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然的色彩”与“雷同的惨淡”,你要哪种人生?|无台词8分钟动画《Alike》

 为什么73 2017-02-06

这是一支来自西班牙的动画,片名叫做《Alike》。是一部以8分钟默剧动画斩获64项大奖的公选优秀短片。整个动画没有一句台词、对白,只有变化的色彩、神态和背景音乐。

Alike这个单词的意思是相似,题目直指主题。

短片以城市中的两父子为主角,故事从孩子第一天上学开始。不方便看视频的朋友可以先阅读下面的图文,我们会用这种形式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早晨,父亲把远超负荷的书本装在一个小小的书包里,又一使劲儿把书吧勒起来,最后一下背在原本充满快乐、期待人生新阶段的儿子的背上。

书包太沉了,一下把快乐的儿子压倒了,可是小家伙楞了一下,还是兴奋地踉跄着站了起来,歪歪斜斜地跑着准备出发。

这像不像我们小时候,第一次得到新书包,第一天上学,第一次有了一身校服,还记得那时的我们有多快乐么?

父亲喝完咖啡,拎起自己的公文包,也差一点重心不稳。随后父子二人出门,画面从家中切换到了城市里。奇怪的是,整座城市都没有彩色,一片惨淡灰暗的氛围,像是被雾霾笼罩着一般。

城里的每个人也都像是吸收够了雾霾一样,形色匆匆,神态疲倦,显得压抑而抑郁。

不过儿子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有什么不对,音乐依旧欢快,这表示儿子的内心依然阳光。

跟着画面视角的转化,城市唯一的彩色地带显露出来。这大概是城市中心,也许是个小广场,也许是个小公园,有一棵树,一片草,一把长椅,和一个拉小提琴的人。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昏暗压抑的城市中,这里显得格外突出。

父子俩经过这个广场,儿子依旧被沉重的书包压得走路踉踉跄跄,父亲依旧努力挺起胸膛,似乎心里也充满着希望和喜悦,这让他和城市里其他的人显得格外不同。

被惯性拽走的儿子,又不知是被音乐声吸引,还是被这里特别的景致吸引,丢下书包跑回去瞪大眼睛、竖起耳朵站在了拉琴者的面前。

儿子很自然地跟着音乐模仿起了拉琴者的动作,但这一天真的举动却被一个绿色的家伙打断了——那是父亲拎过来挡在儿子面前的书包。儿子皱了一下眉头,有些不高兴,虽然如此,儿子还是听话地跟着父亲去上学。

看这父子俩的神态!还记得我们被催“快点!快点!”的时候吗?还记得被人用各种方式“强迫”或“提醒”着“注意身份!注意态度!”的时候吗?还记得我们曾经被警告“你现在是XXX,除了XXX什么都别想、别干,以后有的是时间XXXX!”的时候吗?何其相似!

到了学校门口,父亲摸了摸儿子的头,儿子立刻调整回高兴的表情,抬头和父亲挥手,带着积极的状态迎接校园生活。

呵呵,孩子的天真也由此可见,快乐是那么容易而自然。

再看父亲,目送儿子走近校园,上翘的嘴角瞬间落了下来,表情开始变得有点低落,转身走向工作单位。

儿子在教室,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父亲在单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儿子活泼好动,创意无限,坐在座位上兴奋地准备“学习知识”;

父亲回归沉默,提起精神,掏出公文包里沉重的文件开始工作。

儿子在练习纸上画上了卡通画,被老师批评要求按照纸上的字头来学习;

父亲刚决定打起精神愉快地工作,就被新送来的一摞摞文件压没了劲头。

儿子皱起眉头又舒展开来,他用自己的想像把字母变成了图画,这种学习是多么有趣又生动;

父亲身上的颜色一下褪去,他看了看左右,同事都是一副弯腰驼背、神情呆滞的样子,办公室里只有机械的声音,一切那么压抑又沉闷。

儿子的创意学习又被老师批评了,他只好按照要求重写,好不容易挨到了放学;

父亲也变成和周围人一样的状态,像是个工作机器,不停地敲打键盘,好不容易挨到了下班。

时间终于到了,见到走出校园的儿子,父亲脸上有了笑意,张开了双臂;见到了等待自己的父亲,儿子兴奋地甩下书包,两只手像是化作了翅膀一样,整个人“飞”着冲向父亲。

父子俩拥抱的瞬间似乎所有灰暗都成了虚化的背景,抱住儿子的父亲,似乎从儿子身上获得了活力,一下又有了色彩。

城市里唯一有色彩的公园长椅上,儿子迫不及待地给父亲展示自己的画作,期待父亲能懂得自己、欣赏自己,可没想到,却看到了父亲皱起的眉头,孩子眼中的快乐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轻轻的皱眉。

音乐到这里变得又轻又慢,儿子的表情也一点点从欢快变得有隐隐的忧伤。这是儿子第一次感到“伤心”。

第二天早晨,儿子又张开了双臂,像个挥舞翅膀的天使,音乐重回欢快。父亲依旧把书包塞满,把“重担”亲手压上儿子的肩头。

故事开始重复第一天的模式,只是儿子渐渐学会了低落、失望,学会察言观色,学会把情绪压抑在心里。

看见书包,他皱了一下眉,但什么也没说;跟着音乐模仿拉琴跳舞,被父亲一把拖走,他显得错愕和惊慌;满怀喜悦地在纸上画画又被老师批评,他不等老师说,一面观察老师的脸色,一面自己重新拿起笔纸,“规规矩矩”地写着重复地ABC。

时间在儿子的郁闷和父亲的压抑中度过,终于又挨到了回家的时间。

音乐又一次变得缓慢、安静,儿子疲惫地走向父亲,皱着眉头一脸压抑忍耐地拥抱父亲,父亲满怀期待地看着自己的手,等待自己的颜色回来,可惊讶地发现自己依旧苍白。

他赶紧又把“完成拥抱任务”正要离开的儿子重新抱回怀里,儿子像是意识到,或者是早就意识到现在忽然想起来,父亲需要从自己身上获得什么,他在父亲怀里皱着眉努力露出了笑容,父亲这才恢复了色彩。

父亲欣慰和享受的时刻,却没有注意到怀中的儿子悄悄流露出的哀伤神情。

接下来的日子依旧是重复,孩子心里的压抑越发加剧。在父亲每天早晨被儿子充电而显得精力充沛的时候,他却没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儿子的颜色已经越来越淡,开始显示出隐隐的苍白。

课堂上,儿子环顾四周,早已被“苍白化”了同学,默默压抑住了自己的内心,终于学会了“规矩”,低头同样重复而单调地写着自己的ABC。

挨到了时间,父亲迫不及待的等着儿子的拥抱,可这一次儿子只是默默递过一张课堂练习作业,低头缓缓走开。父亲一脸错愕。

再次站在树下,站在拉琴人的面前,儿子一脸哀伤,轻轻闭上眼睛,渐渐抬起双手,背向身后——这一个张开翅膀的姿势,不是起舞,不是飞翔,而是向沉重的压力低头,顺从地让父亲给自己背上“压力”,默默藏起自己的翅膀和梦想。

在公司的父亲,终于意识到了问题,他翻看儿子交给自己的练习作业,看着上面的ABC,感受着儿子从欢欣到压抑的心境变化。

放学路上,看着儿子低落的背影,他终于拿出了儿子上学第一天的画,决定带儿子重新找回内心的色彩。

他们来到树下,却发现拉琴人不在。儿子有一次感受到了失落,再也挤不出一点笑容来安慰父亲。父亲看着儿子皱起的眉头,转身离去的背影,终于下定决心、鼓起勇气,自己冲到了树下。

在儿子惊讶的注视下,在自己的局促尴尬和紧张中,父亲放下公文包,环顾了一下四周,慢慢举起双臂,模仿起拉琴的动作。

父亲的“另类”举动,果然引起来周围灰暗人群的注意,也引起了儿子内心的变化。一直沉缓的背景音乐忽然就欢快起来,儿子瞪大眼睛,一脸不可思议地走向父亲。

这一刻,父亲睁开眼睛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儿子,这一刻别人的目光、周围的灰暗都不重要了,背景再一次虚化,音乐变得柔和,世界仿佛都进入了魔法中,儿子的颜色一瞬间就恢复了过来!父亲也在儿子慢慢上扬的嘴角边找回了自己的笑容,身体一抖,也跟着有了颜色。

音乐再度欢快,儿子恢复了活力,撇开书包,冲进父亲的怀抱里,父子俩在树下紧紧拥抱。

这一次,周围的灰暗惨淡再也影响不了这父子俩的色彩了。

有人说,这是一部给家长看的,讲的是孩子教育的事情;也有人说这是给每个碌碌无为的瞎忙人士看的。

而我,在整个故事讲述一遍之后,一句话忽然出现在了脑海之中: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我们每个人生来是“第一无二”的“原创”,可却渐渐活成了“相似”的“盗版”。

是谁让我们失去了“本色”?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是彩色还是苍白?

作为一座灰暗、苍白的城市,唯一固定的彩色在城市中心。这代表,色彩,原本就在我们自己内心中,这才是唯一的源泉,而外在的一切都是变化而不持久的,就像父亲的颜色,朝显暮隐,一遇到“境界”就瞬间消退。这也就是为什么父亲一味从儿子身上索取“颜色”,最终却出现了两败俱伤的结果。

在这个唯一的彩色区域里,有着城市里几乎所有的唯一,唯一的树、草,唯一的公园椅,唯一的琴,和唯一一个长期有颜色的成年人——拉琴人,他也是唯一一个不带任何多余压力的人——没有书包、公文包,甚至这么多镜头里,连琴盒都没有。

树、草这代表“天然”“自然”,公园椅代表“宁静”“放下”“歇”,琴和琴声代表内在“天性”的流露,而拉琴人——他是成年人,这代表“天性”不会因年龄而衰减消失,只是因执着而被遮蔽;他日日都在,忙碌中的人们只要一瞥就能看见,走过就能听见,这表示“本心”“天性”一直在,无时无刻不在作用,只是人们妄想颠倒而总是错过。

拉琴人的存在提醒着人们,在匆匆的执求中,别忘记“本来家珍”,想要找回色彩、找回“天然的快乐”,要“放下”,“歇”狂心,返“自然”,“天性”的流露必须要自己主动——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当父子俩想从拉琴人那里获得力量时,日日都在的他却不见了。

父亲放下了别人的眼光,放下了所谓的压力,让自己的心停歇下来,拉动了不存在的琴,奏出了只有他能听到的琴音——他最终还是自己找回了“色彩的力量”、自己“治愈”了儿子,父子俩几乎同时恢复了色彩,然后相拥成为一体——自度度人,人我本无二。

拉琴人、琴、椅、树、草,最终都没有被父亲利用到,他拉动无弦无相琴的那一刻,所有彩色的、灰色的“外物”都成了泡影。

换个角度说,色彩和灰暗原本只是我们一念决定的,就像刚开始受了打击但依旧能恢复快乐的孩子,要不要和别人都用一个模式生活,工作是快乐面对还是疲于应付,这都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所谓压力与“拯救”本来都是幻,是我们自己所设。另一方面,所有的“返璞归真”的方法,都只是一种对应显现,若是执着于这个“方法”,便又会陷入苦恼——如同刚发现拉琴人不在的父子俩;而连这也一并放下,才可能真正找到“本色”。

绕了一圈,回到了起点。

昔日,神秀和尚有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六祖对以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呵呵,

“天然的色彩”与“雷同的惨淡”,你要哪种人生?

本文为光明觉照网原创,公众号转载请提前联系授权

转载请保证文章完整性并注明:

来源:光明觉照网(ID:gmjz8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