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病的方法

 zhouhaibo69 2017-02-06

 

  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有反应,一个是脉,一个是色,中医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诊断疾病。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

  现在的中医,查色、切脉不细微。一般病人来了多用问,问你哪里不舒服?通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不管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望色要知机。宋邵康节说知机,指的是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中医辨色,就是要知机,人有一点反应,眼睛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了。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因为色脉结合了,才能洞悉病情。如恐在气血下,脉细,面白。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气散于外。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有变化。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切脉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举按寻的指法,切脉有举按寻,有三菽六菽九菽十二菽这样的轻重之分,来候五脏之气。脉有浮取,有中取,有沉取,一般切脉的方法,叫浮中沉,所以要先从三菽开始,这叫常规。现在学中医没受过常规的训练,切脉的时候一下子就按下去了,中医要先轻取,先看肺脉,看看是不是有表证,有外感。浮取以后才中取,然后再沉下去,所以叫浮中沉 ,举起来,按下去,叫寻,最后才推筋找骨。脉有浮中沉,就是人有上中下三焦。浮是看上焦的病,是表,按是看脾胃,寻是看肝肾。指法切脉的方法由轻取来候脉,候之不得然后向六菽,然后至骨,这样循序渐进,来候五脏之气,这有手法,指法。寸关尺,讲三部脉,再加上浮中沉,三三得九,这就是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之法,三部就是寸关尺,九候就是三部各有浮中沉,与内经讲的三部九候之法不同。   三部九候里最主要的是讲肾脉、根脉。脉讲胃神根,脉有了根了,人就有救了,脉要无根,人就危险了。所以“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跳两下)者,肾气也,反应还有肾气,肾气没绝。“要见损脉来至”,脉来的很困难了,不是再举头了,跳一下的“为难治”,这病就不好治了。这里突出了根脉的意义。

  脉有综合纵横顺逆之变,以测病之轻重之理。用纵横顺逆来测病轻重之理。纵横顺逆,这四个字。相乘,就是互相加临了。纵,就是放纵,放纵他的势力,无所顾忌,纵其力,来伤害正气。水克火,如果无制,就是放纵,因为气在盛了。横者,乘势妄行,无所忌惮,火行乘水,火是怕水的,但火的势力太大了,不但来克金,反倒来乘水,这就是横。逆,子乘母;顺,以尊临卑,名正言顺。

  脉有相乘,有纵有横。第一个是讲平脉。突出了春夏秋冬四时之平脉。第二个是平人出现了反常的病脉,出现了脉有相乘的病脉。按五行的生克关系,来判断是轻是重。夏天当见洪脉,主于火,上盛下衰,为正常之脉,但反见沉脉,是水脉,是冬天之脉,就是水行乘火,是纵;冬天当见沉脉,而反见洪脉,这就叫火行乘水,火连水都不怕了,就叫横脉。什么叫顺逆呢?相生就是顺,金水相生,金行乘水。冬天应该见沉脉,现在见了浮脉了,这就是金行乘水,问题不太大。逆,秋天当见浮,反倒见沉,水行乘金,是以下犯上,这就是逆。一个是四时之正脉,一个是相乘之脉,正常的时候不见正常之脉,就要用五行的方法,跟平脉互相衡量推论一下。推论的意义是什么呢?可以见五脏之气,相互之间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从而来理解疾病的轻重顺逆,甚至来理解它的危险。    残害正气的邪气出现的脉相比较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六种病脉,就是弦、紧、浮、滑、沉、涩这六种。什么叫残贼呢?残贼就是指伤害正气的邪气,病脉较多,张仲景只举弦、紧、浮、滑、沉、涩六脉为残贼之脉,这六个脉常见。为什么这六个多见呢?浮主表病,表受邪,脉 就浮;沉主里,主里病,里面有病了就见沉,邪气入里了,脉才沉;滑生痰,弦主饮,痰饮病临床上很多见,有一个滑、有一个弦残害正气;紧主寒实,涩主血虚是正虚。这是临床的总结和归纳,概括为痰饮表里虚实,中医要了解残害正气的邪气 有这六种脉。

  中医对脉的灾怪之变心中有谱,知道必有所因。第一,病得的太阳病,是太阳病的脉证,故开发汗解表的药。第二,在煎药后如果给病人吃汤药时病人大吐,若下利,腹中痛。但开的是解表的药,却出现的是太阴病证。这个病张仲景叫作灾怪。这不是误治,不是错治。第三,那什么原因出现此吐利呢?发生灾怪必有所因?可能是此前服药,现在发作了。开始曾请了医生,没告诉现在这个医生,所以吃了解表的药,现在变成太阴病了。所以中医要审时度势。    中医认为肝有平脉和死脉。也就是说,肝有病了,见了平脉,病就要好了,如果见了死脉,病就恶化了。从肝脉到肺脉都说明人体的五脏上合天之四时、阴阳,下合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脉与天之五运六气、地之五行都是相通的,但是都要有胃气,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同时突出与天之 阴阳六气,地之阴阳五行相结合,只有中医有,其他医学没有。   先说肝,五行在于五方,所以叫东方肝脉,肝应东方,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东方甲乙木。这只有中医这么说,在天为风,在地成形为木,在五方属于东方。在三阴三阳属于厥阴。这样,肝和天地,和气候相通了。这就叫做中医的整体观。第一个整体观,人与自然是个整体,这就是人与自然的特点。第二个整体观,就是肝与眼睛、筋膜、瓜甲,经络的络属 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一个人的整体。人可以说,牵一发以动全身,一发跟一个人的整体是有关的。所以中医的整体观是大整体观,人体与体外环境都是一个整体,现在逐渐被国际上承认。生物钟、气象医学和人体的关系,科学越发达,中医的科学性越被人认可。这个肝和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要互相结合,要跟人体互相结合,那才叫一个肝,这就叫肝相。如果一个人眼睛花了,脉很细舌苔白、淡,就知道肝血不足了,肝开窍于目,中医就说吃养肝丸,回去煮羊肝,白蒺藜研成粉,用羊肝粘着吃,10天以后,眼睛看东西就清楚了,因为羊肝是补肝血的,白蒺藜是明目的。如果还腰疼,还有点口干舌燥,心烦,晚上睡不好觉,这是肾虚了,水不涵木,开点六味地黄汤,加点龟板,补补肾阴,一补肾阴,肝也好了,眼睛也亮了,肾也好了。这就是说肝肾整体关系。一个人,不能吃东西,浑身懒惰,眼睛无神,耳聋目胀,这个由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肝胆之气不能上升,开个益气冲明汤,治脾胃,眼睛也亮了。中医认为一个眼睛,肝开窍开目,涉及到五脏六腑,中医明目的法子很多,但都是从这个来的。所以肝者目也,厥阴,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向为东,其脉微弦濡弱而长。这个脉是弦的,但是微弦,而且脉来得很软弱、很长,这是肝有胃气的正常脉。因为五脏需借后天胃气才能生存,胃气才是生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如果是肝病到了濡弱而弦的脉,病就好了。现在的肝炎开始的时候,都是弦多胃少,等病要好了,这个时候的弦,就会濡弱而长,这个病就是见好了,手指一摸就能摸出来。纯弦脉,没有胃气了,弦而有胃,不是纯弦。怎么知道是纯弦脉呢?就是脉来象弓弦一样直,一样紧张,古人说,如新张弓弦,弦又紧又硬,没有微弦濡弱的特点,没有和缓濡弱的胃气了,这个时候,肝脏就受了伤了,是真脏脉现,就叫纯肝脉,故知死也。    所以中医能知生死,一个是望色,一个是凭脉。凭脉最怕就是真脏脉现,没有胃气的温培、滋生,所以就会死了。学习辨脉法,要在临床上反复实践,来体验什么是肝的生脉、死脉,什么是有胃气,什么是没有胃气,没有胃的冲和柔软之气。   辨心的平脉、病脉、死脉。心应南方丙丁火,心属火,所 以心应于南方,在天六气为暑,在地五行为火,属于少阴,脉应该洪大而长,不是短,来盛去衰,来大去长,脉有来去,去的很长,这是心脉有胃气的脉。什么叫洪啊?大水日洪,古人说,“洪脉来时排排然,去衰来盛似波澜。”就象涨潮一样,哗的一样上来了,一大片。但是涨潮来的时候有劲,但是去的时候都是慢慢退。所以古人做了一个比喻钩,钩子背都是大的,上面大,等到脉到底下了,就窄了,象洪水一样,如果洪脉越按越有劲了,那就是死脉了。如果脉带个柄,如似操带钩,这个就违背洪脉正常的特点,不是来盛去衰了。如果脉来的大,去的窄,那是正常的。来的时候应该大,现在小了,去的时候小,现在反大了,名覆,是病在表了,是病脉。上微头小者,上就是浮,浮取小了,头本来应该大,现在小了,再汗出,属于心气虚,心气虚了,心主汗,心气不能统摄汗液,所以就汗出。下微本大者,下主沉,沉取本大,本大是洪脉上微头小,脉来的时候头小,脉去的时候,本象树的根本,反而大,浮取而小,沉取而大,主心气内郁,这个是心气的反常之脉,是心脏有病。一个是心气虚,一个是心气郁,气血郁结了,就形成关格不通。格拒不进,关而不出,六腑就不顺了,不通了,发生阻碍了。心脏合于六腑,心合于小肠相表里,心郁了,小肠已凝结,六腑之气不利了,小肠也不利了,就不得尿了。应当出去而出不去了,应当进来的而进不来了,关格了,由于心脏的气郁,而导致六腑气机关格不通,所以就不得尿。头不得汗,津液内藏,气不馁,所以还得治。要头上有汗,为心气上厥,为津液上泄,所以就不得治了。说具体的,心病有表有里。在表的往往有汗出之病,因为心气虚,在里往往有关格之证,因为心气郁了,气机不利,小肠之腑不畅通,所以就不得尿了。如果关格,六腑不通但是无汗,这个病就好治,如果关格有汗,心脉气厥了,病就不好治。

  只要跟正常的心脉不一样,就是病脉。这样来看,和肝脉不同,肝病比较简单,心脉比较复杂,心脉除了正常脉之外,病脉多一点。有在表,有在里,有关格不通。比肝脉说的广一点。那么心脉的死脉最后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是操带钩,硬的,不冲和了,就是失去胃气了。五脏之脉如果没有濡弱的胃气,都是有病,如果全然无胃气了,就是真脏脉了。

  辩肺的平脉病脉死脉。肺应西方庚辛金,肺在天为燥,在地为金,三阳三阳属于太阴。肺的适脉叫毛,羽毛之轻浮也,这是正常的脉。如果肺的病见到毛脉,而且又有缓迟之相,从容缓和,主病欲愈。如果肺病不见毛脉,而反见数脉。数脉谓之火脉,肺主金,肺金的病见了火热的数脉,火来克金,肺病就要加剧了,主于邪气盛来克肺金,病就重了。李濒湖脉决是这么讲的,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 相火来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为迟。肺金为病,反见南方火脉,为火克金,火邪旺盛,火邪为病发生痈肿。痈肿,有两个说法,一个是普遍性的痈肿。也有人认为是肺脏受了火邪之克,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得的肺痈。这两个说法,一个是宏观的,一个是狭义的,都是有道理的,可以并存。金受火刑,由于火纵,纵其势来克肺金,所以病不好治。在临床上看肺病,怕见数脉。所以痨病,在医宗金鉴里,杂病心法要决说:阴痨细数形尽死,人身上的肉都没有了,这个时候人就死了。消耗没有了。用滋阴的药,拉稀,用补土的药,又干了,所以用沈优五法。

  脉和人的形体也有关系。胖人瘦人,老人少年,男人女人、南方人北方人、各类人的特点决定人的脉,有正常之脉,反常之脉,胖人肉很厚,一般都见沉脉。瘦人皮薄,脉就浮。长跑的人脉很慢,是特定的体质,特定的脉相。胖人脉沉,现在见浮,浮脉举之有余,犹如漂木。不应浮而浮,应该是反常的。很有可能这个人中气大衰,气不敛。瘦人当浮,今沉,也是反的。所以也应该研究分析,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出反常现象。比如,儿童,正常都是数脉,今见缓了。有人脉跳一跳停一停,正常人脉是有病了,但是老年人,却是正常的。脉博跟体质而变化。妇人来月经了,性情急躁、好怒,这些都要考虑。

  阴阳偏绝之脉法,寸脉为阳,尺脉为阴。寸迟之间有个关脉,为阴阳之中,关是阴阳之气上下的中间地带。关在阴阳之中。寸为阳在上,尺为阴在下,关是界线。阳至关而下交于阴,阴至关而上交于阳。阴阳之气,上下交通是正常之象。这第一层意义。不正常、反常的是寸脉不能下至于关,这叫阳绝。寸为阳,不能下交于关,就是阳厥于上,厥为气不续也。尺脉不能上交于阳,是阴气绝于下了。这说明寸关的阴阳之气绝了,不能够互相来往,上下交通。这样,反应人的阴阳之气乖离,上下脱厥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厥,精气乃绝,所以阴阳不能相续了,上下不能结合了,这个脉为不治之脉,所以叫决死无疑。那么死在什么时候?阳厥死于春夏,阴厥死于秋冬。阳气厥了,到了春夏阳气盛时,它已经不能盛了,所以就死了。阴气厥了,应该主阴令时而不能,所以就死了。期以月节克之也,此期,当约定,约定个时间,就以是月的节令。阳死于春夏,阴死于秋冬,到时候能行令,就行,不能行令,就死了。因此,在临床诊脉的时候,看寸关尺。寸尺之脉是上下相连,上下交通。如果寸脉下不至关,尺脉上不至关,这就叫做短脉,气不续了。

  辩脉病人不病,这个叫行尸也叫走肉。因为这个人没有生气了,但还活动,人的命实际上已经没有了。人病脉不病,这叫内虚。来显示脉的重要性。脉是人的根本,为什么呢?因为寸口脉反应脏腑之气,关系脏腑的根本的问题。脉病了,这个病是真脏脉,不是一般的脉,已经是没有胃气的脉了,人却没觉得怎么样。这个情况很多。人有病了,却没感觉到病。比如人长癌就是一例,所以是常有的。脉出现了真脏脉,人还不病,中医讲五脏的根本已经绝了,当有突然之变,马上就可以来病,马上就可以死,颇生不测。这种情况是常有的。所以叫行尸走肉。   如果人病了,脉却没病。人出现了种种病容,病态。脉却还好,有胃气,虽然人看起来很弱,这是根本没有受伤,所以只是气血虚而已,对于性命无关,是可以治的,所以叫虽困无苦。这突出了两个重点。要抓住根本,不要抓住表相。病人常问,我的病怎么样?能治不能治?这很常见,好中医能决生死,这就是本事。

  人的荣卫的来源都是来源于谷气。人病脉不病,只是因为饮食不及,吃的少,形体衰。只要病好了以后,饮食正常了,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所以不涉及到死的问题,只是病的问题。跟行尸不一样,行尸走肉,看起来很好,没有病态的特点,但是脉绝了,这个人就完了。由此可见,脉的重要性。

  脉由阴阳之相合而成滑脉。但是有阴阳平与不平之分,如果平了是正常的,阴阳相合,也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之分。人的根本、生气之源在于阴阳,阴阳一个是先天阴阳叫少阴,后天阴阳叫阳明,是脉的生死之源,是脉的根本。阴阳,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凡是有阴有阳的,就应该两相和合,应该互相平衡互相依赖,这样才是没有病。第二,沉是属于少阴。翕属于正阳,阳明。脉来浮盛是反应阳明的正阳之气。这个脉浮而盛 ,忽然又见沉,由沉到浮盛,反应了少阴、阳明,阴阳之气是两相合的,这就是滑脉。滑脉的波动特点,浮盛而又沉,沉而又浮盛。所以脉是滑的。关是主于阳明的,尺是主于少阴的,现在阳明的脉为沉,这个叫阳中有阴,阳中有阴,阴阳相得,关自平和就没有病了。少阴的尺脉,微滑,为阴中有阳,尺脉自然就平和了。关尺自平,就概括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特点。这个时候饮食自可就正常了,没有什么问题了。所以少阴脉微滑,阴中有阳,阳明微沉,阳中有阴,这是阴阳和合没有病。

  滑和紧脉。滑者,紧之浮名也。滑与紧有个分别,脉急切有力的,而没有阳和,没有缓和之气的就是紧脉,紧脉来的力量很大,弹人手。所以紧脉为寒脉。滑脉,也是浮盛,来的有脉博浮盛而有鼓动之相者谓之滑。翕,为正阳,有浮盛的样子。浮盛之中忽有沉。所以紧脉与滑脉的分别是紧脉急切有力,滑脉来而浮盛,有相同之处。滑脉也就是浮紧,也有点象紧,但是滑脉有沉,紧脉没有沉这个特点。滑脉脉来浮盛,有点紧的特点。所以滑者,紧之浮名也。在浮的这一方面,滑有紧脉浮而有力的特点。这样一来,少阴脉微滑,阴中有阳,如果滑的浮盛,有紧的意思,这个就是阴分里有阳血,实指邪气说的,少阴里有阳热的实邪,为病,一个是股内汗出,一个是是阴下湿也。股内就是阴股,大腿一个是内侧,一个是外侧。外面是阳面,阳经所经之地,内侧为阴股,为阴经所经之地。阳加之阴,所以谓之汗,阴股会出汗,阴下湿,男性阴囊,发潮发湿。

  有阴阳相和的滑脉,也有阴中阳气太盛的滑脉变成湿邪。比如妇女之脉见沉,这是少阴脉,沉是水脉,是肾脉,滑是阳脉,沉滑,就是阴中伏热,如果有带下,味大的,这是少阴藏有湿热之邪。必须要用黄柏、茯苓、滑石、知母、苦参,清阴分之热,病就好了。这个还很准,10个见7个。男性见沉滑了,如果腰疼,腿疼,腿胀,问问小便黄或太黄,这是湿热,是湿热之邪下陷阴中,必须用黄柏、茯苓、二纱、清热利湿利小便,才能好。这个病如果当成风寒治了,越治越坏。

  因为滑脉主痰湿,所以带下也好,两条腿疼痛也好,常怀湿邪。滑而紧、滑而实,就是阴中有热邪,此为阴实。所以才发生股内汗出、男子腿疼。阴囊潮湿,一个人一天得换五次内裤,怎么治也治不好,刺猬皮炒灰,用黄柏治就治好了。刺猬是阴兽。

  现在温胆汤证,大家都不知道失眠、口苦、心烦、头晕、恶心,这个是火是热,痰是阴,也是阴阳相杂的病,如果心烦、多梦,如果只认为是有火,用黄岑、黄连,怎么治也治不好,晚上还是睡不好,必须加上半夏、陈皮、生姜,一去痰就好了。因火是属阳的,痰湿是阴邪,把痰去掉病就好了,否则火是不下去的。所以阴阳有两者依伏之病,单治一个是治不好的,必须得抓住病的根底。

  紧脉主寒,有三个原因,总的来说,都是跟寒邪分不开的,紧主寒、主痛、主实。寒是根本。假令亡汗,汗出太多,汗里有阳气,汗出太多,阳气受伤,阳气一伤,阴气就盛了,就可以促成寒相了。呕吐伤了胃了。假令咳者,因饮冷水再伤肺,水寒上射,肺胃有寒故咳,故令脉紧。一个是误治,亡汗药吐,是误治,下利,胃虚冷,也可以出现脉紧。一个是寒,一个阳气虚、正气虚,寒邪盛。亡汗,越吐是肺里寒,可以出现脉紧。胃虚寒,也可以脉紧。由于水饮之邪上逆,也可以产生紧脉。临床凭脉辩证时,要考虑这三个来路,来探索寒邪的来路。

  滑脉,紧脉,这两个有没有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意思?有的。滑者紧之浮名也,为阴实,滑主热,是阴中伏阳,而紧主寒。荣卫强弱,强就是实了,弱就是虚了,还有一个就是平和。

  寸口之脉,为脉之大会,荣卫之气会于寸口。所以要了解荣卫盛衰、平和,应该在寸口脉处求。 高、章,指荣卫有余,气血刚强,揲卑指荣卫之气不足,气血为之减损,而少也。缓迟,指荣卫相和,既不盛也不衰,处和平状态,是正常的,这样荣卫抱困,荣卫之气不浮散了。卫气太盛,脉也盛,所以名曰高,高者高大。荣气盛名曰章,章者章注也。荣是阴血,荣气太盛,就章。高、章,反应了荣卫之气有余太盛。高章相搏名日纲。这个纲,同于刚,刚强有力。荣卫太盛人就刚强有力。这个是不是好事呢?不是,是太过了,会得有余之病,得实证。为什么荣卫太盛呢?那是病邪导致的,卫气弱,名曰揲,是恐怯,不足。荣气弱,名日卑,荣血之气不足,卑,低下了。揲卑结合名日损,就是减少了,就是不足了,荣卫之气受到伤害了。这样,发病当中都是荣卫不足的疾病发现。伤寒论中,荣卫不足,血少故也,桂枝新加汤主之。荣卫是灌溉周身,荣卫不足,就会周身疼痛,浑身无力。所以损指正气不足而言。卫气和,名曰缓,就是舒缓,很正常。荣气和,名曰迟,不快不慢,很徐,这样荣卫相和,名曰沉。这样,荣卫抱团了,不会散了,无太过无不及,脉就沉。沉者荣卫互相结合,能够安静,不被邪扰。这就是正常的情况了。   脉道就是荣卫之行,伤寒表实,脉来浮紧,就是太过了,名曰纲表实,头疼、腰疼,非用麻黄汤发汗不可。荣气不足,血少了,也是浑身疼痛,发汗后,脉见沉迟了。这个疼痛跟伤寒表实的就不一样了,那个是邪气盛,这个是正气虚,那个用麻黄汤发汗,这个用桂枝加人参汤来补荣卫气血。这个方子很有效。荣卫的平和,要从寸口脉反应出来。

  脉来缓和不盛不衰,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为荣卫相得,荣卫和谐主人的身体强健。身体强健有几个反应,卫气和有一个样,荣气和,另一个样。荣卫相和反应在外,颜色鲜活。古代的颜,主要是指天庭,如果久病之人,天庭到鼻准明亮,就证明病要好了。胃气足了。声音响亮毛发易长,这是卫气好,此卫气之治也。骨髓生、血脉满,荣气足,阴气盛了,肌肉也坚强了,有劲了,特别显得有力气,此荣气之治也。荣卫都好,所以荣卫俱行,荣卫的功能正常,是按照生理要求行动的,所以刚柔相得,这样就身体健康而无病了。

  脾胃邪气强,就要伤脾胃正气。这种伤,邪强伤脾胃之气,叫自伤。趺阳是候脾胃之脉的。是候中洲脾胃之气的。趺阳之脉应该脉见缓,应该缓而迟,才体现正常的脉法。趺阳不现缓而迟,而是见脉滑而紧,不是和平之脉,是病脉。主什么病呢?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滑,胃实,紧脾强。前提是病脉,所以实强不是好事,反应了脾胃的实邪。滑紧之脉见于趺阳,主中焦脾胃之邪气实,邪实必伤本气。就象用手握着刀刃,结果必自伤。这是个比喻。

  关格是一个病名。开头以寸口脉见浮大,一个是主正虚,一个是主邪实,就是正虚邪实的反应。如果浮大脉单见于尺,尺属阴,浮大既代表阴虚,又代表邪盛。阴气虚而邪气盛,阴气不得上行,而反关于下,就象门一样关住了,不通了,所以这个病就叫关。关则不得小便,小便隆闭。因为肾是管二便的,尺部候肾,肾阴之气被邪气困扰,所以就不能小便。若见于寸,寸主阳,则阳气虚而邪气盛。阳虚邪盛,则阳气不得下行,而反格于上,不得下交于阴。这样子阳邪被格拒于上,则会吐逆。

  阴阳绝而不续,是个死证。关格为什么不死呢?这个是阴阳之气还能通,但被邪气所关、所格,但是阴阳之气还可以通,不是阴阳之身本身不能接续,所以不是决死也。关格在中医上的文献很多。难经、内经上都有。凡是关格,往往大多数属于阴阳不和产生致病因素,关格是本身有邪气,不是因为阴阳自身的问题。这里有正气虚,邪气盛的病变。临床出现关格,有一证出现,也有两证出现的。或关、或格、或关格。从正气虚邪气实这个原则来辩证诊治能够找出证结之所在:一个是正气虚,一个是邪气实。

  脾胃阴阳失调,导致关格的脉证。这跟寸口脉浮而大是相对的。趺阳是中焦脾胃,直接反应脾胃阴阳不和。其一,脾胃病应候趺阳脉。趺阳伏而涩。伏,伏而不起,涩,涩而不流。伏脉推筋找骨寻,比沉还沉。涩,脉来细小而短,往来困难,短且散。脉伏而涩的,和平和之脉大大不同,是病脉,意味着脾胃有病了。脾胃阴阳不和为病,为什么病?伏则吐逆。脉沉伏不起,主胃气伏而不宣,属阳气不宣;涩主脾气涩而不布,脾气涩滞,所以伏涩就是说脾胃的阴阳、气血不能甫布,所以脾胃的气机不和。中焦之气不和,就是中焦气急壅塞,所以就吐逆而水谷不化。脉伏在于胃,胃气不利所以就吐逆,脾主运化,运化不利,所以就水谷不化。中焦之气是很重要,脾这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五脏之气需赖于脾胃之气,现在脾胃之气不和壅塞,一个是胃气伏而不起,脾气涩而不流,脏气内结,不但是脾胃之气,其他的脏器也受到影响。这样伏哉吐逆,水谷不化,涩哉食不得下名曰关格,这时脾胃阴阳失调,所以就出现了关格之证。这个关格,属于中洲,脾胃之气升降不利的关格。食不得入叫做格,还没有关?还是食不得入就叫关格了?上文是讲正气虚邪气实,是阴阳上下,这个是脾胃中洲,这样上中下,三焦全说全了。上中下三焦之气不和,都可导致关格之病变。上下有吐逆,有小便不利,叫关格。中焦的脾胃阴阳不和,吐逆、食不得入,也是关格。吐如果是关,食不得入就是格。

  风邪伤人的变化和麻风有关系。中医对于癞风,又叫厉风。这个泄风,就是风邪外泄,从里向外,是张仲景自注句。第一个问题,是脉浮而大,浮主于风,大为气强,意思是这个人受了风了,不是一般的风,而是受了虚邪不正之风。虚邪不正之风是什么?内经讲五方风邪伤人,虚实贼微正,看是从哪个方向面来。如果受的风是从虚邪之乡而来的, 这种风邪就是虚邪不正之风。比如夏天,属火,南方来的邪叫正邪,要是北方之邪叫贼邪。虚乡不正之风,伤人很厉害,浮为风虚,大为气强,所以这个邪气比较强盛。风气相博,风邪与人的正气相博,有两种情况,第一阶段,叫初期阶段,这种邪风,克于皮肤,比较轻,就出现隐疹,身体微痒,痒者为泄风。这是轻的。这个病要是不解,时间长了就重了,风邪从皮肤入于经脉、血脉,由气分到血分,由皮肤肌腠到血脉,就成痂癞,形成厉风。那就比隐疹厉害了。这个叫做厉风。痂癞就是现在所说的大麻风。成吾已注:眉少大麻风,是风邪伤到血分了,不是在卫风。由卫到荣再到血,医宗金鉴有醉仙散治这个病。岳美中很醉心于这个方子,发表了很多文章。痂癞有些故事,一个叫麻风女,乌梢蛇能治风。轻的是风,重的是风毒,去风、养血解毒,必要的时候,要补正气。

  荣卫与脾胃相联,很有意思。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弱近于沉,沉而无力为弱。迟者荣中寒,这里的寒也是当成虚字讲,荣中虚。荣为血,血寒则发热,血虚就能够发热。卫为气,气微者,不足了,心内饥,但是心里还觉得闷。卫虚为什么会造成心内虚脾胃虚满?因为荣卫来源于脾胃化生水谷之气,荣卫之气虚,就影响到脾胃虚了,就导致内虚满闷的证状。荣卫与脾胃是有联系的。因此,荣卫虚衰的疾病,可以联系到脾胃,荣卫阴阳不和,就是脾胃阴阳不和。所以桂枝汤是甘温之药,可以调和荣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使脾胃的升降之气得以调和。荣卫所以是后天之阴阳也,和水谷分不开的,先天阴阳在于水火,后天阴阳在于气血。

  临床是调和水火,还是调和气血。张介宾,张庭往往侧重于先天之阴阳,治了一大群病。侧重于后天脾胃阴阳,就是李东桓了。治病必法于阴阳,阴阳不能离于先天后天。治病的时候,要从先天入手,有的时候要从后天入手。张仲景讲的先后天,认为人的荣卫平和了,那人的身体就强壮了。强壮的原因,一个是阳气长,阴气盛。卫气弱,名曰揲,荣气弱,名曰卑,揲卑相博,名日损。损就是减少、丧失、伤害。总的意思,损是不足了,正气受损了。人体的荣卫强盛,这个人的身体就好,是正常的,是无病的。如果这个人荣卫不足了,这个人就是虚损了,正气不足了,就得虚劳之病了。这就是对于古代、后汉时期,治虚劳病的一个新的发展。就是看荣卫是强还是弱,如果荣卫不足了,就是损,就可以出现一些虚劳之病。如果 荣卫强,人的身体就强壮了,就不会发生损的病了。   荣卫足了,阴阳也就调和了。所以包括两个方面的物质。一个就是阳气方面的,一个是阴气方面的作用。所以荣卫的强、不衰,对于人体的血液骨髓毛发,都出现一个强盛的具体的情况。这就和治疗虚痨病,病有邪气实、正气衰两种情况,对于正气衰的一方面,有阴虚有阳虚,阴虚、阳虚如果统在荣卫这两个方面,阴虚,就是荣虚,阳虚就是卫虚。荣卫概括气血阴阳。

  张仲景的这种思想不单是个理论的问题,有临床的实践为证,看金匮要略,血痹虚痨脉证并治。血痹虚痨篇一共有九个方子,复方不算,正方一共有九个,这九个方子里,用桂枝汤调和荣卫、气血、脾胃的一共有四张方子。第一个叫黄芪桂枝五物汤、第二个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第三个是小建中汤,第四是个黄芪建中汤。张仲景为什么要血痹虚痨病里9个方子里有4个是用桂枝汤加减呢?充分显示出张仲景提出荣卫强而身体强,荣卫虚而身体损是结合临床实践的。这个临床实践,当然伤寒论里也有,也体现出来了,杂病里也体现出来了。明白这是个理论的问题。荣卫不足叫做损。荣卫者,气血也,阴阳也,荣卫虚,不足了,阴阳都虚了,就出现阴阳俱虚的证候,这个是非常重要。

  荣卫为什么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因为荣卫是跟脾胃相联系的,荣卫是脾胃水谷的精气,是内合于脾胃的。荣卫不足了,脾胃就不足了,脾胃是主升降出入的,是代谢的总的东西,所以就形成了内脏升降的问题,李东桓就根据这个道理,才有补中益气、升阳益胃,补脾胃泄阴火、升清降浊,李东桓是个大家,脾胃论、内外伤辨合论,但是突破口就是从这来的,他是抓住了荣卫与脾胃的关系,才有脾胃论。如果脾胃阴阳上下不和,而且还有一定的邪气为怪则为病。    正虚脉实。正虚,是正气虚,下利所以正虚,是虚证。脉实,脉是紧脉,所以是实脉。正气虚而邪气实,这个病就不好治。趺阳是候脾胃之气盛衰的。趺阳脉大而紧,大主虚,紧主寒,意味着脾胃气虚而有寒邪,所以必然下利,人就腹泻了。下利了,腹 泻了,寒邪应该随之减少,寒随利减,那脉就应细小,这个病就好治,虽然正气虚,但邪也衰了,所以是为顺的。如果不是这样,脉还不变,还反见紧脉,这个就反应了邪气盛,邪气并没有因为腹泻而减轻,因为脉还紧还大而有力,邪未衰,但正气却衰了、不足了,正虚而邪盛,这个病也止不住,还要腹泻。   正虚邪实,脉应该微小而未微小,邪气不服,这个病就难治。在临床上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推理出病易治还是难治,比如,一个人鼻子出血,出了很多的血。没出血时,脉见洪大,身上烦热。出血以后,身凉,脉细,这个病就要好了,因为热随血减,正气恢复、邪气退了,病就好了。如果出血以后,身大热,脉仍洪大,这个病就不好治。所以脉紧,当即下利,脉仍紧的,就不好治,道理一样。

  脾胃虚而饮食不化滞留于中焦的脉证。中医的术语叫虚中夹实。人的中焦的胃阳之气,是能消化饮食的,如果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脉弱了,胃阳不足了,消化无力。缓者胃气有余,就是因为胃阳不足,消化不良,而使食气、谷气填塞于胃而不消化。这个胃气有余跟前面说的阳气不足,是两个概念。弱者,指胃阳不足而言的。缓者,指胃有停食而言的。食填太仓,因为胃为水谷之海,所以胃为太仓。所以因为胃阳不足,消化不力,使饮食在胃里填塞了,就叫食填太仓,不是胃气有余,是不消化的情况。

  弱者、缓者说的是病理。由于消化不及,所以噫而吞酸,噫就中唉气,吞酸就是吐酸水,消化不良的症状。食谷不下,气填于膈上也。胃里有食滞,腹气不顺不能下行,就出现食腐吞酸,消化不良的症状。所以这个病,就叫做虚中夹实,主要在于虚。虚是胃气虚,实,有消化不良的问题,就不能专门治实证。比如,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用平胃散加交三仙、参曲、麦芽,用药泄泄,清清里面的食滞,这样是不行的,因为这个是虚中夹实,由于胃阳虚、消化不好而出现的实证,怎么可以用消导泻下之药呢?治这个病主要温养胃气,加上一点消导药。就象伤寒论有“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半夏生姜人参甘草汤当主之。”发汗后伤了脾气了,脾虚不运了,有些痰湿邪,厚朴、半夏是消滞满的,但是里面要加人参甘草,以补脾气。那个是脾这个是胃。胃中夹实,必须补中有消消中有补,这样才能达到治疗虚中夹实的效果。    脾胃病而影响到少阴。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脉是趺阳,主于脾胃病。浮为胃气之虚,紧为脾之寒,就是说脾胃虚而有寒邪。表现在证候上,胃气虚,就胀满,紧为寒,寒主痛,寒邪能凝涩气血,脾胃有寒所以肚子就绞痛,比一般疼痛严重。这个人脾胃虚寒,腹满、疼痛。浮紧相博,肠鸣而转。胃气之虚和脾寒之邪相互博接,就是脾胃气虚而又有寒邪,因此出现了肠鸣而转,肚子响,肠胃之气转动,转即气动,肠胃之气动。气动有上有下,胃气动有上逆的,也有胃气下降的。肠呜而转动,偏于下。所以这种虚寒之邪影响脾胃之气,脾胃之气不能上升,随着膈气下降。膈是在上,是阳气,肠是在下的,是阴的。所以这种虚寒之邪,不但肠鸣而使气转,气转向下来,由于中焦脾胃阳气不治,中气下陷,连着上面的膈气也下来了。那么,中焦脾胃的阳气虚还有寒邪,气又下陷,到了下焦,影响到少阴。少阴脉不出,这里有两层意思。趺阳是在脚背上的,少阴是太溪脉。不出这两个字用的很意思,不出不是绝了,但是出不来,有,但是很沉。为什么不出?因为下焦的少阴的阳气虚,又被中焦的寒邪所伤,所以少阴脉不出。少阴脉不出,寒邪下溜于少阴,少阴阳气受伤,其阴肿大而虚也。这是指男性来说的,阴指前阴,这个肿大,这个虚,是阳虚有寒的。中焦有寒,寒气相博而影响于少阴。

  中焦的寒邪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在中焦,要知道中焦之邪有个上逆和下溜。上逆,就吐逆吐诞沫,胃寒向上来。下溜,中焦之邪下陷,下利,就和脾有关系了。如果下溜影响到少阴。这个在金匮要略里有个肾着汤,实际上是治中焦寒湿的,药有白术、干姜、茯苓、甘草,但为什么叫肾着汤呢?肾是少阴,着就是说中焦的寒湿往下来了,下着于肾,所以肾就受了寒湿之邪了,因此出现了下焦寒湿、腰酸痛。肾着汤的腰疼,说不出来是什么样的滋味,似疼非疼,似酸非酸,难受得无法名状,很特殊。坐着也不好,躺着也不好。中药的药要对了,大药有大应,小药有小应,效如桴鼓。寒邪由于脾虚、由于肾阳气虚,从中焦到下焦,膈气乃下,所以下焦也随之虚寒。如果说,这个是属于胃,肾着汤就属于脾,脾胃之病不是孤立的,可以影响肾,影响到下焦少阴脉不出,可以由中焦到下焦,影响到少阴的阳气虚衰。

  寸口之脉是候荣卫的,太溪之脉是候少阴的,趺阳是候脾胃的。 荣卫不仅影响到脾胃而且影响到三焦,由于荣卫虚衰,不能互相帮助,就会使三焦之气就没有仰赖了。三焦之气得借荣卫之气的滋养,才有力。三焦一无所仰,所以身体卑而不仁。包括身体麻木,没有知觉, 肢体的运动有了障碍。腠理是三焦通汇圆真之处。三焦之气虚衰了,无所仰了,三焦这气不布,身体的皮肤腠理,肢体就会受到了影响。

  荣主血,荣气不足,血不足,所以身体病的很厉害,叫烦疼。张仲景用字有规律,凡是肢体的疼,就用疼,只要是肚子里的疼,就用痛。所以烦疼,就是疼的很厉害。口难言,就是说话不利。这跟心有关系。心主血脉,荣气不足,血就少了,心主言,心受影响。难言还是能说,但是说话比较困难。现在我们临床上看病也有人能说话,但不流利。荣气不足,血不能荣养四肢,且不养心,口就难言。   卫属阳,阳气虚,不能卫外,所以恶寒,虚了,就频数打呵欠,打呵欠就是引阳外出。实际上是阳气不足的现象, 最后又说到三焦的问题,三焦不归其部。荣卫俱虚了,三焦必受影响。如果分一分呢,三焦之气各有所治,现在三焦无所仰了,所以三焦就不归其部了,不能发挥作用。分而言之,上焦不归者,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饮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三焦的气机都有生理作用,上焦之气是传化的作用,中焦是腐化,下焦是气化。所以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之气不归其部,在传化食物的作用就受到影响,传化不利,所以噫而想酢吞,噫就是嗳气,酢就是吞酸。上焦之气是来于中焦的,传化不利,反应中焦消化不良的症状。中焦之气不治了,胃气腐化水谷的能力就衰退了,不能消化水谷了,腹满的症状就出现了,上中焦实际上都是消化系统的问题。传化,是从上而来的叫传化,中焦不能腐化,下焦不能气化了,则遗溲。因为肾气不能约束膀胱了,所以就遗尿了。由此可见,荣卫之气不但影响脾胃,可以出现脾胃的疾患,脾胃的病又可以影响到少阴为病,而荣卫不足,还可以使三焦之气无气依赖,而有上焦不能传化、中焦不能腐化、下焦不能气化的症状。所以荣卫的变化,荣卫的气衰,可以使三焦不治。这是仲景学说的又一大特点。

  对于荣卫和三焦的影响,张仲景明白地提出了荣卫虚,三焦无所养,是从后天来讲荣卫与三焦的关系。但是不敌命门真火这一支是比较古老的。从肾气与三焦一个学说变成荣卫与三焦两个学说。三焦不仅于先天有关系,与后天脾胃荣卫阴阳也是相当有关系的。从荣卫的开始、发展、结合于脏腑,再到三焦,张仲景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层层深化,把中医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所以古人读书的时候有拍案叫绝,心花怒放,当看到三焦与荣卫的关系,过去是闻所未闻,清朝的三焦辩证、荣卫气血辩证,是相通的,它的来龙去脉,看看叶天士、吴鞠通对于经典著作是研究有术的,是有其渊源的,有其师承的。从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们理论上的空白。

  荣卫脾胃是互相吸引的。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在里,趺阳脉沉,是里实,脾胃内实。数,主热,热才消谷。点明了脾胃有实热,所以才消谷善饥,这个叫顺,是脉证相符的,但是紧者病难治。如果脾胃的脉出现了紧脉,这个紧有弦的意思,古人紧与弦有互相假借的意思。苓桂术甘汤的紧就是弦。脾胃有了病了,又出现了木脉,出现各种症候且不论,脾胃之脉出现弦脉,可以肯定是木来克土,从纵横顺逆来看,是纵,是相克之脉,是逆。脉沉而数,消谷善饥是顺,如果脾胃之病在趺阳之脉出现弦紧之脉,就是逆,是相克之相,所以病难治。

  中医要预先就料到这个病好不好治。脾胃病在临床上很多,脾胃病就是怕见弦紧之脉,是肝木克脾土之相。比如现在肝病很多,脾胃病了心下痞闷,吃东西消化不好,大便稀,但脉见弦,治的时候一方面疏肝理气,一方面补养脾胃,治法才对头。有一个病人,西医说他的脾有癌变的意思,看了二年多,就用小柴胡汤一个方子,大概吃几百副药了,以前脉弦,弦的厉害,逐渐变滑了,现在脉弦而软了,不是很有劲了,弦脉在变,不弦了,所以大便逐渐变好,面色 发红,病就向愈了。所以邵康节说,知机其神乎?中医看脉,就要知道未来,知道怎么变,微妙在脉,不可不查。

  太溪候肾。寸口候五脏六腑之气,但是脉回太渊,肺朝百脉,是以肺为本的。肺、脾、肾,各有其脉。寸口候肺,这就是仲景的脉法。如果寸口脉来微而涩,微,卫气衰,涩,荣气不足。荣卫之气不足了,有一个反应在脉,脉微而涩,一个是在色,卫气不足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有个关系,荣主血,主里,犹树之根,卫行脉外,故似叶。荣卫是树,荣卫是相交,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没有滋养的,树就干死了。在人,则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寒栗,心寒为栗,从心里发凉。寸口属肺,这就是肺气虚寒、津液不布不足之相。荣卫气衰,影响到下焦的肾气虚。寸口荣卫气血不足,肺气虚,阳气虚就寒栗、咳逆,气血虚,不能敷布津液,吐腥,腥有点带血。还吐涎沫。上焦虚寒,肺气虚寒。一个荣卫的问题,可以影响到三焦,也可以影响到肺气,还可以影响到肾气。荣卫对于三焦六腑五脏,无所不包。

  寸口辨荣卫,趺阳辨脾胃。荣卫和脾胃有直接关系。也可以说,荣卫是标,脾胃是本。脾胃之脉的不足,而影响荣卫、宗气的不足。显示了,脾胃后天之本的重要意义。脾胃虚衰,可以使荣卫虚衰,荣卫虚衰,可以使体瘦肌肤甲错,还可以使宗气虚衰,四属断绝。卫和荣,卫是水谷精微之悍气者,就是剽悍滑疾,行于脉外,很有劲,跑的很快。荣是水谷之精气,藏于脉中。这两个气一个在脉外一个在脉内,此二气都秉受于胃,可以说脾胃为荣卫之母、之源。   趺阳之脉脉浮而芤,实际上就是芤脉,浮大而空为芤,为亡血之脉,轻取有,往下按就中空了,边有中空方为芤。趺阳脉浮而中空,反应了脾胃之气的虚微,所以才见芤。脾胃虚微了,荣卫就无所秉受了,荣卫一衰,就不能够充养于周身,所以人见消瘦,血减而瘦。身体瘦与荣卫虚有关系。荣卫不能充养于肌肉,肌肉又叫肌腠,是荣卫之气、三焦之气温煦、充养的地带。现在荣卫虚了,卫是气,荣是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血不能濡养,皮肤粗糙不泣润泽了,有角质,这是轻的,重的是起鳞。鱼鳞病当在此求。

  宗气就是水谷之精微,上聚于胸中,以灌心脉之气,就叫宗气,在胸中两乳之间是膻中。宗气是水谷精微之气汇聚的地方。为什么汇聚于胸中呢?人受气于天,秉气于地,水谷就是从地上来的,受气于天,就是呼吸,就是因为呼吸所以才和水谷之气相结合,天、地之气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为人所用。所以水谷之气上聚于胸中。现在脾胃气衰,脾胃之气不足,聚于心中之气就不足了,所以宗气就衰微了。宗气不足,问题就多了。最明显的,因为脾胃主于四肢,脾胃之所以主于四肢,要借赖于宗气,宗气衰了,那四肢就无所主了。为什么脾主四肢?不要简单地考虑,要辩证。因为四肢是个劳动的器官,人的活动全在四肢,劳动就需要大量的水谷精微之气支持。有脾胃之气支持才能劳动。脾胃为仓禀之官,既然是管饮食的,就有代谢的作用,精者为人所用,糟粕排出体外。脾胃的代谢,对于水谷的消化吸收,也要通过四肢的活动,才能消化,才能吸收,很好地完成新陈代谢。讲脾胃主四肢,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讲。所以现在提倡运动,就能多吃饭,脾胃就好。脾主四肢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四肢帮助脾消化。肝藏血,肝是藏血的,但是血又是能养肝。

  宗气推动血脉、推动心脏,宗气虚衰了,脾胃之气就虚了,脾胃气虚,就不能灌四肢,四肢之气无所秉了,四属断绝,这个人就懈怠了,无力了,严重的手脚发凉。脾胃之气、荣卫之气、宗气三者拉在一起了,反应了三者的关系。在临床,比如心脏病,心悸、早博,这些病是客观存在的,怎么治?就是吃人参。人参为什么管用?人参这个药,就是能补脾胃之气、补宗气,就能使宗气灌心脉。补中益气汤,就是用人参补心脉。张仲景在调和荣卫的桂枝汤里阳光三叠:一个是加人参,一个是加附子,一个去甘草加黄芪叫黄芪五物汤。

  荣卫和三焦、血崩之间的关系。寸口脉微而缓,微者胃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卫来于脾胃的水谷。既然胃气疏了,脾胃之气就 不足了,荣气有病了,则其肤必空,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脾胃虚寒之变,而变为短气。成无已注解是“中虚气缓,气之短也”。避实就虚,而不提微紧。因为不好提。紧则为寒,是说脾胃中洲而有寒,微则为虚,还是说中焦气虚。虚者脾胃正气虚,寒则为有寒邪,虚寒相博,则这个人宗气不足,出现短气。这是两太阴病―手太阴肺、足太阴脾。脾胃虚寒,肺就虚寒。不但是气短,下利、不欲饮食,也可以出现的。这个是说明,中焦脾胃虚寒的病理的变化。所以趺阳脉微而紧,虚寒可同见,但脉不会同见。   少阴阴阳两虚的脉证。少阴脉,一般是说太溪脉。陈慎吾的寸关尺,关代趺阳,尺代太溪。但是按照平脉法,太溪主少阴。少阴脉阴阳两虚,见一不足之脉了,一个是弱,一个是涩。沉而力叫弱,来利不利叫涩,往来难短且散。弱者,主阴虚,不能配阳,阴不敌阳,微微地有点发烦,阴气虚不能配阳,阳动故微烦。涩者,是阴阳气虚而气涩,阴阳都虚,脉道不利,所以可以出现厥逆,手脚发凉,阳气不达于四肢。

  脾气不得升降的脉证。趺阳脉,属于脾胃,脉不出,脉很沉微,但不是绝了,还是有脉的。为什么脉不出呢?因为脾气衰微,脾气虚了,脾气就不能升清降浊,不能上下了,所以就不能生荣卫了。这样,身冷肤硬。脾气不能升降,荣卫无所秉,荣卫之气血,不能温煦周身,温养肤腠。总而言之,有的由荣卫虚衰推论到脾胃的虚衰,也有从脾胃论到荣卫虚衰,在临床上要分清是由荣卫引起的脾胃还是脾胃引起的荣卫不和,值得注意。  少阴脉 不至,趺阳脉不出,少阴脉不至,是对帐,一个是论先天肾,另一个是论后天脾胃的。这条就是论少阴脉不至而形成尸厥的脉证、治法。尸厥不是行尸。太阴脉不至,是肾脉,是有脉但未绝,或者是脉很沉很沉,很不明显。少阴脉不至,肾气微,而精血不足。精血少了,肾气衰微了,属于虚证。少阴有一个特点,少阴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是根器。在下焦,有蜇藏的作用。少阴是阴,藏的是阳,阴中有阳,水中有火。这个阳是在阴里,不但要藏,还要封,不能随便出来。出来就是戴阳、格阳,就危险了。

  肾主蜇,惊蜇指小生物深入到土层最深处不动了,但有生命。到春天,一打雷,又出来了。肾为什么叫蜇呢?中医认为,男子的肾是有生育能力的,和精子、精血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封藏的,很重要的东西才叫精,人所藏的、最好的东西、最重要的物质、能生人的,要封藏,谁能封藏呢?只有肾。所以肾有潜藏的力量,因此,肾里的阳,叫龙归大海,大海中藏有火光。所以人的阳气蜇藏于肾,才是封藏之本。有病了,肾气虚,少精血了,就影响到蜇藏了,阴不能潜阳,水不藏火,阳气就上奔,奔是很有力的,从底上向上上气的,力量很大。气上冲心、撞心是有区别的。由下而上就上于胸膈。胸中有宗气,宗气遇上奔之虚阳之阳气,阻止宗气的运行,阻挠宗气的功能,宗气就会凝聚,宗气是灌溉心脉推动血脉的,宗气一聚,所以就血结于心下,气血就不行了。这是影响,是病理的影响。影响的实质是寒,因为下焦虚寒之气使得阳无根,形成无根之阳,被阴寒隔拒于上的阳气,周身被阴寒笼罩,宗气反聚,血结于心下。先天肾阳,是阴阳之根,后天阴阳为水谷之阴阳,是气血之阴阳,要听便于肾阴阳,所以肾阴阳不和,肾阳衰了,膻中的阳气就聚了。阳所退下,热归阴股。阳气有上有下,阳气上行极而必下,就叫阳气退下。阳气退下时有什么样的病变?阴股间热,阳气从胸膈退下,就退到大脚里面,阴股间热。阴股属阴,退下阳气与阴相动,形成无家可归的游子,虚阳之气与阴寒之邪动搏动,就发生了失去知觉、丧失神识,就形成了尸厥。尸厥主要是阴阳气血逆乱,少阴之阴阳之气互相格拒。这很危险。应当急救,不急救就可 能死亡了。张仲景在平脉篇没有治法,治法当刺期门,以活血,刺巨阙以疏通聚结之宗气。这个病就活了,然后再吃药,再治疗。尸厥是古代的病名,这个病在诊断上很容易被判断为死,实际上没死。虽然是没死,但是这个病也是很严重了。所以应当急救,治慢了,也容易发生危险的。刺期门巨阙是急救的方法。

  这两个穴,期门是肝经的穴。热入血室,就有刺期门之法。所以刺期门,刺能疏导血脉。巨阙是任脉穴,与期门穴相平,巨阙偏于里,刺能行气。总而言之,是少阴之气阴阳不和,使阳奔于上,不归根,本身是寒证,阳证是假相。所以而使气血凝滞,这个气血是胸中之气血,就造成尸厥了。张仲景最佩服的就是扁鹊。现在的急救都失传了。中医的急救之法,很绝,什么病有什么急救之法。隔阳病有隔阳病之法。现在中医只能四平八稳看大方脉了。中医就怕失传,不传也叫绝。   当中医还得会针灸,针灸确能治病,有的时候,针灸不在汤液之下。张仲景治重要的病,都是先针而后药。针灸是中医一大优势,现在日本人在追。    寸脉微,寸属阳,关前为寸,阳气虚微。尺脉紧,也可以叫弦,主阴寒之气盛。一个是阳虚,一个是阴盛,这样就造成了阴阳的盛衰,阳不摄阴,所以就虚损多汗,不是一般的汗,是很多的汗。这样阴有余了,绝不见阳也,此“绝”有绝对、断绝 的意思,而不见阳是阳亡了。这就是纯阴而无阳之症。阳亡在汗出,阳不能摄阴,意味着阴盛阳亡了,是个死证。脉法里,有寸尺,还有寸尺的对比的问题。金匮要略里胸痹,胸痹心痛,也是寸微而尺弦,胸中阳虚,而阴寒气盛,胸痛彻心,心痛彻背。实际上,寸脉与尺脉有时候是不一样。左手与右手的脉也不一样。所以微细在脉不可不查。脉有七种诊法:上下左右浮中沉。  人身的气血,是从脾胃的水谷精气而来的。如果说,胃里没有谷气了,胃就不能上输水谷之精气于脾,脾无东西可运,脾就涩滞不通。在这样情况之下,不但是是脾气不通,水谷之气不能内归于心,心无所养,而脉无所荣,所以就口急不能言。谷精之气不能上输于肺,肺气不足上焦开发,宣发五味,所以心里发凉,浑身发抖。这主要是谷精之气不能上输于脾、心肺,皆因胃无谷气而致。此二者有什么关系?因亡阳、亡血、伤了阳气,这都是和脾胃、脾气虚、心气虚、肺气虚有关系的。荣卫、气血虚寒,脾胃之气就虚寒,脾胃之气虚寒,五脏六腑之气也就虚寒了,不再是一脏一腑的问题。所以脾胃是后天之本。    五脏六腑皆秉气于胃,反应于脉,脉以胃气为本。胃气脉濡弱,濡者软也,很冲和。濡弱和缓的脉 就是有胃气的脉。有胃气之脉,还有胃气之色,比如脾有胃气之色,如雄黄外包白丝。知道生脉才知道死脉和病脉。生脉,就是有胃气则生。如果有胃气,则是人病脉不病,如果一个人身体很健康,但脉无胃气,叫脉病人不病,曰行尸。  脾胃之脉为根本,无论脉如何变化,但是提出了,濡弱为脉之十一头。以上就是平脉法的内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