京、沪等大城市适婚青年单身率已经突破30%。而据调查数据显示,在部分一、二线城市,择偶市场中的男女比例达到了惊人的3比7。这样的比例告诉我们,达到结婚年龄的女人中将有一半儿以上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这与我国向来男多女少的现实有些格格不入的意思。 但其实我们都明白,所谓剩女,并非这些人不具备找到结婚对象的条件,恰恰因为各方面的条件太过于优秀,接受过良好教育,有不错的工作,独立意识强,生活质量高等等。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很多普通人所不能及的优势条件,所以才有了迟迟愿结婚或者结不成婚的尴尬局面。 其实“剩女”这个名词多少有些曲高和寡的意思,仿佛在说,新时代女性过于优秀,以至于难以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另一半。女人们变得越来越强势已经不算什么新鲜问题,而且越来越多的精英、高层都由女性执管了,优秀的女人们在要求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上都变得越来越追求完美,对于自己另一半的考量也就自然随着自身的身价水涨船高。 很多女性朋友聊起找男友来,都说要宁缺毋滥,这种对完美的追求,让很多男人望而却步。而出类拔萃的男人们大多又不甘愿在她们背后默默的支持,所以,剩女的优秀成为一把双刃剑,让他们变得突出的同时,也让她们变得更加孤独。 另一种导致剩女选择单身的更深层原因是,看太多婚姻的不幸而失去对爱情的信任。剩女们不愿意为形式婚姻所禁锢,自立的生活状态享有着不尽的自由和随意却也伴着说不清的孤单和寂寞。“不婚时代”或许会是下一个时代趋势,单在目前来看就已经是一种时尚和自由,未婚就意味着你还在青春的道路上延展自我,没有束缚就没有负担。 剩女并不潇洒,她们即使优秀,却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也更容易遭受心理危机。因为年过28岁就算“剩”了,而男性可以被容忍到35岁。一个女人可以潇洒的做剩女的时间是有限的。于是,很多人迫于压力和孤独开始相亲。可是如果剩女们没有准备好开始一段感情,心理上的抗拒让这种形式主义变得毫无意义。我记得看到过一个帖子,说是很多剩女在大型相亲会上待一个小时都不见得能和一个男青年交换资料和联系方式,依此可见,心理比重才是决定剩女剩不剩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为何很多剩女都聚集在一线城市呢?我自认为,这可能源于责任观念的不同,让男女在城市选择上从开始便不平衡。趁着年轻想去大城市闯荡,这是很多年轻人共同的想法。从学校出来的学生们对社会抱有幻想的同时,还有那一份纯真的理想。抱着满腔热情投身到一线城市,企图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但是现实是,由于性别和责任的差异,许多男生并不容易走出“家门”,因为他们深知在一线城市要站的住脚的成本有多贵。但是女生们就没有这样的责任需要去担当,积极上进、敢闯敢拼是现在80、90的真实写照,女生们也完全可以有自己事业基础,尽管那是人人削尖脑袋也要进的一线城市。 剩女们的出路很简单,要么降低标准,要么继续单身,不乏极端的,去做了小三。也有人说,剩女太多直接导致了小三太多。这两个越发增多的群体之间真的存在某些必然联系么?我看未必。 虽然小三也大多集中在大城市,而且有一部分是高学历的年轻女子,这样的特征和剩女有些许的相似。不否认有些优秀的剩女不堪寂寞或者单独生活的艰难而选择当了小三,但是,这不是剩女导致小三泛滥的直接原因。毕竟小三只是个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恰巧的是,里面有一部分人是剩女而已。 其实我们国家男女比例并不悬殊。近几年来调查的数据大多呈现平等的状态,甚至男人占的比例要稍多些。试想一线城市剩女如此之多,那二线城市必然剩男不会太少。一边是剩女相亲难嫁,一边又是剩男欲娶无人。两边都是单身,却难以相互调节。当然,这并不能涵盖全部,但是这就是一个现在最真实的现象,男人们大多留在二线城市,而女人们选择一线城市,这才是一线城市剩女众多的源头。 剩女在一线城市已经不只是一个现象,而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了。有人说越来越多不易解决的单身问题可能会让我们的千年以来传统的家庭结构面临挑战,也有人说剩女是社会多元选择的一个表现,因为选择单身,意味着选择自由的生活。无论是哪种说法,剩女问题的解决在一定时间内是难以实现的。 当环顾四周时,看到众多优秀的剩女们,我们只能一边欣赏,一边叹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