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些人爱说别人坏话?

 Hilda_NYC 2017-02-06

 

原创

作者:胡茜

转载请联系 isocialor

编辑:

阿凡的


社长说

原来打游戏时出现的那些喷子,可能都是想引起我对他的注意……恩,就是这样!



●  

为什么要说别人坏话?

生活中总会有些无端的指责闯进我们的耳朵,很多时候我们扮演接收者,当然我也必须考虑正在阅读的你就是发起者;无论如何,在这里我们暂时搁置这些坏话存在的是非性,探讨一下贯穿于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中的社会规则。


前提:有什么客观因素促使“坏话”发生


负面信息更易引人注意---“首先有人听,所以我才讲”


研究表明,相比于积极的信息,负面的信息总是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美国诺克斯学院的Francis T.,Mcandrew和Magen A.Milenkovic教授让大学生阅读包含性格、名誉、地位等个人品质的积极信息和消极信息在内的12个故事,之后请他们对这些故事的吸引力和传播这些消息的欲望程度进行等级排序,结果发现他们对消极信息如学术欺骗、盗窃电脑和药物成瘾等最有兴趣,传播的欲望也最大。



这是因为他人的消极行为很有可能会对个体造成威胁,人出于寻求认同和自我保护的基本目的,会本能的留意周遭信息中比较消极的信号,例如谈话中的负面内容;而对他人优点的赞扬往往意味着无害,处理的优先级自然较低。


社会的不公平性---“我只是陈述了我的事实”


当我们拥有了属于成人的是非观,我们便知道了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而不巧的是似乎没有人愿意放弃对绝对公平乌托邦的追求,尤其当他们在公平的标尺上处于下风的时候。一旦他们认为某些人处于比自己高级的地位是因为社会的不公平而非个人能力的体现,敌对作为嫉妒情绪的一个重要成分便应运而生——出于敌意,他们开始说坏话了。


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R.H. Simth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请个体描述自己嫉妒他人的经历,并对产生敌对情绪的程度及引起其嫉妒的事件的公平程度进行评分,发现个体对某人或某事的公平信念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的敌对情绪。


运作:哪些心里要素成为“坏话”的发动机


自我价值认同---“我比很多人优秀,而比我高级的人也不过如此”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都有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两者的实现要建立在充足的自我肯定之上,而自我肯定则是基于与社会中其他个体比较之后产生的优越感。“说坏话”本身是一个将他人的行为与自己的行为标准做社会比较的过程;可惜这种比较并不客观,它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使自己获得这种优越感,而对于不能获得优越感的方面则绝不会谈及,甚至根本意识不到。


在进行这种比较之前,人们会主观的将比较对象的社会能力进行简单的高低划分。


当与社会能力不如自己的人相比较时,人们会对比较对象产生轻视的情绪,进而对自己的社会能力感到骄傲;也会建立更积极的自我评价和更高等的自我概念。



Stanton, A. L.等人的一项关于抑郁症干预的研究发现,有抑郁倾向的个体通过与不如自己的人比较可以建立较积极的自我评价,有助于抑郁症状的改善。


而当人们对比比自身更高级的人时,作为较低级的一方会更积极的寻找对方的负面信息,试图利用这些短板将对方的“神坛”拉到一个尽量低的程度,这时的人们乐于认为对方在很多层面与自己等同甚至更低,最大限度的否认自己与对方在社会能力上的差距,以期能够实现上文提到的优越感。


耶鲁大学的Sarah R.Wert和Peter Salovey教授对护士群体进行了观察,发现护士们经常会说医生或其他护士甚至是病人的坏话。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在工作环境中的地位较低,常常受到压制且不受重视,需要通过想象其他人的缺点并加以表达的方式获得价值感和优越感。


另外,对别人批评性的评价显得自己更聪明、能够满足自我存在感。“他在犯的错误已经被我看透。”这种判断将形成一个暗示,能够使人更加重视自己的价值。


人类的攻击性行为   ---“我的攻击可以有原因,也可以没有”


Freud认为,人除了生本能还有死本能;具体表现为将体内的攻击行为加以释放和表达,如言语诋毁或打架斗殴;是人天生所具有的攻击、破坏和毁灭倾向,向内发展就表现为对自己生命的否定、毁灭和自杀,向外发展则体现为伤害他人。


语言的攻击和诋毁相比于肢体上的伤害成本更低,也更为高级,它直接瞄准了人的社会性需求进行攻击,对于形成社会排斥、降低某人的社会地位等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对人造成的心理伤害也极大。


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Owens,Shute和Slee教授对一些遭受过谣言中伤、被排挤在群体之外的青春期女孩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少女都或多或少地经历了一些负面的心理影响,包括自尊降低、焦虑、抑郁等,有些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参与团体的需求---“我在集体之中,所以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意见”



当我在背后将他的缺陷讲给你听,除了表达事件本身还意味着“我担心我的敌意为他所知将对我造成损害,但我并不担心你把我的敌意公布出去”,这样的状况无疑向“坏话”的接受者传递了信任的信号,这在拉近两个个体乃至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的时候是非常常用的手段。


当坏话变成了一个群体行为,又分为一致对群体外和群体内部两个层次:在对外的情况下,个体在融入了一个群体之后,在群体里散播某人的坏话就是把原本基于一人的谴责升格成为了基于大众声音的谴责,不仅使坏话本身更具攻击性,也使自己言行上的失检变得合理化,甚至可能由于同伴的认同而把自己提升到“领头羊”的位置。


而在对内的情况中,坏话也有其特有的作用。假设一个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关系疏密程度完全一致,其实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情况,个体会因为无法定位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而感到边缘化的不安;而坏话造成的群体内的驱逐和排斥会使群体形成一个逐层向外的、暂时稳定的边界,以减少群体内部的焦虑。


上述Owens,Shute和Slee教授对于青春期女孩言语攻击的研究发现,那些说别人坏话的少女仅仅是为了确保自己能继续待在这个群体之中,通过排斥他人的方式以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减少对“自己将被排挤”的焦虑。


这段文字是本着存在即合理的原则,对于“坏话”这一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进行了简单的解析;其实笔者有考虑过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讲坏话”实在算不上一个高尚的行为,但是本文除了简述环境与成因还是不打算做任何的批判。不管我们曾经在这个话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只求心里明晰。


毕竟在客观的社会里,理性就是最好的倡导。


●  

1

社长问:

你会在什么时候说别人的坏话呢?

来评论区聊一聊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