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俞丽拿嫡传弟子王之炅|五分钟:教你听懂《梁祝》

 shenjin521 2017-02-06


五分钟:王之炅教你

听懂《梁祝》

-小提琴家王之炅(《梁祝》首演者俞丽拿嫡传弟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是国外上演频率最高的中国小提琴协奏作品

是让人骄傲的“中国制造”


整部作品在传统的西方曲式结构中

巧妙的运用了中国音乐元素

按时间顺序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其中的爱情主题几乎每个人都会哼

但除此之外,故事中还有

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抗婚、楼台会、哭陵、投坟、化蝶

你是否知道以上音乐主题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吗?


让小提琴家王之炅

通过边讲边演绎的方式

带你们听懂《梁祝》


视频时长 5分29秒

关于《梁祝》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1. 《梁祝》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梁祝》的故事来自我国的民间传说。相传南方的祝家庄有个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英台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山伯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个女子,便立即向她求婚,可是祝英台已被许配给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不到自由的婚姻,梁山伯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来到梁山伯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山伯的坟墓突然裂开,祝英台毅然跳入墓中,两人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从此形影不离。


2. 《梁祝》的“爱情”主题旋律其实来自越剧

上世纪50年代,上海越剧院创编的越剧舞台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编剧、表演、音乐方面都尤为突出,全国越剧团纷纷效仿演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者之一何占豪当时是浙江越剧团一名小提琴兼扬琴演奏员,参加过上百场越剧《梁祝》的演出,对越剧《梁祝》的音乐相当熟悉。

“越剧皇帝”尹桂芳版《梁祝》(1953年版)


957年,何占豪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业进修班。那个年代规定,学生每学期必须抽出一定时间下厂下乡,与工农同吃同住同劳动,艺术院校的学生还要就地为工农大众演出。但何占豪与他的同学们发现,自己在学校学的大部分是巴赫、莫扎特的作品,但下厂下乡劳动为工农大众演出时,农民兄弟们要听的是越剧、沪剧,回校后他们便一直在想:西洋乐器怎样才能被中国民众所接受和喜欢呢?

创作《梁祝》时何占豪26岁


1958年8月9日,在时任上音管弦系长笛教师并兼系党支部书记刘品先生的建议下,何占豪与丁芷诺、俞丽拿、沈西蒂、张欣、朱英六位同学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创作改编了一批尽可能让老百姓感到亲切的小型作品,包括何占豪写的弦乐四重奏《梁祝》,丁芷诺改编的《二泉映月》小提琴曲等。

右至左:丁善德、贺绿汀、孟波、何占豪、

丁芷诺、沈西蒂、俞丽拿


不久,上音开始筹备向建国10周年献礼的曲目。如“大炼钢铁”,“女民兵”等题材纷纷被提出来,而何占豪则想在自己用越剧音乐素材写的弦乐四重奏《梁祝》的基础上,创作一首大型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时任上音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的孟波冒着风险在《梁祝》上画了勾。因为当时正处“大跃进”的政治气氛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魄力和相当的艺术鉴别力。


3. 26岁的何占豪 X 24岁的陈钢 

当《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立项后,何占豪逐渐发现自己与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同学们专业在小提琴上,创作终究是业余,对于要写出一部大型西方协奏曲,仍需要专业学习作曲的同学参与。于是,在学校老师的引荐下,跟随作曲家丁善德学习作曲的陈钢加入了创作团队。

创作《梁祝》时陈钢24岁


何占豪和陈钢此前并不认识,但陈钢的爸爸——蜚声海内外的著名作曲家陈歌辛先生曾在50年代初到浙江越剧团体验生活时辅导过何占豪。所以每次到陈钢家讨论创作,见到陈钢的妈妈和妹妹何占豪都感到非常亲切,两人的合作也极其融洽。


何占豪有扎实的民间音乐底子,擅长写旋律,对小提琴的性能比较熟悉。而陈钢对曲式结构、和声配器等作曲专业知识的掌握比较全面,有相当的钢琴演奏基础。俩人很自然地形成了合作的“流水作业线”:在统一构思下,以小提琴为主的段落,由何占豪先写旋律,用小提琴演奏给陈钢听,并提出意见或建议,何占豪当场修改或回去考虑,直到两人都满意,便接着由陈钢配上钢琴伴奏,最后完成全部乐队写作。

创作《梁祝》时的何占豪(左),陈钢(中)和丁善德(右)


《梁祝》以西方奏鸣曲式写成,分为呈示部(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共读共玩,十八相送,长亭惜别)、展开部(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和再现部(化蝶)。何占豪和陈钢的合作,成功地运用了交响音乐这一“世界性的语言”,来讲述一个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用奏鸣曲的发展原则与中国传统戏剧性的叙述方式相结合的手法,创作了一部有鲜明“中国特色”烙印的协奏曲,而其感情的中轴线则是全人类共通的人性与爱。


4. 《梁祝》首次公演,19岁俞丽拿挑大梁

1959年5月27日下午3点钟,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那一天,19岁的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队协奏,指挥系的四年级学生樊承武指挥。何占豪坐在乐队里拉小提琴,陈钢则躲在侧幕后面等待首演后的作品命运……这场演出属于上海市音乐舞蹈会演(“上海之春”前身)的参演节目之一,因此剧场内600个座位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主要文艺团体的领导、音乐家和乐评人。

1959年5月27日《梁祝》公演,19岁俞丽拿担任独奏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全场寂静了大约十几秒钟,然后爆发出如雷的掌声。指挥樊承武领着俞丽拿向观众一遍又一遍的致谢,掌声依旧不停,于是就把这部作品再演了一遍。躲在侧幕的陈钢说当时看到台下许多观众的眼睛里都闪烁着泪光,他自己和何占豪也哭了……


当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了演出录音,人们从街道、商店、公园、学校、工厂,甚至从军营的“大喇叭”里认识《梁祝》、聆听《梁祝》。中央新闻电影纪录制片厂突击拍摄了《梁祝》创作和演出实况的纪录片。新华社除了及时播发消息外还发了庆贺专论。从此,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与何占豪、陈钢、俞丽拿这三个人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美丽的“蝴蝶”从黄浦江畔飞向向全国。


5. 第一个让《梁祝》“飞”至海外的人

第一个将《梁祝》介绍到国外的是指挥家曹鹏。1955年,曹鹏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音乐学院,跟随大师列奥·莫列茨维奇学习指挥。按学院惯例,每位学生毕业时都要举办作品音乐会。1959年秋天,临近毕业的曹鹏向老师提出要开一场中国交响乐作品专题音乐会,老师表示支持。他听到几个月前刚刚诞生并获得成功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很想尝试,但手头没有《梁祝》的总谱,就写信给正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教的妻子惠玲,几经周折总算要来了总谱。


音乐会的主办方——莫斯科广播电台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为曹鹏请来了当时顶级的小提琴演奏家——与奥伊斯特拉赫齐名的格里希登担任独奏。不过曹鹏在研读总谱时又发现,在协奏曲中需要的几件中国民乐器中,唯独板鼓在莫斯科没有,向国内邮购也来不及了,最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格林卡博物馆”里找到这件宝贝,才解了燃眉之急。

曹鹏指挥莫斯科交响乐团在海外首演《梁祝》


经过一番排练,1960年2月,莫斯科交响乐团在曹鹏的指挥下第一次完成了中国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其中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征服了莫斯科大剧院内的所有观众。在这之后,这首讲述“中国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


6. 王之炅与《梁祝》的情缘

王之炅是第一个在瑞士琉森音乐节举办独奏音乐会的华人小提琴演奏家,第一个被阿巴多钦点入“大牌云集”的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小提琴声部的中国小提琴家。英国权威的古典音乐杂志《留声机》曾以整版篇幅来报道这位“亚洲琴坛不可多得的闪亮新星”。


2015年的最后一天,王之炅受邀在德国柏林爱乐音乐厅的小音乐厅与柏林交响乐团合作历史悠久的柏林除夕音乐会,与在隔壁大厅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新年音乐会的索菲·穆特同奏圣-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为德国观众送上带有东西方双重色彩的新年祝福。2016年10月31日,她又受邀参加柏林交响乐团50周年的庆典音乐会,完成了自己在柏林爱乐大厅的首秀。

俞丽拿(右一)和王之炅(右二)


出生于上海的王之炅自上音附小起就跟随俞丽拿学习,是俞丽拿的爱徒。1998年,上海大剧院落成开幕,15岁的王之炅迎受邀登台演奏《梁祝》,这也是她的《梁祝》舞台首秀。俞丽拿为她讲解梁祝的故事,并一句一句的进行指导。2007年星期广播音乐会创办25周年庆典音乐会上,她作为唯一受邀的新秀艺术家代表登台演奏《梁祝》,并通过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让全上海市民听到了一个年轻女孩心中的“蝴蝶之爱”。至今,她已经与国内、国外各种类型的交响乐团、民乐团合作过不下200遍的《梁祝》。地域、国籍和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家对《梁祝》的理解和诠释,都在不断丰满着王之炅对这部作品的感受。

小提琴家王之炅


2月13日,王之炅将在星期广播音乐会(上海大剧院)的新春特别音乐会上再次拉响《梁祝》, 而这场音乐会也将成为中国首场面向全欧洲直播的古典音乐会。中国年轻一代的演奏家将以其精湛的技艺向世界观众展示“中国音乐的魅力”。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星期广播音乐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